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中探寻历史教学的本质

2017-03-30 16:39重庆市朝阳中学赵中华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建文帝历史课堂教学

□文/重庆市朝阳中学 赵中华

在课堂中探寻历史教学的本质

□文/重庆市朝阳中学 赵中华

裴娣娜认为教学存在的最根本原因,一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二是文化发展的需要,教学的根本使命和基本职能是促进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从教师与学生这一对关系来看,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交往关系、特殊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成为我们教育人共同关注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提出了“有效课堂、卓越课堂、双主共学”等富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模式有助于我们一线教师多角度聚焦课堂、思考课堂,关注教学的过程和各种关系,打开教学思路,理解课堂教学的本质。基于学习、发展自身、建构文化的目的,本人观摩、跟踪了多节历史课,引发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探寻历史教学的本质。

一、历史课堂教学促进人的发展

培根说过:历史能够使人明智。赵亚夫也认为:历史教育将记忆的训练与灵魂的洗礼做有机的融合,从而培养人的自信力。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在识记的基本上增加自己的知识,在知识的基本上经过灵魂的洗礼,形成自己的历史意识和人文意识,从而达到教育人、发展人的功效。

一是促进学生形成历史意识和人文意识,完善和提升人性。

在讲义务教育川教社七年级下第十四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时,授课教师讲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出示了材料: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卷314《郑和传》

学生甲:从“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中可以得出其目的是明成祖为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宣扬国威。

学生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中可以得出其目的是追寻建文帝的下落。

接着老师把两个学生的回答进行综合,得出了“扩大政治影响,宣示国威”等两个目的的结论,我本来就可以这样完成这一既定目标,但此时又有学生举手要求回答。

学生丙:“宋太祖曾说过‘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建文帝不知所踪,对明成祖朱棣来说,就是如芒在背,如剑悬颈,不可能放任建文帝在外威胁他的帝位,因此我认为最主要的目的是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这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之间智慧的火花激烈碰撞,最后逐渐形成共识。

最后一同学总结说:“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上台,当上了皇帝,其帝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就不能让天下人信服。而建文帝又不知所踪,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明成祖向往权力,时刻担心建文帝在某处出现,威胁他的帝位;从他派出的搜寻小组负责人来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派出的是心腹太监、帮助他在争夺帝位中建有奇功的深得他信任的郑和,因此追寻建文帝的下落是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

这个“生成”的点,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人性”的角度去观察历史、认知历史、解读历史,打开了学习研究历史的新思维,闪现了“人性”的光辉,洗涤人的灵魂,启迪我们的历史认知,促进学生形成新的历史意识,提升与完善师生的“人性”。

二是促进师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初中历史教材中多处提到“开放与封闭”的问题,涉及“开放”问题的有: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有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架起了东西方沟通的桥梁,西汉亦强盛一时;唐朝时,不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盛极一时,波斯、阿拉伯、天竺、日本等国人纷纷来华,说是万邦来朝亦不为过;开放海禁,利于明平息倭患;上世纪七十年代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无与伦比的发展速度,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实现了民富国强。“封闭”问题的有明代的海禁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导致国力迅速衰弱,遭受倭寇和西方列强的入侵;新中国被列强封锁,导致大大落后于世界。综上所述,得出了一个结论:开放使国家繁荣,封闭导致落后,扬“开放”抑“封闭”成为一种共识。

但学生在辩论中提到:在“开放”时必须适应本国国情和发展的需要,不能盲目地全盘的开放,否则外国形形色色的东西会迅速传入本国,扰乱本国文化秩序,冲击本国核心价值观;封闭并非一无是处,封闭的社会发展方式阻止了外国对本国技术的窃取与经济侵略;对于关系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必须封闭,否则如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没有封闭,传到了欧洲后反而被用来侵略中国。老师总结:“开放和封闭”这个问题,开放的利与封闭的弊,就不再多说;但对于本国的核心科技和影响社会发展走势的高科技,采取封闭的政策,是有利于本国发展的举措;对于本国欠发达的方面,采取适当的封闭措施,有利于保护本国欠发达方面的成长,因此不能一言以蔽之地说什么好什么差,我们分析问题时应辩证地看,要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历史课堂教学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

在“2+2”课堂《被误读的历史》中,当讲完《被误读的宋朝》后,引起了学生的讨论和反思,并意外地提出“明朝为什么能延续二百多年?”这一新的课题。

学生甲:纵观明朝历史,特别是明朝的中后期,出现了一系列的不作为的皇帝,如万历皇帝有二十多年不上朝、天启皇帝做木匠活、光宗“好逸乐,贪女色”,纵欲过度而亡,就连治理天下出现“仁宣之治”的宣宗也好斗“蛐蛐”,但为什么明朝还能延续二百多年呢?

学生乙:明朝的政治黑暗还不单如此,在明朝统治时期,中国古代两大政治黑暗的代表——宦官,长期活跃在明朝的政治舞台,如锦衣卫、东西厂均由太监控制,英宗、熹宗时的王振、魏忠贤是典型的代表。

学生丙:明朝的皇帝,单从史书记载来看,确实是差。但是,《明史》是清代修纂,这个因素,不能不考虑,有意丑化。

……

学生丁:明朝之所以延续这么久,是因为明朝的制度先进,创立了类似于现代内阁的文官制度,皇帝可以无为而治,可以表现得“差”,这正是明朝的先进之处而非缺点。

生:那为什么既有类似于现代的文官制度,又有崇祯皇帝的“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但明朝还是灭亡了?

……

生:明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诛杀了魏忠贤、东林党人放弃了“关宁防线”、弃用孙传庭、擅拆驿站(间接促成李自成造反)等。

经过了几轮反复的交锋和碰撞,智慧的光辉在课堂的上空闪耀,久久萦绕在师生心间,给师生一丝明悟。最后老师总结为“明朝创立的内阁制,在太监们的监督和牵制下,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使得皇帝可以无为而治。但魏忠贤等太监被灭杀后,失去了对外朝内阁的监督机制,导致明朝灭亡。因此明朝的灭亡在于‘失衡’,存在两百多年在于‘制衡’”。也许正是基于此黄宗羲提出了“限制君权、君臣平等、公其非是于学校”等早期的民主平等思想。而在这次的讨论中得出的“制衡则存”与“失衡而亡”,是对“明朝存亡”问题的新认知,把“制衡”的研究观点引入于此,很好地发展了历史学科。

历史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的思考,启迪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从历史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与人文素养,增强认识历史、分析现实的能力。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功效,探寻历史教学的本质,正是我们追求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建文帝历史课堂教学
朱棣“魂牵”建文帝
建文帝:虚心纳谏反被耍
新历史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建文帝与高峰山之缘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