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学习中共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相关内容的体会

2017-03-31 08:18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内蒙古自治区主委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院长董恒宇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

◇ 文/全 国 政 协 委 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内蒙古自治区主委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院长董恒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民主同盟成员大多工作在文化建设即科教文卫体各个工作岗位,深刻理解中共十九大报告有关文化建设的论述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今年8月统战部组织我们到陕甘宁晋绥边区城川镇考察,地址在鄂尔多斯境内,这个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辟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有红色的历史,红色的信仰,红色的理想。乌兰夫、习仲勋等卓越的共产主义和民族工作者在这一革命根据地动员、领导和凝聚蒙汉各族人民群众的力量,使边区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抗战和统战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城川民族学院是中央民族学院的前身,这里培养了一大批革命英才,成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红色摇篮。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重要研究基地,是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教育和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田。带着信仰从这里走出来的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民族干部,投身于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为模范自治区的建立,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做出了无可替代的巨大贡献。

我们参观了“城川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记忆最深的是国际机要交通员杨宝山同志那句庄重的承诺:“活着烂在肚子里,死了烂在棺材里”。为了信仰、为了改变穷苦百姓的悲惨命运,寻找蒙古族人民解放出路,杨宝山同志追寻光明,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唯初心永不改变;纵使道路征程万里,唯忠诚永不动摇。

我们还参观了“阳早寒春三边牧场陈列馆”,阳早、寒春为着共产主义信仰,实现崇高的理想,他们不远万里,丢弃优越的生活,来到三边与中国人民一起艰苦奋斗,在鄂托克前旗办了牛场,为延安边区提供牛奶,同时在建国之后为我国现代化养殖业奠定基础,最后把骨灰撒到了这片土地上,他们的辉煌人生,也让我们流下了激动的眼泪。“王震井纪念园”,见证了城川革命根据地建设过程,展现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彰显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在崇高的信仰背后蕴含的红色精神激励后人,激励我们不论是遇到什么困难艰险都要迎难而上,无畏而担当。

对我们参政党来说,新成员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多样化,给党派思想建设带来了新问题。所以,巩固共同思想基础任务艰巨。特别是我们刚刚换完届,如何继续深化政治交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事业,做好新时期的民主党派工作,服务自治区发展大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和主要任务,作为连任和新任的自治区党派主委和领导班子,我们都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同时,也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方向、深化政治交接,以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引动行动自觉,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倍加珍惜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和舞台,倍加珍惜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厚爱与重托。以十九大报告为指导,不忘合作初心,真心实意与中国共产党继续携手前进。

二、从“三坊七巷”到“草原晨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今年初内蒙古政协考察团赴福建学习考察,在福州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三坊七巷”,古色古香,人山人海,比肩继踵。当年开发商要拆旧建新,习近平同志主政福建,力主保护。结果打造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闽都文化品牌,成为福建古城“活化石”。因为它记载着这座城市的老故事,传承着这个地区的历史文脉,有非常厚重的文化底蕴。这里面更多的是人格化资源,林则徐、严复、冰心等历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的故居都在这里,都有丰富的故事背景,使得“三坊七巷”这个公共旅游产品内容上非常有质量。

习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那样的蠢事。既要保护古代建筑,也要保护近代建筑;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既要保护精品建筑,也要保护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居及地方特色的民俗。”

今年我们调研了包头市工业遗产。时光回溯到1959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为新建成的包钢1号高炉剪彩。在火光和烟雾中,这个当时国内单体容积最大的高炉生产出第一炉铁水。包钢宛如一颗闪亮的明珠在千里草原上崛起,与鞍钢、武钢形成中国钢铁产业的鼎足之势。

在包钢发展顶峰时,每到清晨上班,伴随着喇叭中传来的《草原晨曲》,20万钢铁工人浩浩荡荡骑车从一个方向拥入厂区,那场面是当时一道独特风景。现在钢铁企业面临“寒冬”,包钢职工逐步减员分流为现在的4.5万人;“十二五”以来,包钢已拆除了数十座各类装备、建筑。那么1号高炉及其余的工业遗存是保还是拆?

座谈会上,大家都认为,包钢的历史带有民族地区时代的发展烙印,体现着共和国钢铁工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们是有体温的,有人文气息的。我们的老工厂都快撤除干净了,以后如何给子孙讲述工业文明这段故事呢?应该把工业遗产打造为具人文气质的现代旅游产品。只有这样,工业城市才不至于失忆和沦落为废墟,而是化腐朽为神奇,蝶变为一座文明的城市,适于栖息、休憩和旅游的城市。

三、安吉白茶和诗意栖息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今年我赴浙江学习调研,去了安吉县余村,习总书记主政浙江时,在安吉县余村考察工作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十年前余村也搞了一些小工厂、小化工。2004年,总书记去了看了,说这样好的山水,优美的环境搞什么小化工,污染的一塌糊涂。他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你们还是依托绿色和文化下功夫。后来,安吉把污染企业全部下马,GDP指标排位湖州倒数。但之后安吉创新发展思路,他们请了一些文化人专心致志研究茶叶,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茶叶文明历史悠久,而安吉的绿水青山历朝历代都以高品质的绿茶而闻名于世。通过研究安吉的地方志,发现在当地历史文献记载中有一个品种叫“白茶”,是绿茶中的极品。安吉从当地野生茶树中搜寻,经过几年的驯化、培育,找回了白茶,原产地就注册在安吉。因为安吉的白茶是典型的生态产品,享誉中外,故而一斤要千元左右,好的都上了万元。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原来搞竹编产品的、在外打工的农民都在当地种起了茶叶。“一片叶子兴起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依靠什么?依靠的就是绿水青山和文化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讲:“提高城镇建设水平,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我理解,“乡愁”是一种美好的人文情怀,诗意栖息的前提是人文与绿色的深度融合。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城市建设和治理应引入更多美学思想、人文智慧,实现以文化为灵魂,用足“绣花功夫”。从只考虑增长的数字、发展的账本,转变为重点考虑增长的质量和发展的“美感”。建设不应过于功能化和工具化,没有与自然的遥想对望,没有冬去春来的“望境”,人将看不到自然也看不到自己。城市化要多用“美的眼睛”和“宁静的耳朵”,追踪人与山水世界相携相生的自然脉络,传承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文化脉络。

四、以文化创新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解决供给与需求失衡的问题,如果只是简单采取扩大需求的办法,一定会加剧产能过剩,抬高杠杆率、企业成本和大范围举债,必然导致金融风险。就像我们居家过日子,有了一些积蓄,一味地扩大居住面积,豪华地装饰装璜或把水杯饭碗由瓷换成银的、金的,这有什么意义呢?载体变来变去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内容。比如,家里摆一些品味高的字画、家庭的合影,营造和谐、温暖、高雅的生活氛围。水杯是瓷的、玻璃的不要紧,关键是杯中的饮水是干净的、茶叶品质是有机生态的。文化创新要助推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就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

我们在福建考察发现平潭海边有个叫北巷石厝的地方,在文化内容创新方面非常新颖。几个年轻人,把一个成为废墟的石头老渔村,经过文化创意,搞成一个非常有档次、新颖的文化创意产品。创意过程实际上就是再现故事场景、恢复记忆遗存,根据旅游休闲者兴趣,挖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搞成大家愿意去参观的旅游点。深刻之处就是把人的兴趣和心理需求作为主要的资源配制在破旧的石头渔港这个载体之中。对内容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导人们对北巷石厝历史文脉的回忆和瞻顾,最终调动人们的兴趣体验和休憩行为,这是非常高的产业形态即迎合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文化旅游业只见风景不见人不行,只见文化不见人也不行。原住民是这方水土的主人,是文化的人格化。原住民既是演员,更是导师。当旅游休闲者与原住民融为一体,共同生活、共同生产,学会熬奶茶、煮手把肉、打草放牧、歌舞、骑马、射箭、摔跤甚至搭建蒙古包,穿上狍子皮袄,坐上狗拉雪橇等,游人与牧人之间结下深厚感情,交成好朋友,蒙古语叫“安达”,这就实现了文化旅游的最高境界,即游人与原住民的文化理解、情感交流和融合。所以,发展旅游不是把原住民扫地出门、赶出景区,而是留在景区。考虑实现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不要在景点盖高楼大厦,要给原住民留出空间搭建一些蒙古包。使文化旅游业不仅仅为旅游者带来快乐,同时也真正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和就业的路子。群众在自己土地劳动,在自己历代传承的文化习俗中收获,他们会加深对自己文化的自我认同感和自豪感,感到生活的意义和尊严,感到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愉悦。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