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周辉霞1熊湘平2张璟宏1
1.广州市越秀区人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0 2.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慢性腹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其并不特指某种疾病,而是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腹泻,或者间歇期在2~4周的复发性腹泻[1],临床上其病因较为复杂,能够引起的疾病也有很多,较为常见的诱因有[2]:胃癌、肠结核等胃肠道疾病;慢性胰腺炎、胆管癌、胰腺癌以及阻塞性黄疸等肝胆或胰腺疾病;糖尿病、尿毒症、食物过敏等其他疾病。
目前,治疗慢性腹泻的西药包括思密达粉、泻立停、培菲康以及复方地芬诺酯片等。西药治疗,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病程持续时间较长,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3]。中医认为慢性腹泻的病机为寒热错杂,虚实并存,治疗宜温中补虚,清热化湿。乌梅丸方,味苦、酸、略辛辣,方由乌梅、黄连、附子(制)、花椒(去椒目)、细辛、黄柏、干姜、桂枝、人参、当归组成,治疗半表半里虚寒证,是里虚寒自下迫、虚热上浮、固脱止利的方剂,主治久痢、蛔厥、厥阴头痛或脾胃虚引起之胃脘痛,具有显著的疗效。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广州市越秀区人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并接受治疗的患者78例,分为对照组39例(西药培菲康、蒙脱石散进行治疗),观察组39例(乌梅丸进行治疗)。其中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42.3±15.2)岁;病程1~24个月;临床症状现为稀水便者25例,为黏液便者14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43.3±14.3)岁;病程0.5~12个月;临床症状为稀水便者27例,为黏液便者有12例。所选患者在年龄、性别、地域、病史以及其他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所有入选研究对象均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并由患者亲自签署知情确认书。
纳入标准:诊断为慢性腹泻的患者。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内科学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以及第七版《内科学》[4],具体诊断标准如下:①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大便稀薄,或者如水样(含水量约大于80%),并且次数增多(每天多于3次),伴有腹痛和腹胀等;②患者起病缓慢,患病时间较长,且治疗反复,病程超过3周(一般为3~6周内反复发作);③对患者进行血常规、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以纤维肠镜检查、X射线等进行辅助诊断。
排除标准:经诊断不是慢性腹泻的患者,应排除在本研究之外。经临床诊断为慢性腹泻患者,但出现以下情况的患者也应该排除在本研究之外:①患有原发性肾脏疾病的患者;②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患者;③研究期间患者正在服用其他抗菌药物或者对培菲康片过敏的患者;④其他不能按研究规定进行药物治疗或者不能按研究规定完成药物治疗疗程的患者。
观察组患者采用乌梅丸进行治疗。乌梅丸组成具体如下:乌梅30 g,细辛9 g,干姜15 g,黄连8 g,当归10 g,制附片30 g(先煎),川椒15 g,桂枝15 g,党参25 g,黄柏1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对照组患者服用西药培菲康(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蒙脱石散进行治疗,口服,用温水冲服。每次1包,每日3次。
两组连服1周为1个疗程,研究进行2个疗程。
统计学方法: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情况,通过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进行,组间比较通过t检验,以P<0.05表示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1.疗效标准。治愈:大便次数减至每日 2 次或恢复至正常次数,无伴随症状,连续 3 次血常规、大便常规均正常;好转:大便次数减至每日 4 次以下,大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伴随症状基本消失;无效:治疗 24 h病情加重,或治疗 48 h无好转而更换其他药物。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慢性腹泻患者排便次数多、排便量多而稀薄且含水量较高,病情反复发作,较难治愈[5-6]。数年数月不愈的久泻,不能用“湿重”或“脾虚”来概括,亦不能用“利小便”或“健脾补肾”来取效,往往涉及几脏,连累数腑,寒热错杂,虚实并存,治宜温中补虚,清热化湿。乌梅丸中的乌梅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之功效[7],可以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等;细辛性辛温,归心、肺、肾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8];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桂枝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当归补益气血;黄柏可泄热;人参可补气健脾。本方集干姜、附子、细辛、蜀椒辛温祛寒,温里温下,以黄连、黄柏清在上之热,以人参、当归补其气血,桂枝降其冲气,乌梅用苦酒泡一宿,大酸大敛,一方面有助人参、当归以补虚,一方面有助黄连、黄柏以治泻,并制细辛、制附片、干姜、川椒的过于辛散,诸药配合,以祛寒热,使得阴阳协调。
本文观察组经乌梅丸治疗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乌梅丸对慢性腹泻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1]李天如.微生态制剂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3847,3850.
[2]周方,李小芹.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病92例临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1,17(6):14-16.
[3]史雪川,马廉,陈思红,等.双歧杆菌对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患儿部分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15(3):153-155.
[4]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9.
[5]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45-253.
[6]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0-200.
[7]任应秋,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伤寒论证治类诠[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38.
[8]王绵之.王绵之方剂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3.
201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