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背景下高职专业设置和办学模式的探讨

2017-03-30 11:16廖超如
科技资讯 2016年31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产业链

廖超如

摘 要: 产业服务能力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职业教育融入现代产业链将产生互动效应,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有效对接,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针对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只有把握现代教育与区域产业链要素的关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设置符合生产实际的专业,对接好地方产业与高校专业,才能推动高职专业建设和改革。

关键词:产业链;高职专业;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a)-0000-00

1 地方产业与高职专业的关联性

1.1 相互嵌入,产生渗透效果

地方产业的发展升级助推当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进而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与之联系,高职专业的优化能及时为地方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提升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为校企深度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造了有利条件。

1.2 相互适应,产生互动效应

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应根据本地产业特色,体现产业因素。在对应的课程开发上,体现工学结合的思想,按照行业标准制定专业的知识、技能及素质目标。随着地区产业的调整与升级,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对现有专业适当调整改造。

2 随州市地方产业与随州职院开办专业的对接

2.1 随州产业发展的特色

随州作为一个新型的地级市,传统的农产品加工和现代的专业汽车制造是其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特别是专业汽车行业领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市已成为国内专用汽车产业发展速度最快、品种系列最全、最具竞争力的城市。2007年12月,随州市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称号,作为全国资源最丰富和集中的专用车生产基地,随州在专用汽车这一行业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随州现已聚集了东风随州专汽、重汽华威、程力专汽、楚胜专汽、等19家进入国家公告目录的企业。

随着我国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研发能力不断加强。随州市人民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专用汽车研究院。2013年10月在随州隆重举行了2013中国(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经过几年的发展,专用汽车产业和与之配套的销售、物流等相关行业已经初具规模,专用汽车产业链条体系已初步形成。

2.2 地方高职办学特点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为湖北随州地区唯一的一所高校,一直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提供更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和智力保证。专用汽车产业的发展,要求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有较高的素养,才能保证产品质量。

为服务“圣地车都”战略,随州职业技术学院顺势而为提出组建随州汽车职业教育联盟,联盟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诸如这些因素,都无形的促使着随州职业教育的发展。无论从就业或学习都越来越显示出发展职业教育的优势。

3 地方高职适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根据产业设置专业的理念

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在专业设置上应以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和变化为出发点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做到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趋势是优化一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根据这一总体趋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斷涌现,地方有高校应重点发展当地支柱产业所需要的专业和一些与经济社会结合较为密切的专业,建设品牌和特色专业。而对某些通用且专业技能要求不高的专业要及时改造,细化方向;对一些开设较早的传统专业,发展变化比较稳定,可通过专业课程的拓展来向纵深发展,以增强其活力适应市场变化;对一些就业面较窄的专业,应进一步细化培养目标,而对那些萎缩的专业则要及时改造,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与经济对接的关键因素,是高职为当地经济建设服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专业设置上,应体现市场需求。以随州职院汽车专业为例,学院紧贴随州地方经济的发展形势,对汽车类人才的需求,在原有传统优势专业模具、数控、机电的基础上、增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开设了相应汽车电路、汽车底盘、汽车零件制造技术、汽车内饰等课程。同时对口培训人才,实现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有力地推进学院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3.2 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与产业要求相适应的技能人才

地方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全方位、多环节、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凡是能为师生提供实践教学功能、校内外具有生产经营功能的店面、车间、工作室、生产线等都是校企合作实体,都可为引进学校所用。通过实体内部“校企互动”,实现合作办专业、合作育人才、合作促就业、合作谋发展。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厂和车间环境里“做中学”,逐步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教学实训指导,培养与产业要求相适应的技能人才。

企业的实际需求是高校教学改革的追求,地方高职院校应建立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对话机制,开展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了解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交流,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针对性人才,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职业教育应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经济建设对技术人才和工作岗位的需求,不断整合校企资源,不断挖掘职业学校自身办学优势,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坚持开放办学、合作办学之路,加强对外交流,打造真正的高技能人才基地,让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创办高职院校各自职业教育的独特品牌。

3.3 发挥行业指导委员会作用,通过集团化办学逐步拓展高职专业实力

以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开展校际、校企、校政人才共同培养工作。组建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组建专家资源库,建立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培训,企业技师和专家到学校兼职任教的“校企互通、双向流动”机制,开展企业专家进课堂、专业教师进企业等活动。

用技术师资之力凝聚校企双方推进合作育人的另外一条途径就是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学要求做到行业主导、企业集群、院校集群、就业集群,也就是说,解决集团化办学必须有行业背景,必须有相同或相近的企业群。作为地方高职院校,要突破地域范围,在更广阔的区域谋划集团化办学,对接地方现代产业。

参考文献

[1]赵家君.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

[2]胡立和,傅家旺.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高职教育专业布局的策略选择——以湖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25).

[3]乐军波,朱晓卓,沈励铭.宁波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思路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4(3).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产业链
渝北:建设产业链上的经济大区
农业产业链组织与规模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