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沈从文的边城因独特的牧歌情调享誉世界,然而他的作品不仅表现湘西世界的美好,也体现湘西古朴人格与近代都市文明的交锋。本文对沈从文作品中乡村人格与都市文明的冲突进行论述。
关键词:沈从文;乡村;都市;人性;冲突
作者简介:刘元坤(1996.3-),男,吉林省松原市人,重庆市合川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1
1、前言
20世纪30年代是社会巨变、文化激荡的年代,文学家在时代刺激下,对社会、人性进行探索和思考。沈从文便是其中一位,他试图从湘西世界发掘自然、健康的人格,用人性之光烛照空虚灵魂,为重塑国民人格这一命题贡献药方。
然而,湘西世界的人格虽有美好一面,但同时存在中国农民固有的愚昧等缺陷。这使他作品中既有其称颂的理想人生形式,也存在其与都市文明格格不入的画面。
2、沈从文作品中冲突的主體
2.1病态的都市生活与扭曲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有较多展现都市腐化生活的作品。在《绅士的太太》中绅士附庸风雅、沾花惹草;太太们沉迷牌桌、赌场;少爷更是与父亲的姨太乱伦。《八骏图》展现了大学教授的精神病态。教授甲在蚊帐中悬挂香艳的美女图画,主人公在热恋中仍惦记其他女性,最后因诱惑推迟归期。暴露出教授们表面道貌岸然,内心龌龊不堪的面目。沈从文1922年离开湘西辗转各大城市,感受到都市扭曲的病态,他用冷隽、讽刺的笔调,揭露衣冠社会的道德沦丧,站在伦理道德和审美的角度,以人性为尺度批判都市的堕落和扭曲。对都市人扭曲人性的批判从反面体现出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
2.2美好的乡村世界与理想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称其创作神庙中“供奉的是‘人性”。他在创作中回到湘西世界,正面营构其创作理念。《边城》就是代表作。翠翠与爷爷失散,幸得傩送相助返回渡口。傩送的正直热情打动了翠翠。天保也为翠翠所动请人说媒。傩送被王团总看上,傩送不要碾坊要渡船,以唱歌这种传统而浪漫的方式与哥哥竞争。天保自知不及傩送,外出遇难。傩送悲恸难当,远去桃源。爷爷溘然长逝留下翠翠。翠翠不愿无名无分搬进顺顺家,在渡口等待傩送。
沈从文用诗化语言描述茶峒的优美风光和边城风俗。顺顺热情仗义,天保和傩送正直豪爽,爷爷古道热肠,翠翠善良清纯。在优美的意境中刻画乡村世界的人性美,构建极度纯净、理想的世界。这种从湘西世界提取的乡村人格,成为沈从文推崇的健康、充满人性美的理想人格,是理想人生形式的一个具体表现。
3、沈从文作品中文明的碰撞
3.1乡村人格的理性缺失
人性美构成沈从文作品的生命活力,但也不应忽视“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他刻画的乡村人格,只有在古朴的湘西乡村所呈现的文化环境中表现才能绽放光辉。当他把这种乡村人格放在近代都市时,则显的格格不入。以《灯》为例,故事中的老兵忠诚、善良。但随故事发展,生活在都市的主人公与老兵发生冲突和矛盾。主人公认为老兵 “越来越不守本分”,甚至干预其情感生活,出现不适行为。此文直接描写了乡村人格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展现出乡村人格愚昧的一面。在《萧萧》中,祖父对女学生的嘲笑彰显出乡下人理性的缺失。
3.2都市文明对乡村人格的侵蚀瓦解
在《柏子》《丈夫》《萧萧》等篇中,乡村人格与都市文明没有表现出直接矛盾冲突,而体现在都市文明对乡村人格的侵蚀与瓦解,以及由此导致的都市扭曲思想在乡村的扩大,乡村人格表现出失贞和软弱。柏子对人生命运无从把握而显出生命空虚,在赌博和淫色中消遣青春;《丈夫》中整个乡村对卖淫制的顺应,丈夫在妻子面前茫然无措;萧萧没有人身自由,无法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4、结语
沈从文继承了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领域对“人的观念”的研究,希望寻找人性美改造国民人格。他在湘西世界营构了充满人性光辉的乡村人格,然而这种人格因固有缺陷导致其无法满足理想人生形式的要求,无法适应近代都市文明,朴素的乡村人格还不断被都市文明侵蚀、瓦解,也就无从谈起对改造国民人格的普适性。沈从文作品中表现的城乡冲突,实质是在探索理想人生形式中发现的乡村人格在都市社会水土不服。也许在对乡村人格的人性重估中认识到问题,沈从文在《八骏图》中自讽“这自以为医治人类灵魂的医生,还将为他们指示出一条道路……应勇敢走去的那条道路”。
沈从文作品中乡村人格与城市文明冲突的模型
参考文献:
[1]朱栋霖. 朱晓进. 吴义勤.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刘涵之. 沈从文乡土文学精神论. 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