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政治认同建构

2017-03-31 01:44刘文珍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33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政治认同建构

刘文珍

摘 要: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公民的政治认同有重大关联。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分析政治认同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有助于从社会治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话语三个层次加强公民的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从而整体上提升政治认同。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政治认同;建构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178-02

政治认同是公民对政治权力及其体系的情感归属和以及对政治权力的赞同、支持和同意。政治认同与政治合法性密切相关,增强民众对党的政治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论断,这为我们分析政治认同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提高民众的政治认同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认同的内在关联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这之后,学者们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界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这種观点把国家治理现代化按照现代化理论的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中来进行理解。(2)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政治现代化。核心含义就是政治的理性化,包括科层官僚制的建立和代议民主的建立。(3)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制度现代化。主要指制度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落实制度的规范性、有效性和人本性的相互统一。(4)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治理手段的现代化。这就是指在维持基本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在国家治理中运用现代的新技术、新方法,来实现治理的质量的提高。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有强烈的现实需求。第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适应中国转型的需要。当前中国正处于剧烈的转型中,国家治理也随之而需要转型。第二,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应对公共治理问题的需要。当前中国各领域公共政策问题,只有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解决。第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需要。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变化,而且有利于意识形态话语的转换。

政治认同是认同现象在政治领域中的扩展。所谓认同,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体或群体对认同对象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主体基于自身的利益和价值需要而产生的积极的赞同或同意的态度。基于认同的归属或同意两个义项,国内外的学者们大部分也是从情感归属和态度倾向这

两个角度来界定政治认同的内涵的。可以说,政治认同就是政治主体——社会成员,对政治客体——政治体系的情感归属,以及公民基于利益和价值而对政治权力和政治秩序的承认和同意。政治认同是一种政治态度,属于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是反映政治领域中政治主体与政治客体关系的范畴。

政治认同作为对政治权力的一种心理上的归属与认可,是在一定的外在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也就是说,政治认同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资源。张立占认为,政治认同主要来源于强力、利益、价值观念、政治文化、心理认知上的习惯定势等因素。梁丽萍也认为,政治认同的活动途径是强力、利益和价值。李素华认为:“政治认同的资源主要是由意识形态、社会公正和经济发展组成,意识形态是政治认同的意识性资源,社会公正是政治认同的制度性资源,经济发展是政治认同的功绩性资源。”[2]孔德永则认为,政治认同的逻辑应该与人的需求层次相互吻合:从利益认同到制度认同再到价值认同,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逻辑的起点,制度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关键,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3]胡建也认为,政治认同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包括有效性资源、制度性资源和意识形态资源等因素[4]。

总体来看,政治认同的资源可以概括为有效性资源(利益)、制度性资源(制度)和意识形态性资源(价值)。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认同有重大的关联。国家治理现代化有助于解决社会分配不公、完善治理体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话语,增强政治认同的利益资源、制度资源和价值资源,从而提升公民的政治认同。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政治认同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经济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政治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模式在国际上形成了巨大的感召力。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对政治认同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民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总体是很高的,但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社会治理不足影响公民的利益认同

利益是人的一切政治行为的根本动力,唯物主义认为政治的冲突斗争归根结底是社会各阶级集团对利益的斗争。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的权力,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人民群众服从某一政权,也是因为这一政权能为自己带来利益。某一政治权力要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首要的就是要具备有效性资源,也就是所谓的绩效资源,它表示的是政治权力主体满足社会公众需要的能力。绩效资源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一方面是“最大蛋糕”,即发展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分好蛋糕”,即搞好社会分配的能力。

当前中国经过三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中国党和政府“做大蛋糕”发展经济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这也得到了民众的极大认同。但是另一方面,邓小平同志“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会比目前少的”预测成为现实,当前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社会治理能力不足,社会保障欠账较多,公众对此不满加剧,严重影响了公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在发展起来后,如何“分好蛋糕”,建立合理的社会分配秩序成为当务之急。

(二)治理体系不完善影响公民的制度认同

政治制度是政治权力运行的支撑与依托,权力是靠制度组织起来的。制度认同是政治认同的一个重要层面。制度认同来源于制度的合法性,具有合法性的制度才会具有权威性,并进而得到公众的支持与认同。判断制度的合法性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制度本身是否公正的,二是制度运行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它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这些构成了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依托。历史地看,这一治理体系为我国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提供了基本保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社会在发展、实践在发展,这一治理体系在现实中面临一系列困境,显现出诸多不完善之处,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诸如贪污腐败问题、司法不公、环境污染等等,也严重影响了民众对社会主义的制度认同。从制度合法性的两个标准来看,社会主义制度的公正性是不容置疑的,问题主要是出現在制度运行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方面。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大力进行制度创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三)治理话语提炼不深刻影响价值认同

公民对政治权力的认同,是建立在价值共鸣的基础上的。一个社会中的政治价值,主要是靠意识形态来表达的。政治权力要得到公民的服从,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合法性基础之上。意识形态的作用就是为政治权力提供合法性阐释。一种政治价值能不能得到公民的认同关键在于其能否满足公民的需要。具体来说有两个评价标准,一是这种政治价值必须符合当时社会人类公认的价值标准,二是这种政治价值要与现实相符,即能给人民带来利益。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随着利益的分化,思想观念和价值多元深入发展,人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出现了弱化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主流政治话语离人民生活较远,空洞化的宣传引起了人民的反感。另一方面,当前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并没有转化为理论话语,从而影响了政治认同的提升。

三、深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升公民政治认同

针对当前政治认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从利益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三个层次提升政治认同。

(一)加强社会治理,提升公民利益认同

当前,影响我国公众利益认同的主要是社会分配不公,因此迫切需要加强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应该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当前,收入差距的扩大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弱势群体如农民、农民工的权利被忽视的结果,因此需要建立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和利益保护机制。第二,要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短板,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要大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问题。

(二)完善治理体系,提升公民制度认同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就是要实现治理体系的规范化、民主化、法治化、效率化。规范化,指的是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都需要完善相关的制度、实现秩序化。民主化,就是要在治理过程和具体机制设计中尽量扩大人民的民主参与,使各项政策都能反映人民的意志和需求。法治化,就是国家治理必须在法律的轨道内运行,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效率化,是指国家治理必须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对政府自身来说,必须提升自身运转效率。

(三)提炼治理话语,提升公民价值认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的路,国际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模式有强烈的借鉴需求。但是,国内的社会科学界对中国的发展实践还缺乏系统的总结,没有把中国的发展实践进行理论化地表述。当前,不管是面对西方国家话语霸权的挑战,还是面对国内政治认同弱化的趋势,都需要我们迫切对我们自己形成的治理实践进行理论化总结,从而提升公民的政治价值认同。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现代化政治认同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试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现实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