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宝民
耶尔科维奇是克罗地亚人,现年57岁,在一家机械厂从事技术工作。2015年3月上旬的一天,他接到邮局送来的一个包裹,打开之后,他惊讶极了!只见里面有一个皮包,皮包里装着他的工作证和1500瑞士法郎,还有一封信……看到这一切,14年前的一幕又在他的记忆中重现了。
2001年秋天,时年43岁的耶尔科维奇准备维修屋顶(屋顶到了雨季常常漏雨),便到离家不远的一家银行提取了2000德国马克存款,放在随身带着的皮包中,便出了银行往家走。走到半路上,他碰到一位朋友,朋友拉他去参加一个派对。
派对是在一个礼堂举行的,参加的人有四五十个。三个小时以后,派对结束,耶尔科维奇离开了礼堂。走到半路,他忽然发现自己随身带着的那个皮包不见了!皮包里装着他从银行取出来的2000德国马克以及他的工作证。耶尔科维奇急忙返回礼堂,那个时候,参加派对的人都已经离去了。
他记得当时皮包是随手放在了身边的桌子上,等找到那张桌子时,发现上面并没有自己的皮包。耶尔科维奇猜想,一定是哪个参加派对的人拾到了自己的皮包,可那些人他大多不認识,怎么找呢?他又想,皮包里有我的工作证,上面有照片、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资料,捡到这个皮包的人,也许会给我送回来吧!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没有人上门来给自己送皮包。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就一点点地淡忘了这件事。
令耶尔科维奇万万没有想到的是,14年之后,自己丢失的皮包竟然回来了——是从邮寄回来的,而且证件还在里面、钱也在里面,包丢的时候,里面装着2000德国马克(约合1000欧元);而当包被寄回来的时候,包里装了1500瑞士法郎(约合1445欧元),也就是说,寄包的人不但将当年相当于1000欧元的钱如数还了回来,还多给了445欧元,这是怎么回事呢?耶尔科维奇便继续翻看皮包的里层,结果,他发现了一张打印纸,展开,是一封信。
信上写着:“耶尔科维奇先生,您好!首先向您表示歉意——我如此之久才归还您的皮包!事情是这样的:14年前的那场派对,我也参加了。那天散场后,我是最后一个走出礼堂的,就在我要出门的时候,发现桌子上放着一个皮包。因此,我便断定是哪位参加者遗落在这里的。我本能地想把它交给工作人员,但好奇心驱使我打开了它,想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结果,我看到了您的证件和一沓钱……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决定不把这个皮包交给工作人员了,拿着便匆匆回了家。先生,读到这里,您一定认为我是一个爱贪便宜的人!错了,我不是那样的人,我之前也曾在路上捡到过钱夹,都如数地交还给了失主。那么,我为什么对您这2000德国马克动起了歪心思呢?因为当时我遇到困难了,我的父亲得了一种病急需手术,可我拿不出这笔钱来,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恰好拾到了您的包,于是,我就决定用这笔钱给父亲做手术。但我并没有想将这笔钱占为己有,我只是想借用一下,等将来经济状况好转了再还给您。就这样,我用您的这笔钱给父亲交了手术费,父亲的病情得以缓解,他又多活了四年!这一切都要感谢您!谢谢!
父亲去世后,我便打算尽早攒够还您的钱,然而,没过多久,我自己的身体又出了问题,患了一种很难治愈的病,这个病,使我只能做一些轻体力活维持生计,因为长年服药,所以,这些年的收入入不敷出,根本就无力偿还借您的那笔钱……但我一直有个坚定的信念,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把欠您的钱还上!去年下半年,一家慈善组织给我介绍了一份在家中翻译资料的工作,较之以前收入相对高了些,收入也稳定了,我便把欠您的钱攒了出来,连本金带利息一并寄还给您!再次致歉并致谢!感谢您的帮助!”
读完这封信后,耶尔科维奇内心很感动,便想去见一见寄信人或者给他回一封信,可发现上面没留下任何联系方式,他明白了:这个人只想把钱还给自己,而不想让任何人知道他是谁……
第二天,他来到电视台,在演播室里向主持人讲述了这个故事,因为他相信那个寄信人一定会看到这个节目。在节目中,他对寄信人说:“尽管你当时没有及时将捡到的皮包还给我,但那时你是被生活所迫,因此,连上帝都不会责怪你;你虽然一直生活在穷困中,但并没有因贫困而抛弃最基本的道德坚守,让我感受到穿越了14年时光的诚信光芒!”
(王传生摘自《羊城晚报》2015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