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琦 王晓莉 熊万春
【摘要】 目的:了解妇产科门诊就诊者阴道炎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4年1-12月15 860例妇科门诊就诊者的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5 860例就诊者中,检出阴道感染5103例(32.2%),平均年龄(35.16±8.95)岁。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2793例(17.6%),细菌性阴道病(BV)2018例(12.7%),滴虫性阴道炎(TV)292例(1.8%)。混合感染462例,VVC合并BV感染346例(7.1%);BV合并TV感染102例(4.4%),VVC合并TV感染10例(0.3%),VVC合并BV及TV感染4例(0.1%)。VVC好发于秋季,患者阴道pH值3.8~4.5为主;BV好发于夏季,患者阴道pH值4.5~5.5为主;TV好发于春季,患者pH值4.5~5.5为主;三种阴道炎清洁度均以Ⅲ度为主。无感染就诊者的阴道pH值3.8~5.5,75.4%的无感染就诊者清洁度为Ⅱ~Ⅲ度。
结论:VVC是妇科门诊最常见的阴道炎,混合感染以VVC合并BV最多见,阴道炎发病与季节有关,VVC患者阴道pH环境偏酸性,BV及TV患者阴道pH环境偏碱性。
【关键词】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细菌性阴道病; 滴虫性阴道炎
女性生殖系统的炎症是最常见的妇科疾病,又称生殖道感染(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RTI),包括外阴、阴道、宫颈的炎症,其中以阴道炎最为常见[1]。近年来,阴道炎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最为多见[2]。本文分析了2014年15 860例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检验结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对该地区女性阴道炎的发病情况有进一步了解,同时对其治疗及预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就诊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的15 860例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17~65岁;(2)患者均诉有阴道分泌物异常或有瘙痒症状;(3)所有患者取标本前1周内无全身及阴道用药史。排除标准:(1)年龄小于17岁或大于65岁的患者;(2)曾于1周内阴道用药者。该研究已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试剂盒(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奥林巴斯生物显微镜(CX21FSIC),革兰染色试剂,10%KOH。
1.3 方法
1.3.1 阴道分泌物采集 由妇产科医师用2支无菌棉签取阴道侧壁上1/3分泌物后立即送检。
1.3.2 检测方法
1.3.2.1 白带常规检查 (1)清洁度:阴道分泌物湿片于显微镜下直接观察。(2)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后,在显微镜下直接寻找假丝酵母菌孢子及菌丝、阴道毛滴虫、线索细胞。(3)胺臭味试验:将1~2滴10%KOH滴于玻片上的分泌物中,有刺鼻的腥臭味,为试验阳性,否则为阴性。
1.3.2.2 试剂盒检测 按照试剂盒说明书上详细的操作流程对样品进行检测,将阴道分泌物稀释,在反应装置的四个孔中分别滴加一滴稀释液,再分别滴加试剂,分别检测pH值、过氧化氢、唾液酸苷酶和白细胞脂酶。
1.3.3 结果判断 (1)VVC:在分泌物中发现较多假菌丝及芽孢。(2)BV:阴道分泌物pH>4.5,胺臭味试验阳性,线索细胞阳性,三个条件同时满足。(3)滴虫阴道炎(TV):阴道分泌物中发现滴虫。(4)试剂盒检测结果:pH试纸变色后,对比色卡,读取结果。过氧化氢淡紫色阳性,蓝色阴性。白细胞酯酶蓝色阳性,无色阴性。唾液酸苷酶紫色阳性,无色阴性。
2 结果
2.1 阴道炎分布情况 在15 860例患者中,5103例患者有阴道感染,感染率32.1%,平均年龄(35.16±8.95)岁。其中VVC 2793例(17.6%),BV 2018例(12.7%),滴虫性阴道炎292例(1.8%)。VVC患病率高于BV及TV。混合感染462例,其中VVC合并BV感染346例,占此两种阴道炎的7.1%;BV合并TV感染102例,占两种阴道炎的4.4%,VVC合并TV感染10例,占此两种阴道炎的0.3%,VVC合并BV及TV感染4例,占此三种阴道炎的0.1%。见表1。
2.2 不同季节各阴道炎检测情况 VVC全年检出率最高,而TV检出率最低。BV夏季检出率最高(14.8%),VVC秋季检出率最高(19.8%),TV春季检出率最高(2.1%),见表2。
2.3 不同阴道炎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在2018例BV患者中,白细胞酯酶检出1989例(98.6%),过氧化氢检出1975例(97.9%),唾液酸苷酶检出2004例(99.3%),61.2%的BV患者阴道pH值4.5~5.5。2793例VVC患者中,白细胞酯酶检出2497例(89.4%),过氧化氢检出2383例(85.3%),唾液酸苷酶检出20例(0.7%),55.3%的VVC患者阴道pH值3.8~4.5。292例TV患者中,白细胞酯酶检出238例(81.5%),过氧化氢检出229例(78.4%),唾液酸苷酶检出3例(1.0%),48.3%的TV患者阴道pH值4.5~5.5。在未检测出阴道炎的就诊者中,白细胞酯酶检出例5957(56.3%),过氧化氢检出4391例(41.5%),唾液酸苷酶检出28例(0.2%),75.4%的无感染就诊者的阴道pH值3.8~5.5。见表3。
3 讨论
健康女性阴道内寄生有大量的微生物,以乳杆菌为主,还包括加德纳菌属、消化链球菌属、真菌、支原体等[3]。陰道内的各种微生物群落间相互制约及依赖、共同保持阴道微生态环境处于平衡和协调中[4]。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即可导致生殖道感染发生发展。生殖道感染增加盆腔炎性疾病、不孕、异位妊娠等疾病的发生率,还可通过性行为传播,甚至增加宫颈癌及艾滋病感染的风险[5-6]。2004年,全国3590例妇科及计划生育门诊就诊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就诊者以炎症性疾病最多,占55.6%。其中,阴道炎占31.3%,以细菌性阴道病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为主[7]。而Sameer等[8]在2014年对印度女性的调查发现13%的女性存在生殖道感染情况,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未使用避孕工具、既往感染史、经期护理不当等。本研究对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妇产科门诊15 860就诊者的白带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2.1%的就诊者存在阴道感染的情况,阴道炎好发年龄在25~40岁,这可能与此年龄段女性性活动频繁、激素分泌旺盛及生育因素等多因素相关。本研究结果较接近于2004年全国流调结果,而高于Sameer等[8]研究结果,可能与地域、种族生活习惯及判别标准具有一定差异有关。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下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全球约75%的女性一生中曾患过至少一次VVC,40%~50%的女性经治愈后会再次复发,而其中5%~8%的患者可发展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9]。此次研究中发现本院就诊者中发病率最高的阴道感染即为VVC(2793/15 860,17.6%),感染平均年龄为(33.53±9.32)岁,发病率最高的季节为夏季(19.1%)和秋季(19.8%)。VVC患者阴道pH值偏酸性,提示假丝酵母菌更易在偏酸性环境中生存[10]。而对VVC患者的分泌物进行检测发现清洁度较差,白细胞酯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检测率高,唾液酸苷酶检出率低。VVC的诱发因素比较多,如妊娠、口服避孕药、使用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糖尿病等[11],假丝酵母菌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易生长繁殖,成都平原夏秋季气候闷热潮湿,成为VVC发病高峰期的原因之一[12]。
细菌性阴道病(BV)是阴道加德纳杆菌和多种厌氧菌为主的过度繁殖取代乳酸杆菌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13]。它也是女性最常见的阴道炎之一,国内外的报道发病率多在5%~20%。此次研究发现本院BV发病率为12.7%(2018/15 860),平均年龄为(35.32±8.56)岁,发生率最高的季节为夏季(14.8%),但全年发病率无明显差异。BV患者阴道pH值升高,pH值4.5以上占85.6%,白细胞酯酶和过氧化氢酶及唾液酸苷酶检出率为三种阴道炎中最高。有研究认为BV患者阴道pH值升高,可能与乳杆菌的缺失相关,而这可能又与阴道冲洗、性生活过早过频、不使用避孕套等生活习惯息息相关[14]。所以对于BV的治疗,除了使用抗感染治疗外,更重要是调节阴道菌群,恢复阴道正常微生态为主[15]。
阴道毛滴虫病(TV)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据估计全世界每年妇女感染阴道毛滴虫的人数为1.8亿,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热感等外阴刺激症状以及泡沫状白带特征表现[16]。本研究TV检出例数292例,发病率1.8%,远低于VVC及BV的发病率。好发年龄(38.67±10.25)岁,春季高发,但全年检出率无明显差异。TV患者阴道pH环境以3.8~5.5最多,提示阴道毛滴虫可能在过酸或过碱环境中都不易生存。TV患者白细胞酯酶和过氧化氢酶及唾液酸苷酶检出率为三种阴道炎中最低。
本研究发现部分女性存在阴道致病微生物混合感染的情况,在所有就诊者中,混合感染462例,其中以VVC合并BV感染最为常见,共346例,占此两种阴道炎的7.1%;BV合并TV感染102例,占两种阴道炎总和的4.4%,VVC合并TV感染10例,占此两种阴道炎的0.3%,三种合并感染4例,占此三种阴道炎的0.1%。国内曾有报道认为40%~50%以上的阴道炎为混合型感染,国外报告为30%,其中最常见的为需氧菌阴道炎与VVC的混合感染[17]。混合感染提示阴道致病微生物的感染可能存在某些共同的危险因素。虽然混合感染相对单一感染比例较低,但对其治疗相对困难[18-19]。这需要引起更多重视,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另外在研究中笔者还发现,有很大部分有阴道瘙痒、分泌物增多等不适症状,但实验室检查未见感染的就诊者,其白细胞酯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检出率均较高,分别占56.6%和41.5%,且有33.3%的就诊者白带清洁度为Ⅲ~Ⅳ度,这也提示可能存在部分就诊者阴道炎的漏诊与误诊,这就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对各种阴道炎进行充分的认知和诊断。
女性阴道感染不仅是一类疾病,更是全球性的重大社会及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医学的发展,如今已有女性HPV疫苗上市,对宫颈癌的预防有了巨大的进步,未来的研究期待有针对生殖道感染的疫苗问世,减少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几率[20]。但本研究仅对小范围的女性阴道感染进行分析,希望通过调查以此了解成都地区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的情况,以期为阴道感染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级预防提供帮助。但由于样本量较小以及地区局限等多方面原因,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未来更多样本量去完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 Ram R,Bhattacharya S.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 among female adolescents[J].Indian Journal of Community Medicine,2006,31(1):32-33.
[2] Mashburn J.Etiology,diagnosis,and management of vaginitis[J].
J Midwifery Womens Health,2006,51(6):423-430.
[3]余竑敏,苏婷婷,隋龙.加德纳菌生物膜在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中的作用研究[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4,41(3):267-271.
[4]廖秦平.女性阴道微生态及阴道微生态评价[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2):81-83.
[5] Quinn T C,Overbaugh J.HIV/AIDS in women:an expanding epidemic[J].Science,2005,308(5728):1582-1583.
[6]米蘭,刘朝晖.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10):731-733.
[7]刘朝晖,廖秦平.妇科及计划生育门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流行病学调研[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4):223-224.
[8] Sameer V,Dhamodharan S.Impairment of Quality of Life in Symptomatic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 and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J].Reprod Infertil,2014,15(2):87-93.
[9]宋琦,熊正爱.阴道白假丝酵母菌水解酶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10(23):953-955.
[10]夏艳,金志军.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38(2):101-104.
[11]Jack D S.Vulvovaginal candidiosis[J].Lancet,2007,369(9577):1961-1971.
[12]杨云山,徐锦滨.6755例女性阴道分泌物常规结果的分析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57-58.
[13] Hickey R J,Forney L J.Role of Gardnerella vaginali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bacterial vaginosis:a conceptual model[J].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14,210(3):338-343.
[14] Parma M,Stella Vanni V,Bertini M.Probiotics in the prevention of recurrences of bacterial vaginosis[J].Altern Ther Health Med,2014,20(Suppl 1):52-57.
[15] Srinivasan S,Liu C,Mitchell C M.Temporal Variability of Human Vaginal Bacteria and Relationship with Bacterial Vaginosis[J].PLoS One,2010,5(4):e10 197.
[16] Mcclelland R S.Trichomonas vaginalis Infection:Can We Afford to DoNothing[J].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11,197(4):487-489.
[17]林怀宪,薛辰,刘朝晖.女性阴道混合感染246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0,11(3):173-175.
[18]岳莹利,范爱萍,张慧英.阴道混合感染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28(4):312-314.
[19] Bortz J,Levinson R S.Composition for topical treatment of mixed vaginal infe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ertility,2010,37(6):330-334.
[20] Huston W N,Harvie M,Mittal A.Vaccination to protect against infection of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J].Expert Review of Clinical Immunology,2014,8(8):81-94.
(收稿日期:2016-12-22) (本文編辑: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