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
【摘要】校企联合育人的模式紧密贴合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的相关要求。我校在近几年的发展和建设中,以学生能力為本位,校企联合育人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探讨,本文既从多个方面总结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校企联合育人的成果,也提出一些困惑。
【关键词】养老服务 校企联合 育人
一、校企联合育人在高职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1)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形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中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变化万千。以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为特征的新技术装备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面向未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是高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已从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初始阶段,进入校企共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的深度融合发展阶段。
二、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养老服务类专业校企联合育人的特点
(1)以“服务对象”和“学生”双本位为基础的育人特点。养老服务类专业的服务对象是人,且大部分是特殊人群,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和妇女等。对这些群体的服务和普通人群有着较大的差别,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本校老师和行业人员一起参与。传统的校企联合育人对学生的行业教育着重于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和为人处事等,内涵偏向于如何做好服务对象的工作,把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新时期的养老服务行业强调将员工和服务对象的利益均放在第一位,让学生、从业者和企业认识到员工的利益和顾客的利益是对等的。学生在校期间对行业的认知是逐渐向好的过程,利于学生的专业认知和毕业的对口就业率。
(2)“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联合育人。由于养老服务类专业的行业特殊性,其所处地理位置大部分都在市郊或交通远离市区的位置,对于邀请行业人员进校和带领学生去行业都有一定的困难,多数院校在组织相应活动的时候也有畏难情绪,担心学生的安全或行业人员到校的时间协调问题。
我校养老服务类专业精心开辟了离学校20公里内的两个大型养老机构作为校企联合育人的重要合作单位,一个是公立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一个是重庆市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端的民营养老机构合展天池老年护养中心。在这两家校企联合育人单位的选择上,既考虑了他们的机构性质,也考虑规模效应,同时也考虑了两家机构与学校的距离。多重因素之下,既能保证我校养老服务类专业群的校企联合育人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对于“带学生走出去”和“请行业走进来”都有个各方面的保证。
(3)国家政策保证、学校领导重视和行业热衷参与的三重机制。教育部于2015年所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其中有两个与校企联合育人密切相关的内容,分别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和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我校分管教学和校企合作的领导不定期的走访相应的校企联合育人单位,与合作单位负责人深入沟通合作大方向和细节,为一线教师和行业工作人员的合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行业人员通过在机构承担实习带教老师的角色,进一步夯实了自己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也从走进学校成为兼职教师的角色中获得了更高的成就感,双赢的效果让各方都更热衷于校企联合育人的模式。
三、养老服务类专业校企联合育人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途径的思考
(1)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确保合作育人的可持续性。合作育人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深化发展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中,逐步树立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合作理念,拉近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2)校企联合育人的根本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就业质量和提升学生发展空间。养老服务类专业须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观、爱岗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为出发点,积极与企业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个性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符合行业和社会的一直要求。由于我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从大三开始,校企联合开展文化素质活动的模式能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既给企业搭建了一个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也给学生提供了解企业概况和今后工作岗位的条件。由于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准确、学生的综合素质好,因而毕业生容易被实习所在的企业接受。
(3)将“双创”的理念融入到下一步的校企联合育人工作中。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核心是科技创新,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驱动靠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与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高等教育责无旁贷。“互联网+”的时代,创新型人才最为抢手。与以往不同的是,就互联网创新而言,小团队也可以成就大事业。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吴爱华表示,传统产业的企业在推进高校专业综合改革上大有可为,不仅要将新的技术发展加入教学内容中,而且在推进工程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传统产业也要将互联互通、技术创新的需求带到校企合作中来。
总之,校企联合育人是高职教育的内涵要求,在中央和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职教工作者积极探索,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校企联合育人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和实践中的困惑都值得各位同仁一起探讨,共同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美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