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媛,张伟群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安庆 246052)
论传统文化精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和培育
刘媛媛,张伟群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安庆 246052)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蕴含了爱国恤民、重德修身、大同和谐等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和价值诉求,既有强烈的历史感,又有鲜活的当代教育意义,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和培育具有有力的历史浸润和文化支持作用,为此,必须紧扣思想价值的契合点,运用好传统文化精髓,创新表达方式和内核应用。
传统文化精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培育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显示出重要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和作用于社会的一切成果,是人的活动带来的一种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本文所述的文化主要是狭义上的精神文化,主要指人们在历史实践中形成传统的习俗礼仪、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及各种价值观念等文化符号和精神成果。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有着天然联系,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深厚的文化意蕴,从中汲取精髓、力量,可以更好地涵养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以封建文化为主体,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其中蕴含了精妙而深刻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和价值诉求,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1.1 政治思想
一方面表现为统一和合的国家意识。“礼之用,和为贵”及“化干戈为玉帛”等观念和主张,深深地烙在国人的民族意识中。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各民族之间曾经在不同时期经历战乱纷争,人口迁徙流动,但中国的历史主流仍是团结统一,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有着高度一致的忠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政治思想和价值取向,统一理念深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和灵魂之中,这种政治文化认同始终如一,延至当下仍然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意识与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表现为为政治国的民本思想。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直到形成 “民惟邦本”“恤民为德”的认识和思潮和“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民本”最终成为传统社会的一种朴素公义观。
1.2 社会理想
在社会理想上传统社会向往和追求的是“小康大同”。“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种“小康”和“大同”都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的美好愿景。像“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至今都是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描述。在社会秩序建设上,各派皆倡导和谐理念。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都曾对和谐思想有着深刻阐发。儒家提倡“中和”,讲求人际和谐;道家提倡“天人合一”,后演变成治国秩序的和谐诉求;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在处理社会关系上,坚持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和谐一致。
1.3 哲学主张
在处世方式上,传统文化力主中庸哲学。“中庸”就是分寸合宜,尺度平衡,恰到好处,其核心是平衡。自孔子提出“中庸”的哲学概念,儒家即以此为处事标准。凡事都不走极端,必须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这种“中庸”之道既是极高的道德境界与政治智慧,也是待人接物的高明艺术。
1.4 伦理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重在伦常秩序。其内容最基本的是“仁”“义”二字。仁义是传统社会处理人际关系、为政治国的基本理念,以此为核心进而形成了一整套的伦理价值观念 “仁、义、礼、智、信”,这种人伦中的“五常”,确立了古代中国具体解决各种复杂社会关系、体现传统社会伦理基本需求、完善人格修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体系。
1.5 道德理想
在理想人格的追求上,强调精神上的道德需要。为国家“修齐治平”、为民“兼济天下”,为己则“独善其身”。正心诚意,加强修养,锤炼品德,完善道德,是古代治家、治国、稳固天下的根本。《礼记·大学》有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种积极向上的理想,影响了无数人,特别是古代知识分子。他们在学业事业上的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和“志存高远”的远大志向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认同,磨砺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塑造出志士仁人崇高坚毅的气质品格,从而支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2.1 继承基础上的新开创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的伟大力量,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健全人格的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文化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继承性,理论上,每一代人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历史进步。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也为现代的中华儿女的文化发展奠定了较高的历史起点,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次,文化又具有民族性,中华文化在历史文化不断发展中,中华地域和民族特色同质、同源根脉联系的特性和文脉属性始终不变;最后,文化具有价值性,即不可磨灭性,人类创造的精神和思维精华可以转换方式,所形成的新成果对新时代继续发挥作用。“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前者是后者的历史前提和精神渊源,后者是对前者继承、发展与创新的现实实践和符合客观规律的精神表达,是新时期中华儿女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共同的理想与价值追求,更是对前者的历史超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弘扬。
2.2 思想价值观内核的相容相契
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是历史的发源与承接关系,在价值内涵和精神追求上彼此相容相契。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蕴渊源,铸就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人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和价值诉求的历史传递,是中国人民福祉愿景的现代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凝练、升华了中华传统精神价值的精气神,注重整体主义、团结统一的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儒家思想强调将家国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个人对祖国要尽责任、做贡献。贾谊《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岳阳楼》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映的都是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献身的精神。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融入我们民族的血液,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和国家责任。
倡导仁爱和谐、实现“大同”“小康”的社会理想。儒家倡导仁者自爱、泛爱济世,提出统治者“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的民本思想,孔子云:“泛爱众而亲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阐明“民为贵”,力主 “爱民”“利民”;《礼记·礼运》憧憬着大同小康的秩序型理想社会,强调道德礼仪、利益分配的调整与平衡秩序的作用,儒家所形成的五伦五常观在平衡伦常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上起到核心作用。仁爱和谐、大同小康的标准和诉求也呼应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秩序文明的目标与愿景。
强调个人修养、理想人格。“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无不表现出古人重视自身修养的追求。在人格上,崇尚士大夫之气和君子人格,看重节操风骨,讲求礼义廉耻、忠孝节义、切磋践履、修身养性。在修身塑造理想人格上,儒家还提出自省、克己、忠恕、中庸及力行的具体方式方法。强调个人修养、理想人格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道德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在国家、事业、他人和社会方面对个人修养的考察和考验。
2.3 中华价值观民族性的保持和延续
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和世代传承才得以形成的。列宁曾说过,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唯此,才能保持民族特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尚统一和合、求小康大同、讲仁爱忠信、重民本民心、崇正义名节等,都是中华民族特定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种文化存在,人的文化属性体现出人类对自然界的能动改造及对人自然属性的能动超越[1]。在这种改造与超越中,产生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大多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其倡导的价值理念与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相契合。传统文化精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和构建,主要表现在历史情怀和思想精华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就能融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从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涵养和培育作用。“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发挥传统文化精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和培育作用,主要还在于运用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并将其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
3.1 开发资源,提炼精髓
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和特定的历史时代中形成的,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传统社会的印记,必须通过科学分析和鉴别,把具有当代价值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素材发掘和阐发出来,并从实际出发进行新的诠释和激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的构建。
3.2 结合实际,体现特色
传统文化精髓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当下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学校及专业实际,与时代发展潮流和当代大学生特点相结合,抓好“95后”大学生的教育契机和教育载体。比如,医药类院校宜搜集挖掘传统医药文化中医家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医学与儒家的“仁义观”一致,医术谓之“仁术”,如张仲景“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与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异曲同工,体现的都是对父母之邦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3.3 延伸课堂,重在实践
思想政治教学主渠道,课内重在梳理传统文化的内容,对历史素材进行挖掘与运用,以恰当的教学表达方式增强历史教育和情怀教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核心价值精神是相契合、相贯通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实践,走进生活[3]。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提供新途径,如在故园文化寻根、文化体验与考察等活动中,传承、涵养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4 创新载体,拓展形式
重新审视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比如运用于校园文化、学团建设。文化与价值观教育需要有效传播与认同,需要营造新氛围文化与价值观教育。需要有效传播与认同,载体和形式非常重要。无论是校园日常管理,还是学团和社团活动,都可以创新拓展新的途径和形式承载文化。
[1]田贵平,竟辉.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再解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57-63.
[2]习近平.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 信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3-12/05/c_118437252.htm.2017-01-12.
[3]刘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0-25.
责任编辑周丁力
Culti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ssence to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
LIU Yuanyuan,ZHANG Weiqun
(Anqing Medical College,Anqing Anhui 246052,China)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the patriotism people-oriented thoughts, moral self-cultivation and great harmonious etc.It has both a strong sense of history and fresh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which also has strong historical infiltration and cultural support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Therefore,it must fit the ideological value closely,make good use of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novate the way of express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rnel.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college students;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selfrestraint;cultivation
G641
A
1674-5787(2017)01-0084-04
10.13887/j.cnki.jccee.2017(1).21
2016-11-25
本文系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建课题“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刘媛媛(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张伟群(196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党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