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尽职守不辱使命(二)

2017-03-31 09:19陈联真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6期

陈联真

四、尽职尽责地开展工作

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属于工作态度范畴,它是一相情愿的朴素感情的体现,必须上升到勇于担当、尽职尽责的高度。

1、具有超前超群思维

胡平说,超前就能未雨绸缪,超群就能独具慧眼,才能站得高,看得远、看得全、看得清。超前、超群思维与创新意识是互为一体的孪生兄弟。领导干部与一般干部的根本区别,除了政治思想水平与善于思考外,必须具有超前、超群思维。这也是提高领导能力水平的源泉。一把手尤为如此。

领导工作并非直线形或平面式的,而是呈纵横交错的立体式。有三个层面:要把握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状态;要考虑工作的广度、深度与高度;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在一个单位,一般人员只要做好当下工作就行了,而领导尤其一把手却要考虑,纵的两个断面:干好当前工作,做好与过去的衔接,为未来发展运筹帷幄;协调好与上、下级的工作关系。横的三个切面:着眼于重点,下大力气解决主要矛盾;兼顾一般,举一反三,防止引起不良的连锁反应;协调好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胡平对此有深刻的认知与实践。

2、积极应对新时期的“不变”与“变”

所谓“不变”,指尚未解决的老问题;“变”,指新情况、新问题。

一是加班加点解除日常工作压力。

二是认真处置突发事件。省长常常当“消防队长”——抗台风、抗洪涝灾害,处理条条之间、块块之间、条块之间的突出矛盾等。例如,胡平任职五年,福建遭遇了几次强台风与旱涝灾害袭击,他每每亲临第一线组织抗灾;召开省政府办公会议支持灾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赴北京汇报灾情,寻求支持。如此三个环节就要花十几天时间。

三是攻坚克难。改革开放给省政府工作增加了很多难度。这是因为,在新、旧体制转换与思想观念转变的过渡期,工作上存在着一块是非不清、对错难分的模糊地带。尤其在那急剧变动的年代,一些老问题还没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又出现了。如常常有纠偏任务。胡平刚到任,全国国民经济调整和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两大冲击波的惯性作用犹存。接踵而来的: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1984年整党、1985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些实质上也是纠偏。还有处理对台贸易严重失误等局部性纠偏。“一方面要矫枉过正,必须一步到位;另一方面不能走极端,必须统筹兼顾”。“一方面要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的决策,另一方面要结合本省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两难选择、沉着应对、抓住重点、并行不悖”,是胡平在纠偏中的深切体会。胡平更认为,必须用深化改革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这是难上加难,又是坚定不移的。

3、以新思路新举措应对新困扰

胡平常常说,新时期孕育着新的希望,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新的困扰,必须以新思路、新举措加以应对。

一是资金紧张困扰。这是当时最突出的矛盾。经济落后导致了省财政拮据、资金短缺。而改革开放、投资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和归还历史欠账均需增加省财政支出;简政放权、省属企业下放、企业留利,尤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必定减少省级财政收入。如此薄弱的“家底”及上述的一增一减,就像一根细小的又要往两头拉的弦,绷得紧紧的,随时都有被拉断的危险。

二是人才短缺困扰。事在人为。在那急剧变革的年代,需要资金,更需要人才。没有资金办不了事,没有人才办不成事。基础设施建设、三资企业、工厂技术改造、农村科普、发展乡镇企业与流通服务业乃至小小的家庭工业,都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技术人才。當时筹资难,得人才更难。

三是体制过渡困扰。胡平当政初期,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占据主导地位,但已经不是铁板一块了,被市场调节慢慢蚕食着。新旧体制在缓慢转换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碰撞,有时还很激烈,产生了一个亦是亦非的“中间区域”,高明的领导者可以游刃有余,而平庸者就裹足不前了。省委、省政府棋高一着。例如当时粮食销售是国营垄断,对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缺粮区的应急性供应补充,就只做不说地悄悄开了一个小口——默认了沿海地区为数不少的粮行米市的合理存在。1986年3月8日,《福建日报》报道:我省有粮行米市5万多家。

四是政策滞后困扰。有一句名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有些事,在旧体制下不合理也不合法,做了危险;而在新时期之初却合理不合法,做了冒险。人们跃跃欲试又怯而止步,原因是政策滞后。省委、省政府对非国计民生的一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流通,默许一些有一定实力与信誉的个体户准入,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搞活。尤其是,新时期出现了不少新生事物,但有的在“左”思维定势下属于大逆不道,需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才能鉴别是非对错,如雇工经营等。

五是外经外贸困扰。如当时的中外合资企业,中方股东往往是国营或集体企业,如何既保证国有、集体资产不流失,又能与外方合作共事、互利双赢,是一个大问题,需把握一个恰如其分的度。又如,为鼓励多创汇,外贸出口亏损严重,财政补贴大为增加,负担很重,一时成为啃不动又丢不得的鸡肋,需根据国家的外贸政策与财政底子综合平衡并适度应对。

六是市场变化困扰。这牵涉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者、经营者积极性的发挥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涉及“全民”范围,非同小可。例如,过去国家向农民征购粮食,收购甘蔗、烟叶、茶叶等,数量都是预先计划安排的;工厂只管生产,不问销售。新时期情况变了,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1982年6月,胡平上任伊始就目睹了市场的威力:其一,茶叶几年里连续增长,出现了从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的态势。其二,食糖是涉及农业(农民)、工业(工人)部门与流通、消费领域的,牵涉面很广。由于一度实行了少了赶、多了砍的“鞭刀政策”,挫伤了蔗农积极性,甘蔗产量大为下降,食糖缺口很大,影响了食品工业发展和群众消费。其三,全国性的盲目出口,造成了外贸秩序混乱。其四,由于市场需求的不可预测性,一部分产品出现了短暂性的“市场繁荣”,致使基建、技改开始冒出重复建设苗头,如不及时引导,这方面的浪费与损失会更大。

七是改革阵痛困扰。所谓阵痛,就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属于不得不做的事情,处于“硬着头皮”、“咬紧牙根”状态之中。说白了就是:不做不行,做了很艰难,到了骑虎难下的两难选择关头。福建经济基础差,改革承受能力弱,阵痛程度大、持续时间长。突出表现如下:百废待兴,增加财政支出的口子多、数量大;调整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民生改善了,而积累率下降必然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工业生产,由于原材料提价、运费提高、职工涨工资、折旧加快,产品从原来的以产定销转为以销定产,竞争激烈;工业原材料大量靠省外调进,货源紧张,运力有限,价格上涨,成本加大;由于财力薄弱,一些边缘县的矿产品、农副产品被邻省高价收购,本省收不到也收不起,出现了“福建建基地,邻省做生意”状况;外省工业品大举“入侵”,我省在品种、工艺、花色尤其价格等方面处于竞争劣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积极应对新困扰举措种种。例如,应对市场变化困扰。首先,认真分析一些重要商品行情变化的前因后果。其次,以变应变,鼓励短线的,制止长线的;引导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及时沟通产、供、销信息。又如,应对外经外贸工作困扰,“在开放中加大改革力度,尽快与国际游戏规则接轨”,这是胡平提出的基本要求。

4、建立防控系统

居安思危。这是在顺利安全情况下对今后发展的一种担忧(“居危”时就不仅仅是思危了,而是要全力以赴处置了)。这也是一种辩证思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客观存在着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可能,好事、坏事均如此。居安思危是危机的心理模仿,能促使自己产生心灵上的震撼与警觉。它是危机的天敌,心理专家断言,只要时时居安思危,危机就不会发生。它还让人怀有一种不满足感,觉得还有继续进取的空间,产生更上一层楼的思想动力。它与杞人忧天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积极的,能找到可能发生危机的蛛丝马迹,并采取有力措施防患于未然;后者则是消极的思虑过度,更没有任何相应对策。胡平说,新时期一日千里、瞬息万变,不确定性大为增加,居安思危尤为重要。这是加强管理监督的思想基础。

建立防控系统。那几年里,省政府下大力气逐步建立健全了决策、执行、反馈、咨询、监督系统,充分发挥了计委、经委、财政、银行、物价等综合部门的作用,加强了工商、海关、进出口商品检验、质量监管、标准计量、审计等机构的建设和职能监管。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法律;同时,建立健全各项经济法规,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五、 把组织群众与惠及群众密切结合起来

1、改革开放实质上是一场党领导的全民性自强自立的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符合民众利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2014年,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时说: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一致性。共产党是先锋队—— “优秀的少数”。所谓群众,就是看法、想法、要求不尽一致的庞大群体。民众在起初像一盘散沙,难有大作为,而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就具有排山倒海之势,创造出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財富。目前,中国共产党把全国人民都组织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大圆圈,齐心协力朝着中心的目标圆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方向进发。

2、惠民是领导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一是发展生产,搞活经济,强省富民。

二是支持全民创业。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没有外力束缚的情况下,“经济人”的本能就能得到无限性、持续性的发挥。1984年前后,全国掀起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民创业热潮,“先行一步”的福建更甚。1984年2月25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发展集体和个体经济暨安置城镇就业表彰大会,胡平向从事这一“光彩事业”的先进单位与个人致以崇高敬意和亲切问候,并出台了鼓励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

三是急老百姓之所急。经济搞活了,发展加快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改善了,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大变化,老百姓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同时,物价上涨了,有时与收入达到“水涨船高”的同比例,这是老百姓在那时段里的最大忧虑。在那低收入水平的年代里,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稳定物价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不能有“最坏打算”——由于物价飞涨而造成社会不稳定,提出了“一控(控制物价总指数)、二疏(引导好生产与消费)、三管(加强产、供、销环节的价格管理)”等措施,并研究了具体对策。

四是提高在编人员工资。那时给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国营企业工人提高工资,是领导机关的一件大事。1983年8月12日,胡平召开省政府办公会议,专题研究全省国营企业职工调资问题。全省7663个国营企业,亏损1984个,企业拿不出钱调资的占总数56%。会议强调:这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是下半年重要工作之一。为确保社会稳定,省政府决定成立一个领导小组进行组织、协调。省财政拿出8000万元补贴。各地、市、县也要拿出相应的财政资金补贴亏损、微利企业调工资。由于措施得力,此件涉及全省国营企业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得以顺利完成。

五是扶助弱势群体。价格改革,使得一些弱势群体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了,这不可忽视。胡平常常说,我们既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好上加好;更要扶贫济困,尽快帮助弱势群体实现温饱有余。扶助弱势群体,胡平任内多次研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