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
[摘要]嘉峪关是丝绸之路和万里长城相交汇的地区,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河西走廊的重要门户、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西汉时,因邻近酒泉郡,地当要冲,成为西汉政府出兵匈奴和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当代的嘉峪关是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这里坐落着西北最大的钢铁企业——酒钢集团公司,同时也成为连接祖国东西部交通的重要的公路、铁路和民航枢纽,具有极其重要地理位置,享有“沙漠绿洲”“戈壁明珠”等美誉。
[关键词]嘉峪关;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4-0016-02
一、嘉峪关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
嘉峪关市地处甘肃省西北部的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也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南倚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靠连绵起伏的马鬃山,地势十分险要,自古被誉为河西第一隘口。是历代封建王朝戍边设防的重地,也是古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始于冯胜平定河西之后。经过多方勘察,选定了嘉峪山和黑山之间最狭窄处修建土城,结束了嘉峪关“宋元以前有关无城”的历史。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从此,嘉峪关成为东西交通的门户。嘉峪关自古是“番人入贡之要路,河西保障之咽喉”。古为西戎地,秦属乌孙,汉初为匈奴所占,南北朝为前凉、西凉、北凉、西魏所据,唐属酒泉县,宋被吐蕃、回鹘、西夏占领,元属肃州路,明归肃州卫,设嘉峪关所。
(一)军事防御的堡垒
从秦汉以来,嘉峪关一直是中原王朝的边关,发挥着抵御外敌、充当军事要塞的重要作用。依山而建的长城在军事上化被動为主动,亦可转守为攻,攻守自如。在冷兵器战争时代,意义重大。譬如烽台,登之者可居高临下,来攻者则望之莫及,守者则以逸待劳,不但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杀伤敌人。自古以来,战争之目的,旨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嘉峪关的修建具备此种功能。就缓冲地带而言,从攻者角度看,能攻则攻,不能攻则退之;守者亦如此,能守则守,不能守亦可退之,以利再战。如若交战,长城隘口则成为勇士们厮杀的沙场。不论秦汉时的匈奴帝国,还是明时北方可汗俺答,面对嘉峪关,总是一筹莫展。嘉峪关的建立,为数千年的中华封建王朝统治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军事防御基础。
(二)促进民族交流,推动经贸发展和民族融合
随着历史的发展,开展外交,平衡各民族利益成了和平时代的主题。而嘉峪关恰恰是西域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由此,嘉峪关逐渐成为了各民族开展交流沟通的重要枢纽。
明代诗人戴弁《闻鸡渡关》一诗描述的就是当时番王入关通贡的情形:“月明虏使闻鸡渡,雪霁番王贡马来。”史载,在朝贡的同时,明朝还允许贡使在贡品之外可以多带些良马等,进行官市交易。永和十年(1412),明成祖朱棣下令“……来朝贡者,所贡之外,如有良马可官市之”。这样,留在嘉峪关的人也没有闲着,开始做贸易生意,朝贡带动了互市。朝贡使者与私商、官商合流,通商范围越来越广,商品品种越来越多,除传统的茶马互市外,大量的丝绸、瓷器、铁器、金银器皿、中草药、香料、宝石、美玉、琉璃、貂皮以及各种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断地进出嘉峪关。
当时,嘉峪关除内城设有专供来嘉峪关巡视的官员及往来公干的中外王公大臣食宿的公馆外,外城内“戏台”东侧有一条不太长的街市,其中有驿站、旅店、酒肆、牙行。城外东关厢,一条大于城内三倍的街上,有铺户、栈房、茶寮、酒肆、旅店、牙行约千余,军民数千家,凡仕宦商旅出入关,大多宿此。
明时的嘉峪关,除了依然保持镇守、稽查、验证、放行等军事功能外,更多的是通过官办的公馆、驿站和私营的客舍、饭店,发挥接待不同层次国家远客的外交、商业功能。公馆、驿站免费提供食宿,接待贡使和过往使节;驿站空闲的房屋、客舍、饭店则接待远程贸易的商人。嘉峪关街市繁荣,盛况空前。“远人慕化来,款关无虚夕。”据《仁明宗实录》,西域诸地的使者、商队,“往来道路,贡无虚月”,其载货车“多者至百余辆”。“互市”在嘉峪关的繁荣,客观上延续了汉唐以来形成的西域与中原王朝政治、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穿着不同服饰的西域人及意大利、西班牙、波斯、土耳其、印度等国的使者、商人和驼队,在悠扬的驼铃声中,穿越大漠戈壁,往返于嘉峪关内外。
清代因袭明制,嘉峪关继续保持镇守、验证、接待等军事和政治功能。道光八年(1828),清政府在嘉峪关外及阿克苏设立茶务稽查局,稽查官商、私商售茶价格及应纳课税等,嘉峪关的功能又出现了变化,成了商务税关。光绪七年(1881),《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将嘉峪关辟为外贸商埠。史料记载,俄国因为国内原因,未派官员来嘉峪关设立领事馆,中方在此驻有税务司。从此嘉峪关成为通商口岸,以茶叶为主的对外贸易日益兴盛。
嘉峪关成为通商口岸后,清王朝向西亚、欧洲市场输出的茶叶,数额巨大,约占国外市场的1/3。《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光绪十三年(1887),清政府通过嘉峪关输出了价值903万两白银的茶叶和杂货,而从国外进口的货物仅值白银11.8万两,实现贸易顺差891.2万两白银。
纵观历史,古代的嘉峪关发挥了军事防御和助推文化经贸发展的重要作用,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壮大和民族融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二、嘉峪关在当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作用
当代嘉峪关是一座充满活力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工业、旅游城市。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区域优势明显: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在这里交汇,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在这里融合,边塞文化和创业文化在这里拓展,移民文化和城市文化在这里包容。西北最大的钢铁企业——酒钢坐落于此;中核四四公司持续壮大;同时嘉峪关也是兰新铁路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河西最大的民航机场(及国际备降机场);312、227国道沿市而过;万里长城、嘉峪关关城、天下第一墩、魏晋墓、七一冰川盘踞四周,是当代丝绸之路上一颗充满发展潜力的戈壁明珠。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对丝绸之路重要作用的一次全新诠释。嘉峪关的各项优势及重要作用将被充分发挥。
(一)工业优势强劲,领衔西北重工业发展
跨入新世纪,嘉峪关围绕实现企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钢铁主业多元化发展,大力拓展冶金产业链,非钢产业独辟特色造优势,积极培育接续增长点。目前,已形成资源开发、有色冶金、煤电化工、建材制品、焊接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农业、葡萄酒酿造等多元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其中,非钢产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紫轩酒业,是中国第一家通过国际国内有机产品双认证的葡萄酒生产企业,生产的紫轩系列葡萄酒屡获殊荣。2010年,紫轩葡萄酒名扬上海世博会,被联合国馆指定专用并获“千年金奖”,紫轩商标也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11年12月,特色铝合金节能技术改造45万吨工程建成投产,标志着酒钢在主业多元化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成为国内第一家黑色、有色产品兼备的冶金企业。
“十二五”期间,嘉峪关持续壮大拓展钢铁、装备制造、特色冶金、能源化工、现代农业五大产业板块,重点发展钢铁、铁合金、装备制造、资源开发、综合利用、特色冶金、能源化工、商贸、物流、现代农业十大产业。到2015年,酒钢实现营业收入1400亿元以上,全员人均收入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翻一番。集团进入中国500强前100位,发展成为省内乃至西北地区支柱型、带动型企业,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 。纵观工业近年来的发展和将来的规划,嘉峪关必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一环。
(二)贯穿东西,是现代丝绸之路交通运转的重要中枢
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是祖国中东部进入新疆、中亚及欧洲的重要陆路通道,是长途运输不可或缺的中转补给站。随着高铁的建成开通,嘉峪关的交通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加强,是祖国整体铁路公路网的一个重要支点。交通的便利也是嘉峪关今后吸引外资的重要砝码。据统计,2006~2012年,因交通优势明显而选择在嘉峪关投资的企业占总投资企业数量的24.73%。同時,也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持续走高。从对各地赴嘉游客的调查统计来看,来嘉峪关旅游的游客对嘉峪关便利的交通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旅游产业逐渐形成规模,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突出
在当今传统产业低迷,文化产业持续走高的大环境下,嘉峪关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持续开发,已经成为仅次于重工业的第二大产业。其中,关城被评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东湖也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行列。丰富的文化资源逐渐成为嘉峪关向世界散发的一张新名片。据统计,2013年1~12月,嘉峪关共接待游客357.41万人次,增速达28.94%;旅游收入22.5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3.35%。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嘉峪关休闲旅游,感受这里独特的文化魅力。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嘉峪关文化的代表性强、影响力大。
随着嘉峪关文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开发,优秀文化的渗透力将深入显现。未来,嘉峪关将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成为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有机结合的一道风景线。
综上所述,嘉峪关在古今丝绸之路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及中西方文化经贸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放眼未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持续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持续推进,嘉峪关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将会继续在经济发展、交通运输、文化传播等诸多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