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互联网思维害的。”陈远河坐在沙发上,语气平静。互联网圈信奉的名言是羊毛出在猪身上,先积累用户,然后再从其它地方获得收益。这样的理论风靡一时,即便在现在也很有市场。但陈远河的观点开始有所转变,他认为不是通过交易获得的用户,大多不会认可你的服务。他们认可的是免费,但不认可你的服务。“真正的用户是通过你的服务去获取的,这是以前最大的坑。”
“我仿佛就感觉自己的企业,如果再不找到一条新的路,可能也有一天就会倒塌。”这种危机感时刻困扰着他。
陈远河出身福建武平的农村,高中跟老师闹矛盾,书没读完就跑出去打工。十几年的商业经历告诉他,这是违背商业法则的行为。当时他的预判是,如果再跟那些O2O一样烧下去,企业迟早会活不下去, toVC的烧钱补贴做法在当时颇为盛行,但跟吸毒一样,愈陷愈深。他开始谋划出路。
转型的速度比所有人预想得要快。陈远河走访了很多相关企业,瞒着团队和投资人,花了三个月时间调研。他跑到各地的线下机构,找到公立学校老师,选择转型方向,最终定在了课外学习中心的方向,里面有托管,有学生作业辅导,有艺术培训。调研完马上又是春节,陈憋着一股气,没敢跟任何人说起,让大家安心回家过年。团队浑然不知,依然还在做着O2O的事情。
年后第三天,陈远河把全员召集起来,在一间大会议室里。他宣布转型,停止O2O业务,把新的任务安排下去,目标是两个月内把整套东西做出来。他们发现前方的旗帜已经变了,需要他们重新适应新的战场。
合伙人黄非第一个觉得不靠谱,他是陈远河的中学同学,两人相识多年。为什么帐上还有钱不继续烧下去?当时请他烧掉的钱只有融资的五分之一。一年多时间,烧了三千万不到。所以多数人的意见是在线上坚持下去。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企业要活下去,这对他们是最大的责任。”陈远河已无心恋战,没有等到所有人都同意,立马把船头进行了调整。做这个决定的两三个月后,黄非决定离开,跑去做了另外一个项目。
于飞也几乎同时在进行一场关乎命运的调整。宜生到家在9月份开始收缩,把速度降下来,减少亏损,提高收入。8月份的实付比(实际支付比率)不足20%,每单160块钱实际才收了30多块钱,而光给技师工资就要120块钱。这意味着,做的越多亏损越多。如今,调整过后,宜生到家每月营收已经超过1000万元,从一个上门按摩的品牌扩大到了健康管理的范畴。
今年5月,黄致夫的Pre-A轮融资寻求了三个月后又退了回来,无果而终。他发现冬天还没有转暖的迹象,决定趁著寒冬重新考量产品和业务。
这个决定与一部讲述阿里巴巴的纪录片有关。这部名为《橙色天空》的纪录片因为阿里巴巴而备受创业者关注,其中一个桥段是阿里巴巴在2002年时账上只有700万美金,只够活6个月的时间。当时的阿里巴巴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裁员,二是强推中国供应商,就是在那个节点上,把自己的商业模式跑通。
黄致夫深受启发,他突然意识到,虽然账上只有六七十万,但是其实跟马云当时只有六七百万美金面临的困境一样,都关系公司生死存亡。他开始回归业务本身,现在的结果是,这一两个月的时间开始挣钱,不多,但足够支付员工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