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作为一部说理性的散文,在论辩的过程中不乏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先秦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思想在《孟子》一书中也有所反映。对此,我们选取其中表示农作物的词语进行释义分析,探求其反映的农业现象和文化意义。
在对农作物词语进行界定时,本文根据词语的语境义做出取舍。如果某个词有表示农作物的义位,但在具体的语句中没有使用这个义位,我们则不予以考虑。如“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孟子·滕文公上》)[1]中的“谷”是“山谷”的意思,不属于本文的考察范围。此外,表示农作物的词语为名词,我们所选取词语的含义应为词语所指称事物的整体,不能是事物的一部分,也不能是事物生长发展的某个阶段,如“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梁惠王上》)中的“苗”解释为禾苗,表示谷类庄稼的幼苗,因只属于庄稼生长的一个阶段,所以不予以选入。
由此,我们根据《孟子》和《孟子词典》,从文中归纳出以下14个有关农作物的词语:
粟、谷、粮、五谷、米粟、粟米、麦、黍、稻、麰、菽、粱、桑、菜。
一、分类及词频统计
(一)音节角度分类。我们将《孟子》中的14个农作物词语按照音节的长短,分为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两类,具体如下:
1.单音节词:粟、谷、粮、麦、黍、稻、麰、菽、粱、桑、菜
2.双音节词:五谷、米粟、粟米
从音节角度来看,单音节词共有11个,占总词数的78.6%,双音节词共有3个,占总词数的21.4%。可见单音节词在农作物词语中占主要地位,符合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
(二)语义角度分类。引言中,我们对农作物进行了界定,根据《孟子》中农作物词语的具体意义和所指的对象,我们将其划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中粮食作物又包括谷类作物和豆类作物,经济作物包括纤维作物和蔬菜。
1.粮食作物。《孟子》农作物词语中表示“粮食”义的共有6个:粟、谷、粮、五谷、米粟、粟米
①粟:谷物,泛指粮食
(1)移其粟于河内(《梁惠王上》)
《说文· 部》:“粟,嘉谷实也,从 ,从米。”段玉裁注:“古者民食莫重于禾黍,故谓之嘉谷。谷者,百谷之总名……嘉谷之实曰粟,粟之皮曰糠,中曰米。”
②谷:谷物,泛指粮食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梁惠王上》)
《说文·禾部》:“谷,续也。百谷之总名。”
③粮:粮食
(3)行者有裹粮也。(《梁惠王下》)
《说文·米部》:“粮,谷也。从米,量声。”为“谷物、粮食”之意。
④五谷:泛指粮食
(4)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滕文公上》)
五谷,指五种谷物。人们对“五谷”具体包括哪五种谷物一直说法不一,通常认为是稻、黍、稷、麦、菽。“五谷”在文中泛指粮食。
⑤米粟:粮食的总称。
(5)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公孙丑下》)
米粟,《汉语大词典》解释为:“米和粟,泛指粮食。”
⑥粟米:粮食的总称。
(6)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尽心下》)
同“米粟”。泛指粮食。
1)谷类作物。《孟子》农作物词语中属于谷类作物的有5个:麦、黍、稻、麰、粱
①麦:大麦
(7)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告子上》)
《说文·麦部》:“芒谷,秋种厚薶,故谓之麦。麦,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從来,有穗者;从夊。”《玉篇·麦部》:“有芒之谷,秋种夏熟。”《孟子词典》中做“大麦”解释。磨成面粉可供使用,是一种粮食作物,属谷类。
②黍:黄米
(8)五谷不生,惟黍生之。(《告子下》)
《说文·黍部》:“黍,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孔子曰: 黍可为酒,禾入水也。”罗玉振《增订殷墟书契考释》:“(甲文)或省水,黍为散穗,与稻不同故作(散开)之状以象之。”《孟子词典》中解释为“稷之软而有糯性的”,是一种草本植物,去皮后称为“黄米”,子实比小米大,煮熟后有粘性,可以酿酒、做糕。
③稻:水稻,大米
(9)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滕文公下》)
《说文·禾部》:“稻,稌也。从禾,舀声。”《汉语大字典》释义为:“禾的总称”。是一种草本植物,分为水稻和旱稻,一般是指水稻,子实叫谷子,去壳后称之为大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④麰:大麦
(10)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告子上》)
《说文·麦部》:“麰,来麰,麦也。”《广雅·释草》:“大麦,麰也。”《孟子》中为“大麦”之意。
⑤粱:小米
(11)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告子上》)
《说文·米部》:“粱,米名也。”即粟,《孟子词典》解释为精细的小米。
2)豆类作物
《孟子》农作物词语中表示“豆类”的有1个:
菽:豆类
(12)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尽心上》)
《说文·尗部》:“尗,豆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尗,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孟子词典》中解释为豆类的总称。
2.经济作物。经济作物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孟子》中包含2个:桑、菜
①桑:桑树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梁惠王上》)
《说文·叒部》:“桑,蚕所食叶木。从叒、木。”文中表“桑树”义,是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可以喂蚕,果实可以食用或酿酒,木材可以制器具,皮可以造纸,叶、果均可入药。我国先秦时期种植桑树,桑叶可用于养蚕,蚕吐出来的丝可用于手工业,生产出丝织品,具有经济价值。“桑”属于经济作物里的纤维作物。
②菜:蔬菜
(14)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万章下》)
《说文·艸部》:“菜,艸之可食者。从艸,采声。”段玉裁注:“此举形声包会意。古多以采为菜。”指可食用的植物、蔬菜。
通过对农作物词语的语义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孟子》中,表示粮食作物的词语最多,其中表示谷类作物的词语占绝大部分。这反映出先秦时期谷类作物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三)词频统计。根据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词典》,我们对文中出现的14个农作物词语进行了词频统计,即每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多少次,表格如下: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农作物词汇在《孟子》中共出现了41次,其中词频最高的是“粟”,共14次,其次是“五谷”,共6次。
二、文化意义
1.《孟子》中的14个农作物词语,表示粮食作物的共有12个,而在粮食作物中,除了6个泛指“粮食”义的词语,其中表示谷类作物的就有5个。这基本可以反映出先秦时期粮食作物在农作物种植中的重要地位,且人们多以种植和食用谷类作物为主,体现了先秦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
2.《中国农业史》一书中提到农业分期的问题:距今约1万年前至公元前475年是原始农业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589年是传统旱作农业时期。《孟子》的成书时期大致是中国农业从原始农业向传统旱作农业转变的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早期原始农业的主要农作物黍稷的主粮地位已逐渐被粟取代。在14个农作物词语中,词频最高的是“粟”,在《孟子》中出现的“粟”或以“粟”为语素形成的词语如“米粟”、“粟米”等多表示泛指,意为“粮食”。说明在孟子时期,人们将“粟”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这体现了“粟”在先秦时期农业生产上的重要地位。
3.在《孟子》农作物词语的词频统计中,“五谷”出現了6次,仅次于“粟”。“五谷”在文中泛指“粮食”,《孟子·滕文公上》中有“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这体现了先秦时期人们的分类思想,并且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农作物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其中“菽”的地位较之以前有所提高,《孟子·尽心上》称“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可见在谈起谷类作物时,“菽粟”常以对举的形式出现,体现了“菽”的重要地位。
三、小结
本文对《孟子》中出现的的农作物词语进行了统计和梳理,分析了这些词语的语义聚合关系,通过对农作物词语的词频统计分析,总结出先秦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一时期农业基本状况的认识。但本文对农作物词语的考察角度还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多角度地对这些农作物词语进行分析,从而更完整地展现孟子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以及农业词语的面貌。
注释:
[1]于出自《孟子》的引文或例句,除首例标注书名和篇名外,其余只列篇名。
[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A类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01053)]
何珊,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201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