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走出PISA震惊看基础教育改革

2017-03-31 16:24苗晓丹
世界教育信息 2016年24期
关键词:蒂斯测试标准

苗晓丹

编者按:随着各国对教育质量的关注,经合组织(OECD)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其测评结果对OECD国家的教育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在2000年的首次参测结果不够理想,处于中游水平,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讨论,政界和教育界开始努力探索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途径。2013年PISA结果显示,德国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科学表现首次超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彰显了德国10多年的相关教育改革成就。2016年9月24-25日,“中德基础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德国各州文化教育部长联席会议(KMK)前秘书长、德国柏林市教育部前部长、德国洪堡大学哲学与教育学教授蒂斯(THIE)先生作了主题为“PISA在德国引起的反思”的演讲。为了进一步了解由PISA引起的德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德国教育科学政策信息研究中心对蒂斯教授进行了专访。在访谈中,蒂斯教授介绍了PISA2000测试结果引发的德国教育政策变革,其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国PISA2012的结果,使德国跻身为数不多的成绩稳步递增国家之列,走出了首届PISA测试引发的“震惊”。此外,蒂斯教授作为孔子学院高级顾问,对中德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进行了展望。

一、首届PISA测试结果

催化德国中小学教育改革

尊敬的蒂斯教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PISA2012结果显示,德国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科学表现首次超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自德国2000年参加PISA“出师不利”到2012年“走出震惊”,您能谈一谈切身体会吗?

蒂斯:1997年,德国各个联邦州决定参加OECD组织的针对15岁中学生的学习成果测试。2001年年底,PISA2000测试结果公布,该结果令德国始料未及。

那时,正值巴登-符腾堡州文化教育部长任KMK主席,我出任秘书长一职。德国PISA2000测试成绩是在KMK会议上公布的。当包麦特先生公布成绩时,各州的教育部长和由包麦特先生负责的PISA小组人员都面露惊讶。

德国学生的阅读成绩位于意大利和列支敦士登之间,排名靠前的国家有爱尔兰、比利时、冰岛、芬兰、加拿大。当德国学生被问及是否出于享受而阅读时,持否定态度的学生人数远远多于奥地利,而在芬兰和捷克,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是极为肯定的。在数学能力方面,德国学生的平均成绩也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日本、韩国排在最前列,德国只比匈牙利靠前一点。科学测试结果基本上与数学测试结果类似。

这个低于OECD平均水平的结果引起了一场有关社会背景与教育机会关系的热烈讨论,公众往往只是关心成绩和排名,并不关心问题的症结是否受国家多方面的特征所影响。例如,芬兰取得优异成绩是否与本国的人口及移民政策有关,是否与本国学生对多选题型的经验有关。我们必须批判地看待测试结果,认清造成该结果的原因。之后,德国组织了各州教育部长学习团前往芬兰取经。

可以说,PISA2000的测试结果撬动了德国中小学教育政策的变革,请您介绍一下KMK采取的相关改革举措。

蒂斯:KMK在2001年着手对中小学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改革措施涉及众多领域,尤其是在加强学前教育、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及促进教学专业性方面。在加强学前教育方面,采取了提升语言能力和使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更好地衔接的措施。社会背景密切影响学生成绩,尤其是弱势群体和移民家庭的学生,对此,学校设立新方案促进该群体学生的学习,一方面设立高要求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确立最低学习标准。同时,德国推行全日制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扩建,这会扩大优秀学生和弱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在教师教育方面,制定提高教学活动专业性的综合计划,改善教师的初次培训和继续教育。

在您上述列举的改革措施中,KMK是否围绕学生学习成果测评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

蒂斯:作为德国教育政策的决策机构,KMK早在1997年就发布了“康斯坦茨决议”,在此决议的推动下,KMK参与教育体系的国际评估,并为此引进了检验义务教育阶段达标程度的教育监控系统。此系统可以对不达标的测试结果进行解释,德国PISA2000的测试结果的解释分析用的就是这个监控系统。此外,一些州还采纳了其他的教育监测系统,并将其纳入各州的教育监测总体战略规划。2006年,KMK出台了《教育监测全局战略》,在此战略的指导下对教育产出进行监测,确认是否达到了KMK所设定的教育标准,然后分析原因,从而制定相关改革措施,尤其是与课程开发、提高教学质量相关的措施。该战略由四个部分组成:国际中小学教育评估,例如PISA、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TIMSS);基于教育标准的学校评估结果的州际比较;小学、初中、高中水平测试的州际比较;撰写国家教育发展报告。

二、全德统一的教育标准化建设

是保障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

由此看来,教育标准的制定和教育监测系统的设置是KMK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立足点。

蒂斯:是的,由PISA引发的德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就是建立在统一的教育标准之上的。PISA2000结果显示,德国一直强调的对教育输入因素的控制并没有在教育产出方面达到理想效果。北欧以及英美国家学生成绩较高可以归功于他们通过定期测试、举办全国统一性考试、设置密集的教育评估网络等方法构成了行之有效的教育产出汇报系统。因此,PISA2000结果出来之后,德国的当务之急是确定预期教育产出并对此进行检验。德国各个联邦州在教育领域享有自治权,在教育标准的制订上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全国统一的标准。总之,教育质量的保障及提升,内部及外部评估都需要明确的标准。因此,在PISA2000结果出来之后,KMK就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开发和制定全国统一的教育标准之上。

目前,中国正着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在PISA2000后德国启动的这场全国性标准化建设也自然成为中国借鉴的对象。请您再詳细谈谈KMK在此方面的具体举措。

蒂斯:2004年,KMK针对一些学科建立了全国统一标准,用来检验学生在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后是否拥有了相应的学科能力。所有的州都有义务执行已经出台的标准,例如,针对主体中学毕业生的数学、德语及第一外语的教育标准,用于小学毕业生的数学和德语教育标准,用于初中毕业生的生物、物理和化学教育标准。2004年,颁布了教师教育标准,提出了教师应具备的几大能力及指标。2007年,出台了高中毕业考试的相关标准。2009年,初步形成了州际教育成果评价的基础。

就像您说的那样,教育质量的保障、提升以及评估都需要以标准为基础,KMK制定了全德统一的标准之后,具体的评估工作是如何完成的?

蒂斯:随着全国性教育标准的出台,各州共同成立了一个学术研究型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质量开发研究所。该研究所挂靠德国洪堡大学,主要任务是在对各州抽样调查的基础上,检验其教学质量是否达标。此外,按照国际测试的技术及方法标准研制水平相当的测试流程,开发实施这些标准的任务库、教学内容试题库、计算机测评系统等。

您刚刚提到的教师教育标准也正是中国目前正在推进的教育标准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教师的职业质量决定着其教学质量。请您谈谈全德教师教育标准所强调的内容。

蒂斯:全国性教育标准包括面向全德的教师教育标准。德国的教师教育基本上包含三个阶段:师范教育学习阶段、实践阶段和继续教育阶段,上述标准主要针对第一个和第二个阶段提出能力指标。教学能力、教养能力、评价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该标准所强调的内容。

三、PISA测试结果有助于

各国和地区完善教育体制

东亚国家领跑PISA2012测试结果,上海学生也两次获冠,您认为其与教育体制相关吗?

蒂斯:上海只是中国的一部分,作为国际大都市不仅汇集了众多人才,也创造了经济成就。但其无法代表全中国,所以上海的个例也不能反映中国整体的中小学教育体制。我觉得,就参加PISA而言,中国或者上海应作为其他国家或省市学习的榜样。参加PISA可以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现有教育体制的优势和劣势,并在此基础上及时纠正不足。我认为对现有教育体制进行反馈,使政策制定者清楚地认识到哪些地方是需要改进的,对于任何教育体制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

四、中德教育交流有利于密切中德关系

今年是中德青少年交流年,KMK秘书处的教育交流中心(PAD)也是交流年的积极参与者,您如何看待近些年中德愈加频繁的教育交流?教育领域的交流会对未来的中德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蒂斯: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博士曾任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参赞,我曾任KMK秘书长,这两个职位在促进中德青少年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些年,中德两国在青年及教师交流上有了明显改善,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急剧增长。同时,越来越多的德国学生学习汉语,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对于德国有意投身经济领域的学生非常有吸引力。目前,一些德国中学设置了汉语课程,并将汉语纳入高中毕业考试范围。此外,汉语教师培训应运而生,例如,下萨克森州和巴登-符腾堡州已经开展了相关教师培训。师范类学生可以选择汉语作为师范专业国家考试的第一或第二科目,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另外,德国已经形成了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新局面,这与孔子学院的功劳密不可分。孔子学院引发了德国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兴趣,德国对孔子学院持接受态度。前不久,德国第十七所孔子学院在施特拉尔松德市成立,德国总理默克尔亲临揭幕仪式,这不仅是对孔子学院及中德文化交流的极大肯定,也是对中德两国关系的高度重视。

编辑 朱婷婷 校對 李广平

猜你喜欢
蒂斯测试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追求优秀成为习惯
心理测试
找找看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
Boarding school holds “Failure Week” to celebrate failure Victoria
心理小测试
测试
小测试:你对电子邮件上瘾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