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技术平台与“人性化”传播的整合

2017-03-31 05:14崔萍李祥张媛
新媒体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人性化

崔萍+李祥+张媛

摘 要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工业时代的大眾传播帮助人们拓展了信息的扩散潜力,信息传递不受参与者在场与否的影响,传播时空得以延展。然而,这种延伸并非是沿着技术单维度的线性发展,互联网环境下媒体技术层出不穷,媒介融合的概念应运而生。媒介融合不仅强调技术平台整合以加强传播效果,更重要的是,它复制了原始传播交流媒介的模式,重获人际传播中互动与多元化的特征,呈现了传播“人性化的回归”。纪录片《穹顶之下》的成功传播可以归功于它吸纳新媒体形态语言的同时,对人际传播策略的兼顾。

关键词 媒介融合;人际传播;TED演讲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6)24-0066-03

什么是媒介融合?“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提出最先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提出的,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与当时快速发展的媒体技术和传媒界不断进步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它是指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两者融合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围绕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技术手段而产生互通的信息,由此带来不同媒体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1]。从技术层面来看,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将传统媒体中的传播介质如文字、声音、图像、视音频加以综合运用,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跨越这种仅仅从技术层面的理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交流和传播实践跨越不同的物质技术和社会机构的开放式迁移[2]。人类的交流与传播,从口头传播到文字印刷传播,再到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载体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交流信息的广度不断得到拓展,一种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死亡,媒介的交互融合是发展的必然

趋势。

2015年2月28日,媒体人柴静自费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在各大视频网站一经播出,就引起了不少国内外网民的关注。它的热度已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了“刷屏”效应。截至3月2日上午9点半,收看人数达到2亿,原创微博近14万条,而总评论数达27万条之多。

《穹顶之下》的热播同时也引发了业内对于其传播特点的关注。它的成功传播究其原因,从内容看,《穹顶之下》紧扣环境污染雾霾问题,获得了广泛关注,从传播形式上而它在媒介融合上所做的创新,更是功不可没。

1 多元和创新化的新媒体语言形态

《穹顶之下》借鉴了新媒体形态来对传统媒体的语言表达进行创新,这使得受众对内容信息的接收变得更为简单易明。

1)TED式演讲。TED是科技、娱乐、设计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缩写。它发端于1984年,后成为各行各业人才的聚会,这些行业精英登台演讲,分享工作和生活的经验与思考。《穹顶之下》采用TED演讲模式,模仿剧院布置,舞台上用灯光、背景营造出“剧场感”,主持人柴静对雾霾问题的成因娓娓道来。大屏幕代替了传统读报时代主持人手边的小屏幕,现场观众不再是节目的陪衬,成为真正的交流场景中的人。

2)抽象信息的直观化。数据的可视化、信息的图形化、知识的表象化和科学的拟人化在《穹顶之下》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数据信息的可视化。例如开场通过数据来演绎故事,把问题通过数据自然带入到观众对雾霾严重性的直接回忆中;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的数据,配合相应的画面,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雾霾的严重性。数据的来源多种多样,既有来自于官方的数据,也有权威报告和权威专家的结论。单纯的数据罗列比较抽象和枯燥,加大了传播受众的理解难度。利用一些常规的数据软件工具进行大范围内数据的收集比对,使得简单数字背后隐藏的问题得以清晰展现。柴静在通过美国航天局近10年来对华北上空的卫星图片对比来寻找雾霾的蛛丝马迹,就是结合数据分析相应问题的例子。

科学知识的拟人化。影片多次在分析的过程中运用表格、图形和地图来对相关问题予以阐述。这种数字化信息传播集文本、图像、视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于一体,依托数字技术提供的交互、超链接等功能,其信息关联度、知识拓展度、素材富集度、受众参与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关于PM2.5的动画片。在片子里,PM2.5化身为一个邪恶的角色,有许多臭味相投的朋友,就是PM2.5的组成元素,它们对人体的危害比拟成游戏闯关的过程,使观众能够通过动画的方式清晰地了解PM2.5复杂的化学污染机制。

3)移轴拍摄、无人机拍摄及科幻电影特效技巧运用。这些特殊拍摄效果使得画面语言的表达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移轴镜头是一种特殊的拍摄方式,通过移动摄影镜头的主光轴,在丰富景别内容的同时,获得较大景深,达到特殊的影响透视效果。影片中拍摄的英国火车站、伦敦桥等景观,就是运用移轴拍摄这一方式,拍摄效果就像是缩微模型一样。无人机深入危险境地,实地拍摄重要的第一手空气污染严重地带的画面资料,保证了材料的说服力和新闻的真实性。而结尾处闪耀着蓝色光芒的地球,则是从科幻电影中借鉴的电影语言,它细腻地表达了人类对于自身所居住星球的信赖感激以及充满神秘的敬畏之情。

2 借助人际传播网络的媒介融合

正如上文所说,技术的革新只是媒介融合的表层,媒介融合不仅是技术的融合,更是在技术的基础上对“人际传播”的形式优化。所谓人际传播,是指两个人以上面对面的交流以及运用个人性技术媒介所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3]。而大众传播则主要依赖广播、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递。机器媒介系统使人类借助机器实现了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但同时也把人际传播引向了隔膜和疏离。保罗·莱文森提到的传播媒体的“人性回归”,提到日益探寻那些保持和继续过去的延伸性突破,同时又可获取曾经丢失的人类传播世界中的自然性要素的媒介。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始终是传播的出发点,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是人的延伸。在这个意义上说,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媒介融合仍然是以人际传播作为其核心基石的。强调技术的融合,是更多地看到不同形式媒介的差别,而“人际传播”,却一直是各种不同媒介技术的后台运行。

基于多媒体技术,《穹顶之下》借助网络人际传播的媒介融合策略表现:在内容的表达上,改变互联网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把权力交还给用户,排除把关人的参与,柴静以个人到场最大化方式来谈论和倾听,注重受众的反馈;在信息的传播上,不是仅仅依靠大众传播的传统媒体的推送,而多借助于网络媒体渠道,并大量通过网络人际传播网络进行传播。

《穹顶之下》的主持人柴静,曾经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此片中,她并不是以一个专业人士,或者是纯客观的角度切入整个事件的报道。她特别提到了女儿的疾病使得她与雾霾之间有一场私人恩怨,站在一个母亲角色立场,向观众坦诚披露自己的隐私,就意味着这一场信息的交流,更多地有人际交流的色彩。TED的演讲模式更加强化了这一点,观众在这里并不仅仅只是旁观者,他们是场景的一部分,柴静在雾霾这个问题上的知识并不比台下的观众更丰富,他们甚至可以对柴静的某些“无知”发出善意的笑声。这种呼应减少了大众传播的单向性,而增加了人际传播中重要的反馈效果。用户在这样一个平等、开放、去中心化的沟通平台上都可以去进行思考、传播甚至创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穹顶之下》的发布模式是在传统媒体新闻与新媒体信息融合的一个典范。它没有照本宣科地使用电视纪录片模式,而是从手段上突破了传统的纪录片模式,即采用了新媒体全网覆盖新模式,首先选择发布在网上,而不是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传播。新媒体即新型互联网媒体,而新媒体平台是具有多对多、交互式特点的平台,主要包括网站、微信、微博、自媒体平台等。新媒体平台抢先发布,传统媒体的随后跟进,在无形中更主动地去推动事件的发展,加深了舆论强度,扩展和强大了其影响力。

1)《穹顶之下》上线的时间在周末,以便能够长时间地占领新媒体所建造出来的舆论世界,话题的生命周期会大大衍生。一般在周末,例如一些门户网站、视频网站、自媒体各种平台的编辑频度会降低,这给柴静的作品有了更多的入口。此外,发布的时间紧跟春节后,处于话题空档期的节点上,选择这样一个与公众息息相关的话题会急速扩散开来,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最佳化。

2)这部纪录片的传播考虑到了新媒体平台的特性,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别于传统电视新闻调查节目。在节目的制作播出上充分考虑与网络社交平台的对接,虽然整个节目时长达近两个小时,但是许多内容可以独立成小单元完成即时传播,这丰富了用户体验的层次感,增加平台的粘性。在新兴媒体时代,观众接受信息的习惯正在发生改变,他们不只接受传统媒体的发送,还在移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收看视频节目,还可以通过各种新兴媒体进行分享、评论、互动和推送。纪录片的迅速传播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工具有很大关系,微信具有的人际传播粘度使得朋友圈推荐的成功率大大提升,再加上传统网站的适时推动,使得《穹顶之下》在短短的两三天时间内点击率突飞猛进。

3)在新媒体时代下,传播并不是一次性完成,完整成功的传播需要多环节、多形式的交替配合。制作者前期大量收集资料走访各个国家、采访各类权威人士完成内容制作,之后以视频网站轮番播放视频,紧接着各种编辑力量、组织、多种媒体形态的跟进,来共同完成信息的纵深传播。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并不是一次性的,终端渠道上的互相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穹顶之下》正是通过终端渠道的信息接力传递,到达有效传播人群,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传统的人际传播是我说你听,我传达你接受,而web2.0时代的人际交互则是“我说给你,你复制给他,他上传给更多的交互者……信息在人际网络里增值和酵化”[3]。

《穹顶之下》的成功传播令人侧目,它带给传统媒体的启示之一,就是要注重媒介融合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仅只是技术上的进步,更表现为一种传播的“人性的回归”。有学者提到,在当前的“媒介革命”中,媒介演变的总趋势是传播主体的个人化。传统的大众传媒正丧失某些重要性质,它在传播中存在的有效性、针对性、滲透性不足的先天劣势,在互联网时代被放大。如果说互联网是一个网络,大众传媒只是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它需要被嵌入更大的网络关系之中。媒介融合正是在这种语境中基于互联网的媒介整合,人际传播在其中扮演着“核心应用”的角色。

参考文献

[1]杨溟.媒介融合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2]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陈丽贵,刘君,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17.

[3]薛可,余阳明.人际传播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2,680.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人性化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人性化护理干预对人流手术的影响
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内科老年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探讨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