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写了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乡村春意图,勾画出春日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摇晃。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古人常化用前人诗文,“草长莺飞二月天”即是化用丘迟《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名句。
话说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改国号宋,晋朝灭亡,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二百年的南北朝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内战不断、纷争不休的时期。在江南以建康为中心,相继建立过宋、齐、梁、陈四朝;在北方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不是外部入寇就是重臣造反,上演了一幕幕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闹剧。
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是个马上皇帝,历史上所说萧衍是一位文武全才,他原来是南朝齐的官员,后来逼齐的皇帝“禅让”,自己建立了梁。萧衍做皇帝的时间长达四十八年之久,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萧衍是个博学多才之人,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是著名的“竟陵八友”之一,这八个人当中,萧衍的胆识却是其他七个人无法相比的。因为有家族背景,萧衍能够在卫将军王俭手下谋事。王俭很器重他,说萧衍“三十内当作侍中,出此则贵不可言”,好友王融更是评价他:“宰制天下,必在此人。”王俭见萧衍很有才华,言谈举止又很出众,就提拔他做了户曹属官。萧衍和上司关系很融洽,办事又果断机敏,不久就被提升为参军,并任太子庶子和给事黄门侍郎。
齐武帝去世后,皇太孙萧昭业即位,谁知这位皇太孙只知享乐,不理政务,对大臣们的劝谏也不接受。在朝内执掌大权的大臣萧鸾决定废掉他,于是就和萧衍商议废立的事。萧衍说废立皇帝是大事,不能轻率从事,现在废立难免会遭到众王的反对。萧鸾则认为现在的众王没什么才能,都是无能之辈,不足为惧。于是,萧鸾与萧衍一齐谋划,杀了皇太孙,拥立萧昭文。
三个月后,萧鸾又废掉了萧昭文,自己做了皇帝,即史书上的齐明帝。萧鸾做了皇帝之后,因萧衍有辅佐之功,便把萧衍提拔为中书侍郎,萧衍的地位开始显赫起来。
萧鸾做皇帝的第二年,北魏孝文帝率领三十万大军进攻齐。齐明帝先是派左卫将军领兵迎战,接着又派萧衍率兵救援。先头人马听说北魏军队人强马壮,都畏缩不敢近前。萧衍率领援军赶到,便充当先锋,和北魏军队交战。萧衍带领人马连夜抄小路来到距离北魏军几里远的地方,命令兵士在山上山下遍插旌旗。天亮后,守城的齐军看到漫山的军旗,以为援兵赶到了,于是士气大增,杀出城来,和萧衍的人马里应外合打败了北魏军。
齐明帝病死后,他的儿子萧宝卷即位。萧宝卷是齐明帝萧鸾的二儿子,即东昏侯。东昏侯治国无术,视百姓如草芥,对于功臣也不知道爱护,动辄大开杀戒,引起大臣的不满。
萧衍当时正在雍州,他召集部下,商议废掉东昏侯。他招兵买马,并联合南康王萧宝融一起举兵,他奉南康王为帝,发兵顺汉水东下,讨伐东昏侯。
雍州大军始发,四方纷纷响应。东昏侯让陈伯之假持节,都督前驱诸军事、豫州刺史,后又命他为江州刺史,据守浔阳(今江西九江)以对抗萧衍。
陈伯之是济阴睢陵(今江苏睢宁)人,幼有膂力,少小无赖,家中贫穷,以盗劫为生。平时喜欢戴一顶獭皮帽子,十三四岁时,等邻村稻谷熟时,就拿着刀子偷偷去收割。有一次偷割稻子时被主人发现了,就呵责他说:“你这小子,为什么偷别人家田里的稻谷?”陈伯之一副赖皮的样子,回主人道:“您家的稻谷这么多,取一担又算得了什么?”田主气得准备上前去抓他,他恶狠狠地拔出刀来,赶上前去说:“小子,你想怎么样?”他那凶神恶煞的样子,吓得田主转身仓皇而逃。陈伯之望着远去的田主不屑地哼了一声,然后慢吞吞地挑着稻谷回家去。长大以后,他多次出门抢劫,常常以强盗自居。他还当面抢人家的船只,船工抓住他,割下他的一只耳朵。后来,他投奔了本乡人车骑将军王广之进入行伍,王广之喜爱他英勇,每夜让他在自己的身边下榻,作战时经常让他跟随在身边。由于陈伯之连立战功,官职累迁至骠骑司马,后被封为鱼复县伯。
话说骁骑将军薛元嗣奉命率军与萧衍的联军交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不久,联军大破建康派来的增援部队,薛元嗣投降,周围诸城也相继投降。南康王任命萧衍为征东将军,率联军东下,直指江州。江州刺史陈伯之见郢城被攻破,心中惶惶不安。这天,萧衍派禁军主将苏隆之劝说陈伯之投降,告诉他,如能率军投降,就让他担任江州刺史,他儿子陈武牙任徐州刺史。
陈伯之是个首尾两端的人,表面虽然接受了这一任命,却仍心怀两处。劝降的回来向萧衍禀报,说陈伯之虽然答应投降,但却按兵不动。萧衍见陈伯之犹豫不决,便决定武力要挟他投降,于是率大军抵达浔阳城下,逼他投降。陈伯之见萧衍率大军逼近江州,慌忙退保南湖。眼见江州不保,陈伯之迫不得已这才归降。
收服陳伯之后,萧衍封陈伯之为镇南将军,领着他和众军一起东下,一道去攻打建康。萧衍率军对建康展开了全面进攻。当时建康城还未平定,每当有投降的人从城中出来,陈伯之就召唤来低声耳语,探问城中的情况。萧衍见状,怕他再有反复,就召他来悄悄地对他说:“听说城中将吏对你投顺非常恼火,准备派刺客来杀你,你要慎重考虑,务必多加小心。”陈伯之不相信,这时,正值东昏侯的将军郑伯伦前来投降,萧衍就让他去见陈伯之。郑伯伦对陈伯之说:“城里对你投降叛逃十分恼怒,想写信引诱你回去。你一回去,就剁下你的手脚;如果你不回去,就派刺客刺杀你。你要做好防备啊。”陈伯之听了大为惊慌,不敢再有倒戈的念头,真正归降了。
建康周围的京口、广陵、琅邪诸城相继被联军攻占,建康成了一座孤城。萧衍领兵到了建康城下,将建康城团团围住,在朱雀桥旁与东昏侯的人马展开决战。朝内大臣纷纷投奔联军,一天深夜,卫尉带兵潜入宫中,杀死了东昏侯,然后打开城门,迎接萧衍。
萧衍攻占建康,消灭了东昏侯的人马,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因此升任为大司马。公元502年,萧衍进位相国,总掌朝政。后来,朝中大臣联名上书,请求萧衍早日登基称帝,太史令也说萧衍称帝合乎天意,萧衍这才以宣德太后之名颁布禅让诏书,在祭告天地后,登坛接受百官跪拜朝贺。萧衍称帝建梁,史称梁武帝,定都建康,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国号为梁。萧衍做了皇帝后,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他勤于政务,不分冬夏春秋,五更天便起床批改公文奏章,有时冷得手都裂了。在生活方面,萧衍在中国古代皇帝中算是出类拔萃的。他的节俭是出了名的,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讲究吃穿,其所有衣物,都反复洗濯,不舍丢弃,每天有时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他常常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正廉明,他时常召见地方官,训导他们,让他们谨守为国为民之道。他的政令施行以后,梁的国力得到了明显改善。
建康平定后,陈伯之因作战有功,被封为征南将军,仍回江州镇守。陈伯之不识字,到了江州后,收到公文书信,只是知道大概的意思,大事往往都由身边的心腹裁夺。他身边有个心腹叫朱龙符,是陈伯之的同乡,仗着陈伯之不明下情,常常恣意胡行。萧衍得知后,亲笔写信让陈伯之的儿子陈虎牙送去,陈述朱龙符的罪状。陈伯之认为朱龙符善于打仗,便袒护朱龙符,对他不作处罚。还有个心腹,曾救过陈伯之的命,当萧衍派人代替那人职位时,陈伯之念及此人有功绩,不肯听从命令。陈伯之身边的心腹对萧衍都怀有敌意,还有个亲信是个品行恶劣的小人,时常撺掇陈伯之叛梁投魏,日夜劝说陈伯之,说现在朝廷府库空虚,又没有兵器甲仗,粮仓中没有米,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啊,机不可失。陈伯之便召集众将说:“我接到了齐建安王的指令,说他已率江北十万大军进驻六合,命令以江州现有兵力运粮迅速东下。我受齐明帝厚恩,誓要以死相报!”说罢,就把假造的书信拿给大家看。众将信以为真,于是杀了牲口歃血为盟,同心反梁。
萧衍得知陈伯之反叛的消息,就命王茂率大军讨伐陈伯之。陈伯之率人马攻打豫章,王茂率军追到豫章。陈伯之攻豫章城久攻不下,王茂前军赶到,里应外合,大败陈伯之。陈伯之率领残败人马,逃入北魏。魏国任命陈伯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
北魏是鲜卑族经过长期的战争,打败了羌、氐、羯、匈奴以及汉和鲜卑的其他政权,统一北方后建立起来的政权。经过著名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迁都洛阳,北魏的国力日渐强盛。为了统一全国,北魏从孝文帝时就南征齐朝。北魏景明四年(503)农历四月,北魏又发动了对梁朝的大规模南征,战场由于多是水域地区,不利于骑兵行动,主要用陈伯之等降将率领的步兵、水兵作战。由于梁军无法抵抗北魏骑兵的冲击,战场的形势日益有利于北魏。在北魏军就要占领四川的时候,北魏政权开始日益混乱。
梁武帝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十月,梁武帝萧衍令其弟扬州刺史临川王萧宏都督南北兖、北徐、青、冀、豫、司、霍八州北讨诸军事,统率大军伐魏,兵力数十万。自宋文帝北伐失败以来半个多世纪,南朝从未发动过如此强大的攻势,就连北魏也不得不承认这是“百数十年所未之有”。
临川王萧宏是萧衍的同父异母兄弟,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兄弟俩虽然不是一母同胞,彼此关系却还不错。梁武帝排行老三,萧宏排行老六,关系非同一般。可惜这个萧宏领军打仗、治国理政,几乎没什么建树。有一次,他率兵出征,手下兵强马壮,武器精良,他却畏缩不前。北魏派人給他送来一副巾帼,还编了段子羞辱他,可他却无动于衷,结果被北魏打败,萧宏临阵逃亡,被人讥笑。这次萧宏可要好好表现了。
可是,北伐军并不顺利,萧宏的前锋攻打寿阳东北的边镇梁城时,败给了平南将军陈伯之,吃了败仗。萧宏知道陈伯之是个反复无常唯利是图的小人,于是改变策略,放弃了单纯的军事进攻,改用政治攻心的战术,希望用枪杆子得不到的能用笔杆子得到。
第二年农历三月,萧宏令其记室,也就是秘书丘迟以私人名义写信给陈伯之,劝其归降。
丘迟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重要作家,文学成就颇高,但他最负盛名的不是诗,却是一封卓越的劝降信——《与陈伯之书》。在中国文学史中,丘迟并没有留下太多的作品,但仅这篇《与陈伯之书》就足够让他在文学史上刻镂下光辉的足迹。一方面《与陈伯之书》是骈文的名作,另一方面,这篇文章曾促成一名叛将率领八千兵归降,给后人留下了笔杆子战胜枪杆子的千古传奇。
丘迟在信中义正词严地谴责了陈伯之叛国投敌的卑劣行径,话说得很有分寸,认为他只是一时糊涂,听信了流言才投靠北魏的,同时申明了梁朝不咎既往、宽大为怀的政策,向对方晓以大义,陈述利害,以此表明梁朝招降的诚心实意,解除了陈伯之的后顾之忧,并动之以故国之恩、乡关之情,最后奉劝他只有归梁才是最好的出路。最后一段“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用江南风物打动陈伯之的故国之思。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半壁江山一纸书,陈伯之听手下为他念完书信,顿时为书信的情理所慑服,顾不上自己留在北方的儿子,“乃于寿阳拥兵八千归降”。
陈伯之归降后,不到两个月,梁军前锋便攻陷了梁城,直指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