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厚红
摘 要:以学生生活为源泉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用问题驱动任务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符合新课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时可以正用学生生活经验同化新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反用生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构建新知识。
关键词:生活;创设;物理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2-0012-3
物理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的包含物理问题的情境。随着课改进入新阶段,广大一线教师对课改新理念的理解日益成熟,并把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在此背景下,情境学习理论越来越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通过创设直观生动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感到亲切、有趣,而以学生生活为源泉创设问题情境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根据学生的生活素材,创设包含物理问题的物理情境,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积极性,正面强化学习体验,激发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进一步增强学习动力。
1 用学生生活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物理教学倡导与生活紧密联系,要求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因此,物理问题情境应该体现生活性,尤其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脱离实际的问题情境会把物理的学习变成枯燥的思辨游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利于学生把学习物理获得的智力知识转化为缄默知识。于长远而言物理知识很容易忘记,但学习过程中习得的方法、思想等缄默知识才是受益终生。
以学生生活为背景创设情境、设置物理问题,保证了物理问题情境的真实性,而不是为了增加课堂互动性而杜撰的假情境。真实的物理情境,往往会伴生复杂性。来源于生活的情境,没有被过度抽象概括和简化,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情境时需要学生具有去伪存真、抽象概括、简化建模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和物理方法的习得都大有裨益。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越是真实的、越是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体验的问题情境,越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对物理教学越有益。所以,教师应该重视以学生生活为物理问题情境创设的源泉,从而为物理教学提供真实的、复杂的、有效的问题情境。
2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生活素材来源
2.1 学生校园活动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學生最有趣、最值得珍惜的时光。以学生的校园生活活动为背景创设物理情境,必然让学生感到亲切而充满学习动力。例如:在学校科技活动中都会有水火箭这一项目,以水火箭为背景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在学习反冲运动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制作的水火箭为什么能够起飞?水火箭在下落过程中,为何有的小组不能打开降落伞?该如何改进?在学习热学时可提出问题,在给水火箭加气时为何越来越困难?在复习课中,以发射水火箭为背景,创设物理情境,可设置竖直上抛的计算题,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动量守恒等知识。
2.2 学生关注的时事新闻
以学生关注的时事新闻为背景,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可以有效融合时事与物理。把时事融合到物理教学中,加强与生活、社会及科技的联系,反映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让物理课堂与时俱进,让物理课堂充满时代气息,让物理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例如:“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关注。以此为背景创设物理情境,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在关于地球熄灯一小时的各种媒体报道中,看到各种关于某某城市熄灯一小时所节约的电能是多少度,其计算方法是节约的电能Q等于关掉的用电器的功率P乘以时间t,这种算法是否科学呢?活动中,用户端剩余用电器工作的电压、电流是否发生变化?
所以,简单用关掉的用电器的功率P乘以时间t来计算所节约的电能不严谨、不科学。以“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复习交流电知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3 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件
日常生活虽然平淡,但生活即教育,生活事件也是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鲜活素材。物理教师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掘有教育教学价值的日常生活实践,并把它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把它开发成有用的教学资源,使得物理问题情境来源于生活,但经过教师的能动加工而高于生活。
例如:在摩擦力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计算滑动摩擦力大小时,由于思维定势认为f=μFN中正压力总等于重力。要破除这样的错误前概念可以学生熟悉的推桌子和擦黑板这两个生活事件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具体如下:班上小明、小辉、小亮换座位,他们把自己的桌子推到新位置,小明平推,小辉斜向下推、小亮斜向上拉,请问三种情境中桌子对地面的压力都等于桌子的重力吗?经过分析后学生发现小明平推时压力等于桌子的重力,小辉斜向下推压力大于重力,小明斜向上拉压力小于重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演示擦黑板,并分析重力与压力的关系,至此学生的错误得到纠正。
3 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3.1 正用学生生活经验,促进知识的同化,突破疑难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迁移。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同化新知识不仅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提升学生元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弹力》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形变的分类学生认识比较混乱。比如:弹簧被拉伸,有学生认为是拉伸形变,有学生认为是弹性形变,还有认为是明显形变。为此,以学生比较熟悉的“人的分类”为例,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分类的方法,然后再对形变进行分类。设置问题如下:对人进行分类可以如何分?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学生依据性别、年龄、职业等对人进行了分类。然后,师生一起总结对一般事物分类的方法:第一,找出待分类事物的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第二,以待分类对象的一个不同特征为分类的标准;第三,检验以该特征分类应该可以涵盖所有的被分类对象,若涵盖所有对象分类合理,若没有涵盖则分类不合理,需要另外选择标准。最后,提出问题:如何对形变进行分类,标准是什么?按形变是否明显可以分为:微小形变和“明显”形变;按照形变“形状”分为:拉伸形变、压缩形变、扭曲形变、弯曲形变;按形变后能否恢复分为: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
对事物进行分类是生活中的必备技能。物理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对事物分类的方法。以学生熟悉的“人的分类”为切入点,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在新旧知识之间构建联系,用旧经验同化新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2 反用知识的经验,形成认知冲突,破解思维定式
物理来源于生活,所以物理教学要回归生活。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认识与生活常识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激情。帮助学生打破原有的错误认知,并建构新的正确认知。
例如:在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后學生会因为不注意定律的适用条件而出错。一次学生遇到一道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选择题,其中一个选项是“当r趋于零时,万有引力为无穷大”,不少学生都认为正确。
学生没有考虑万有引力定律公式的适用条件,根据 由数学分析得到结论:r趋于零时,万有引力为无穷大。纠正该错误,只强调公式的适用范围与数理区别,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若以学生的认知经验为背景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能对自己的错误“刻骨铭心”。
假设学生的观点正确,r趋于零时,万有引力为无穷大。生活中将会产生什么现象?让学生大胆思考。经过思考讨论后,得到如下可怕现象:当我们坐下时,将不能站起来;当我们与任何物体接触之后将不会再分开。这样,地球上将不会有水的流动,不会有风,不会有任何运动的物体,将不会有生命……学生发现自己的观点与生活实际不相符,产生认知冲突,否定原有认知。此时,学生还有疑问,两物体间距离趋于零,两物体间是否存在万有引力?自己为何错误?现在再强调当两个物体距离趋于零时,两个物体不能当成质点,两物体间有万有引力,但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不简单适用公式 。
4 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式的机械学习为发现式的有意义的学习,把课堂由填鸭式的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以学生生活为源泉创设的物理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内驱力。挖掘学生的生活素材,创设物理问题情境,通过问题驱动任务,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陈鹏.有效融合物理与时事让学生快乐学物理[J]. 物理通报,2012(8):12—14.
[2]晏廷飞.善用学生身边事挖掘物理教学活资源[J]. 教育导刊,2012(11):79—81.
(栏目编辑 赵保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