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新
【摘 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长跑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接力棒传递给广大中职生,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必须从教育入手,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文章对如何在德育课堂引导中职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几点措施。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阵地
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每一位中职生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就要从德育课堂入手,把德育课堂建成中职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我们要利用德育课堂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心中榜样,并落实在行动上,真正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领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新一代接班人。
一、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净化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依靠价值观自身具有的真理的力量,又要依靠教育者人格的力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人格魅力既是教师素质形象的展现,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德育教师,自己要做到知行合一,一言一行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学生做出榜样。例如,敬业、平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德育工作,同时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对学生一视同仁。教师如果对知识一知半解,讲课敷衍了事,自以为是高出学生一筹,或者根据成绩好坏、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学生实行差别待遇,必然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为学生树立起高大形象,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并能不断感染、净化学生的心灵。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刻提醒自己是一名德育教师,我们给学生传递的不光是知识,更是国家方针、政策的形象化的解读。教师人格的影响,是教师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对学生心灵的感召、感动和感化,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教师工作中对教学、会对集体、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都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现,会自然地、多层次、多侧面地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不断提高着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效仿老师的言行和人格,逐步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相关意识和观念。
二、抓好课堂教学,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
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多种渠道并行。其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其完整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个专题单独来讲。同时应当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我们教学内容的各个板块中,要把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的全过程。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一手抓知识讲解,一手抓思想和行为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重视以理服人,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但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晓之以理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动之以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特点,找准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情感的切合点,善于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以为质。”等等。这些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深厚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它们的传承和升华。德育教师要注意对这些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挖掘和阐释,讲清其内涵和源流,以及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到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课堂上多引用一些古代名人典故,以加深学生对价值观的理解。
三、结合生活实际,突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首创培养“人中人”“真人”“真善美的活人”“长久的现代人”的全新的教育目标。他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发表演讲时强调“每天四问”进德修业,可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而有大大的进步。我们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贴近学生个人实际生活。而且评价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效果,要看到受教育者是否认同并践行。那么,德育教师对于课程中所采用的生活元素,无论是生活事件的呈现,还是真实生活观念的冲突,其最终目标都要唤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切的情感认同,并且在实践中践行。通过以生活实际为主题的教育,使学生获得超越书本知识之外的更深刻的东西和深度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使政治理论由刻板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感性形象,从而使学生由感而动,由感而通,由感而化,達到更高层次的思想浸润和情感的投射与转移,以不经意的教育方式达到不言之教、不言而喻的教学效果,带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
总之,我们必须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把实现自己的认识价值同祖国需要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M].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