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堂洲
摘要:对上杭县域毛竹林生长分布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毛竹在海拔550 m以上的中低山较适应,生长较好,其中分布最多的是海拔600~800 m的山地,对丘陵地较不适应,分布较少,生长较差;毛竹胸径在一定幅度范围内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上升,在海拔1000 m左右毛竹胸径最大。
关键词:毛竹;海拔;地貌;平均胸径;立竹数
中图分类号:S64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02102
1引言
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var.pubescens(Mazel)Ohwi):禾本科刚竹属,乔木状竹类,地下茎单轴型;秆高达20 m,幼秆有白粉及粉质毛,分枝以下秆环平,新秆脱箨时箨环有综色睫毛,后渐脱落。秆箨棕色,厚革质,外被棕色刺毛和大小不等的棕色斑块,箨耳不甚发达,有弯曲的硬繸毛,箨舌紫色,中间凸起,箨片狭三角形,秆每节2分枝,每小枝2~4叶,叶片披针形,长4~6 cm,宽约1 cm,叶鞘无毛,无叶耳,有鞘口繸毛,假花序穗状。清明前后出笋。
毛竹在上杭县各乡镇均有不同程度分布。近年来,通过对低产竹林进行改造和培育,该县毛竹林面积已达到26719 hm2,但分布非常不均,多至几万亩,少则百亩以下,并且竹材和冬春笋产量参差不齐,有的地方人工种植毛竹成活率极低。为了因地制宜地发展毛竹产业,避免无序经营,浪费人力、物力,让有限的林地资源发挥最大生产力,十分有必要对毛竹的适应性进行深入调查。笔者就此为目的,针对毛竹对海拔高度的适应性开展了调查研究。
2调查区域自然概况
调查区域分布全县各乡镇。上杭县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整个地势大致是东、北、西三面高,中部、南面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全县千米以上山峰113座,其中以步云梅花山狗子脑最高,海拔1811 m。属高丘、低山地貌类型。上杭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而不酷热,冬短又不严寒,四季分明,干湿季节明显,雨量相对集中,全县年平均气温16.4~20.8 ℃,日均温大于10 ℃的年积温4750~6224 ℃。全年无霜期248~301 d,年均降雨量1520~213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77%,全年日照时数为1971.1 h。植被属中亚热带地带性植被。
3研究方法
3.1调查对象
2016年上杭县森林资源档案中的毛竹林小班和近期开展完成的第四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抽样调查最新毛竹林样地数据。
3.2统计方法
(1)根据2016年上杭县森林资源档案,利用ArcMap10制图软件统计分析县域毛竹林面积总体分布。
(2)根据2016年上杭县森林资源档案,利用ArcMap10制图软件统计分析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面积分布。
(3)根据抽样调查最新毛竹林样地数据,利用ArcMap10制图软件统计分析县域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样地个数和样地毛竹平均胸径分布。
(4)随机抽取经营条件相同或相近的7个不同海拔高度的毛竹林样地。用7个字母分别代表7个不同的海拔高:A,425~475 m;B,525~575 m;C,625~675 m;D,725~775 m;E,825~875 m;F,925~975 m;G,1025~1075 m,每个海拔高度选取3个样地作为重复,样地具体分布在上杭县溪口、蓝溪、白砂、蛟洋、古田、太拔和步云乡的19个行政村,共调查统计21个毛竹林样地,记录每个样地的毛竹平均胸径和立竹数,研究分析不同海拔高度对毛竹胸径和立竹数的影响。
4结果与分析
4.1毛竹林面积县域总体分布
经统计,上杭县毛竹林面积为26719 hm2,主要分布在步云、古田、蛟洋、白砂、太拔和溪口等6个地处东北部的乡(镇),在湖洋镇与武平县象洞乡交界处和南阳、通贤与官庄乡交界处有局部分布,其余皆为零星分布,这种分布与该县地貌东北高,中部和南部低的走向相吻合。
4.2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面积分布
经统计,上杭县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面积分布存在差异,从多到少排序为601~700 m,501~600 m,701~800 m,401~500 m,801~900 m,301~400 m,901~1000 m,201~300 m,1001~1100 m,1101~1200 m,101~200 m,1201~1300 m,1301~1400 m,1401 m。在海拔601~700 m毛竹林分布最多,其次为501~600 m和701~800 m。而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面积占同样海拔高度林地面积的比率也存在差异,从多到少排序为601~700 m,901~1000 m,701~800 m,801~900 m,1001~1100 m,1101~1200 m,501~600 m,401~500 m,1201~1300 m,301~400 m,201~300 m,1301~1400 m,1401 m,毛竹林分布同样在海拔601~700 m所占比率最大,其次其次为901~1000 m和701~800 m。
4.3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样地个数和样地毛竹平均胸径分布
经统计,全县共有抽样调查样地1153个,其中毛竹林样地118个。全县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样地个数分布存在差异,从多到少排序为701~800 m,601~700 m,401~500 m,501~600 m,801~900 m,901~1000 m,1001~1100 m,1101~1200 m,1201~1300 m,301~400 m,101~200 m,1301~1400 m,201~300 m,1401~1500 m。分布样地数最多的海拔高度是701~800 m,其次为601~700 m。不同海拔高度毛竹林样地毛竹平均胸径也存在差异,从全县118个毛竹林样地平均胸径不同海拔高度分布图可以判断,毛竹林平均胸竹在一定幅度范围会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呈现上升趋势,到海拔1000 m左右不再上升,并随着海拔的上升呈现下降趋势。具体见图1。
4.4.2方差分析
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与差异显著性检验,不同海拔高度(处理)间样地毛竹平均胸径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海拔高度(处理)间样地毛竹立竹数数据差异不显著,结果见表2。
5结论与讨论
(1)毛竹生长分布受海拔的影响,分布最多的区域是海拔600~800 m。
(2)在經营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不同海拔高度对毛竹胸径的影响较显著。在一定的幅度范围内,海拔从低到高,毛竹胸径大小呈现出上升趋势,到海拔1000 m左右不再上升,并随着海拔的上升呈现下降趋势。
(3)培育丰产优质竹林,建议在海拔600~1000 m以内较为有利,毛竹林的平均胸径较大,产量较高。在低海拔的丘陵地带,由于气温偏高,湿度小,蒸发量大,毛竹生长不良,一般不宜种植和发展毛竹林。
参考文献:
[1]何国生.福建省主要森林植物彩色图鉴[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266.
[2]陈华豪.林业应用数理统计[M].大连:大连海运出版社,1998: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