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下的纳税实务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7-03-31 01:18赖新英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33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实践改革

赖新英

摘 要: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会计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校企合作是很多高职院校所采取的发展方式。基于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将现代学徒制带入纳税实务课程中,通过“企业导师、学徒,学校教师、学生”双重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现代学徒制在纳税实务课程中的使用进行探索与实践,同时提出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后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纳税实务;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132-04

高职院校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但学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却与市场的需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一方面,每年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大部分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另一方面,用人企业却找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通过大量的调研发现: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个人知识与能力相割裂的现象,这也是造成会计专业学生难就业的主要原因。早在奴隶社会,我国学徒制就已经作为人类生产经验和技能传承的一种方式存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其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并以此种方式一直持续到建国前。有相关研究表明,早在18 世纪下半叶,在英国工业革命中传统的学徒制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技术革命一起甚至催生了工业革命。而二战后,德国经济也基于双元制的现代学徒制得以迅速恢复,现代学徒制逐渐成本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并且得到理论与实践认可。在本文,笔者将现代学徒制带入到纳税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力争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即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税务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及成功率。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在我国传统学徒制历史悠久,技术工人、技能人才曾主要依托于此种方式进行培养。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企业规范的学徒培训至学校职业教育,传统学徒制逐渐演变。根据赵志群教授的研究,我国自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学徒制是基于生产现场的正式学徒制,而在改革开放后,传统的学徒制则逐步的演变为职业学校教育,在20世纪90 年代后期,学徒制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直至逐步消失。由此可见,在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化之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徒方式进行的。经过多年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传统的学徒制还是学校的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训都存在一定程度缺陷。近年来,通过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现代学徒制”这一新型的学徒制在我国正逐步得到采纳和应用。

现代学徒制基于校企的深度合作,校企双方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对传统学徒制形式的借鉴,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师傅)共同以技能培养为目标,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双重培养。现代学徒制对学校职业教育的弊端进行了弥补,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相比存在着更多的优越性。第一,从培养目标看,现代学徒制对人才进行的是技能培养,与传统的技术工人不同,其更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第二,从培养主体来看,現代学徒制对学生实行“双主体”育人,学生同时拥有学生和徒弟的双重身份;第三,从教学的内容来看,现代学徒制不仅拥有操作技术,而且具有技能知识的教学;第四,从教学方法和地点来看,现代学徒制教学不仅在学校教室、在学校的实训中心,而且在企业等各种场所;第五,从考核手段来看,现代学徒制可以对学校、企业、行业的考核标准进行系统融合,注重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的双重考核。现代学徒制与其他校企合作方式相比,更加注重对学生教学实效的培养,导师带徒弟,徒弟顺利出师并得到社会的认可是现代学徒制成功的体现。

二、纳税实务课程实行现代学徒制教学的实践

现代学徒制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与现代学校教育进行了有机融合,是培养优秀会计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基于企业对会计纳税人才的实际需求,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将现代学徒制带入纳税实务课程中,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瓶颈,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培养既具有专业素质,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会计人才。

(一)课程改革思路

纳税实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企业税务人员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不同税种的核算及会计处理,纳税申报表填写,国、地税纳税申报工作等。学校的学生在学校里会系统的学习税法、涉税业务核算以及纳税筹划等课程,但学生毕业一到工作中,面对具体涉税业务往往手足无措,这也就说明,传统的会计教学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本次课改以企业税务人员的真实工作内容为载体,基于校企合作,通过现代学徒制对纳税实务课程进行开发与设计,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具体涉税业务处理能力以及学生个人的就业能力。教学成果通过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判,过程考核为主,实际就业能力作为最终评价。纳税实务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见下图)。

第一,深入各类企业调研,包含小规模纳税人及一般纳税人,以会计与税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调研确定课程教学方向。

第二,对通过实地调研,将企业税务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分解,明确纳税人员工作任务,确定重点工作,并形成完整的涉税人员工程流程。同时,对纳税人员进行综合能力分析,确定纳税实务课程教学后学生需具备的职业能力。

第三,分依据确定的重点工作及拟定的工作流程,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学规律以及人才的职业成长规律,设定课堂教学内容及企业实践内容。

第四,对确定的教学及实践内容,学校教师与合作企业导师共同研讨教学方案,确定相关教学时间节点,便于学校与企业教学衔接。

第五,学校需确定学生的校内教师,同时需与合作企业确定每一名学生的企业导师,依照确定的教学方案,在校内、企业同步开展教学,确实做到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第六,制定纳税实务课程的考核办法,包含考核内容及标准等。考核内容需与教育目标吻合,通过有效考核客观评价教学成果。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通过校企合作,坚持“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双结合方式,根据企业税务会计岗位职能需要,设计教学内容。以税务业务办理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将税务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同步教学,在理论学习中理解操作目的,在实际操作中明晰理论意义,使教学内容既能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学以致用,培养技能型财务税务人员。

第一,纳税实务课程改革的原则。依据实际纳税申报岗位的工作内容选取课堂教学内容,依据教育目标明确实际操作内容,基于拟定的税务人员的工作流程安排教学内容,以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独立上岗为需要优化教学内容。

第二,纳税实务课程开发。教学需根据最新的税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会计职业道德为基础,同时结合会计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使得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达到知法规、会办税、能考证的技能人才,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以学生学习过程考核为主,构建多元的评价方法。

第三,纳税实务课程框架体系。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拟定的税务人员实际工作过程共设立流转税、所得税和其他税三个纳税实务教学实践,通过学习学生需能够独立的完成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包含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的计算与申报,以及行为和特定目的税应纳税额的计算与申报七个学习任务(见下页表1)。

(三)教学实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师通过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使学生积极自觉学习,提升掌握理论知识的速度。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教学内容是否科学,教学成果是否达到目标均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的实践将所学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此通过现代的学徒制,学校教师教授学生专业理论,企业导师教授学生实践技术,学与用得到有效融合。

一是教学内容具体化,依据已经拟定的教学内容,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企业导师需对教学内容具体化。教学以已经拟定的办税工作流程为载体,以实际具体办税业务工作步骤为依据,在各个办税项目中嵌入相关理论知识,具体包括应纳税额计算、填写纳税申报表、系统申报税额等,在各个环节将税法要素、纳税税额计算和纳税申报表填报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学校教学的具体学习任务(见表1)。

二是学校案例教学法,学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从合作企业收集到的典型案例进行整理,加工成教学案例,学校教师针对案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通过此种方式,可以将枯燥的税法理论与难以具体化的涉税业务变得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教师讲授的教学案例应丰富具体,具有多样性,应涵盖报税实用案例、违反税法的犯罪案例以及税收筹划案例。讲解应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可以图文并茂,如通过动画及影像等多种方式。

三是企业现场观摩实际操作法,企业导师带徒弟实际参与企业报税,同时指导学生关于税额计算、申报表填报及系统申报、税款缴纳及税务会计处理等,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深入了解报税各流程,培养学生税务会计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可以由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到税务机关参观,使得学生对企业的纳税工作流程有更深入的理解。企業教学实践的具体学习任务(见表2)。

(四) 教学成果考评方法

本纳税实务采用以过程考核为主、将学生能力培养等多项内容纳入其中的多元评价考核体系。

第一,根据学校课程内容,按不同知识难易程度及重要程度设置分数权重,简单明晰地反映学生需具备的理论知识,便于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

第二,根据企业实际业务,按税种办理难易程度及重要性设置分数权重,明确学生需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便于学生针对性地开展实践。

第三,重视过程考核,考核区别于以往的试卷等理论知识考核为主的模式,以学生的能力为主,通过过程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不仅有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包含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过程以及实践结果等,主要考核学生对税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四,考核成绩多元化,考核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及学生间相互考核等多元化评价方式进行。

第五,设置加分考核方式,为鼓励学生考取会计职业资格证,对获得资格证的学生给予鼓励加分,纳入考核的总成绩。

第六,对各类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平衡,确定各项考核分值权重,计算各学生的考评结果。

总之,现代学徒制下,纳税实务课程教学以围绕企业税务会计的实际工程流程展开,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通过系统理论学习及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实施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一,缺乏国家层面政策保障。在德国,1969年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对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从法律层面规定职业教育是企业每名职工的终身教育,也就是说,企业的职工需“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但是在我国,目前并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对此进行制度保障。而根据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经验来看,现代学徒制的推广实施关键在于制度,也即国家需要制定并出台于现代学徒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主导、校方主办、企业主体的教学模式,为现代学徒制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对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普遍存在院校积极企业消极的现象,通过对现在已经实施学徒制的院校的调研发现,学校与合作企业签订的基于学徒制教学的协议很难得到全部落实,部分甚至成为一纸空文。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企业要参与进这种教学模式中需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国家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致使企业积极性不高。对此,国家可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制定相关的政策对于接收学徒的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企业也可制定奖励措施对收徒的导师给予带徒的奖励。国家也可以专项的资助方式,政府可采用拨款机制,按照一定的标准,依据企业学徒的人数、课程教学数量、实践质量及就业质量等对企业进行拨款补助。

第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根据学校毕业学生实际就业情况看,多数在中小企业从事出纳、收银、成本核算、纳税申报等岗位。但学校的培养方向是为大型企业以及上市公司服务,培养方向与实际需求脱节。因此,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小企业需求为出发点,选择具备条件的企业合作,学校以培养理论知识为主企业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实践改革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