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摘 要:游泳项目是奥运会上除田径项目以外的金牌大户,其竞技实力水平对—个国家在世界体坛的地位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临海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游泳项目。里约奥运后世界泳坛呈现新格局,澳大利亚近年成绩有明显下降,美国凸显其优势成为中国游泳队及其他游泳强国的强劲对手,遥居榜首。新兴匈牙利、日本、英国开始显现出优势,总体实力是否能持续上升仍有待之后赛事考验。随着前几年中国新一代泳坛新生代的硕果,中国游泳逐渐走出低谷,但在里约奥运会并未能继续保持强劲排名。获金牌国家不断增加,金牌分布越来越广泛,多元化的竞争局势愈演愈烈,标志着今后世界泳坛将会有更加激烈的竞争格局,对于中国游泳队的翻身战制造更高的挑战,对于中国优势项目短距离游泳训练的各项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字:世界排名 短距游泳 格局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a)-0000-00
1中国游泳项目格局
中国自在世界游泳大赛取得名次以来一直女强男弱,前几年中国男子游泳终于在长距游泳项目上取得突破并且不断提高,打破了女强男弱趋势。随后短距离游泳项目中有所突破。现今世界泳坛为美国独霸,澳大利亚发展在自由泳项目越现走低,新兴国家将蝶泳和混合泳作为突破口,已赶超了中国刚凸显出的短距优势。这种新格局可能还要維持多长的时间?阵容短时间内变化的可能性很大。中国仍应该在坚守长距离项目优势的前提下,向短距离的各项领域发展。
2 短距游泳项目的研究
研究表明:大运动量游泳训练并不能提高运动成绩,尤其针对100m 和200m游泳项目。综合国内外对游泳训练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科学分析,初步提出短距离游泳项目的训练模式及方法:距离越短,对无氧代谢系统能力的要求越高,这一原则应用于50m、100m 和200m ,其持续时间20-120s的项目。针对100m和200m项目的血乳酸测试达到16-20mmol/L的高值。血液中的高水平乳酸值表明大量糖原经无氧糖酵解过程分解供能,致使乳酸的大量产生。此时产生的乳酸并非废弃物,乳酸在氧气充足是能重新进入能量供应链中,血液中的高乳酸值并没有不好,它们已成为无氧代谢供能的标志参数。教练员采用的训练方式不是减少乳酸堆积的训练,而是增加对乳酸耐受的训练。通过高强度的游泳训练,无氧代谢供能占据主要能量供应地位,机体对肌肉中的高强度无氧训练逐步适应,以创造更好的冲刺。
对于短距离游泳项目来说,想要在比赛中取得高的运动成绩,无氧代谢能力是关键的有利因素,在训练中必须得到有效发展。面对短距离竞技游泳项目对无氧代谢系统如此高的能力需求,短距离游泳运动员必然需变得对无氧代谢供能更为擅长。对于传统的竞技游泳训练思想而言,这一观点是具有挑战性的,但却是不争的事实。采用大运动量的有氧训练想要降低乳酸实则影响了运动员的无氧能力。而无氧能力才是短距离游泳项目在比赛中夺取优胜最重要的能力因素。有了这一观点的支持,上述提出的关于游泳运动员在训练中是否该采用更为积极的方式发展最大功率而不是采用大运动量训练使其能力降低的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对于练习中乳酸堆积的担心使得一些游泳教练员与运动员错误地关注低乳酸值的训练方式而不考虑项目的特点。提高游泳运动员抗乳酸能力的乳酸阈训练对短距离游泳选手来说是无关紧要的。对于200m 及以下的竞技游泳项目来说,游泳选手的高乳酸值并不要紧,且可反映出运动员的较高无氧能力。对于800m 和1500m 这样的长距离游泳项目来说,有氧代谢能力居首位,运动员需依靠有氧代谢供能以在较长时间里保持某一运动强度水平,乳酸阈训练应是有作用的。
有研究以男子短距离游泳运动员作为专项机能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在身体形态方面、身体机能方面、专项素质都特显出明显特征。专项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由身高、臂展、小腿长、胸围、肺活量、心力储备、最大血乳酸、 水中牵引、卧推、反背手打地、25 米自由泳组成。对优秀组运动员设立评价标准应客观、合理;在普通运动员能凸显其专项机能的优势,可以应用于男子短距离游泳运动员选材。男子短距离游泳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科学诊断,合理的制定专项训练计划,为游泳运动员各项工作提供依据。
3 根据短距游泳特点制定训练
在大赛中,受一些先锋生理学家与教练的影响,竞技训练的热点在“速度”而不是乳酸水平或心率上,以确保训练对比赛项目有针对性。在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上,提出了适合高水平短距游泳运动员的比赛速度训练模式,将更多运动员的训练焦点引向更高强度而总运动量低的训练模式,即短距运动员应在大量的比赛速度模式训练中提高他们在比赛中所需表现出的最大功率与水中技术效率。
赛前训练是要促进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把长期训练提高的竞技能力通过大赛发挥出来。因此,正确调控运动员最佳的竞技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很多研究者针对赛前训练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未针对短距项目赛前调整训练中不同距离和性别的特点进行分析,笔者分析这是近年科技研究的重点突破点。而经过研究发现长距离运动员赛前21天到赛前1天训练时间明显上升;中距离运动员赛前21天训练时间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孰;短距离运动员赛前调整阶段的训练时间从赛前21天到前1天略有上升。中国大部分高水平自由泳运动员赛前调整阶段训练时间的长短与项目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但与性别关系不大。中国部分高水平游泳男运动员赛前训练总量普遍髙于女运动员;赛前调整阶段男性运动员训练强度下降幅度大于女运动员。
4 小结
对于无氧运动能力相关的短距离竞赛项目的研究我国的研究水平还不发达,对于无氧运动能力的监控教练员多以血乳酸作为评定标准,然而中国与为国外优秀短距运动员的生化指标始终存在微弱差异,对于亚洲人能否在无氧运动能力上与白种人和黑种人竞争始终带有争议。笔者通过无氧运动能力相关的短距游泳项目的当今格局、项目生理特点以及训练方法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综述,意图激发相关科研人员对于亚洲人无氧短距竞赛的前沿研究以及教练员和运动员对于追求进取和卓越的竞赛精神的进一步发扬,为我国的短距竞赛事业做出更多突出的贡献和成绩。
参考文献
[1]刘雅希.从世界游泳大赛奖牌分布探析游泳项目之格局.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2]廖婷.短距离游泳项目的比赛速度训练模式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013,10,32(10).
[3]沈艳梅,王珏.游泳运动员赛后血乳酸水平的比较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2(4).
[4]田娇玉,马毅,李文华.男子短距离游泳运动员专项体能特征及评价体系的研究.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6,29(3).
[5]张蕴琨,丁树哲.运动生物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