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玲(美国)
初进哈佛,最缺的是瞌睡
在经历了丝毫不逊于国内高考的拼搏后,大女儿大米终于得偿所愿拿到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在她昂首阔步步入高等学府之前,我拿她当榜样教育小女儿小米:你要像姐姐一样好好学习,等上了大学就轻松了。然而,我这话没说对,进了哈佛的大米休假回家时,满脸疲惫与困倦,问她想吃什么想玩什么她都只是摇头,说只想先好好睡一觉,她已经好多天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了。
我跟先生于是面面相觑,在我们看来,国内的大学不都是花前月下交朋结友为主色调,哪怕实行了学分制,也只需略微花点儿气力,只要不旷课不违纪,一张毕业证基本都能妥妥到手,就算偶尔考试不及格,还有补考和重修的机会。除了考研冲刺阶段需要夜以继日复习备考外,大学生涯应该是教育阶段里最为自由和轻快的组成部分呀!怎么到了哈佛,却把女儿累成了这副模样?
把学生当绝世奇才
等到大米补足瞌睡后,她跟我们一通诉苦: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一年就是8门课,必须在4年内修满32门课并全部通过考试才能毕业。但这只是理论上,实际上,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的头2年内就完成这所有核心课程的学习——也就是说,2年,32門课都得学完考过。至于后面的2年,是更加可怕的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基本上,能在3年内学完32门课的就可称为天才,至于2年内完成的,只能称作绝世奇才。大米说她撑破天了只能算个普通人才,能在4年内学完32门课就算是蒙天所幸,更别指望能提前完成任务了。
偏偏哈佛的老师都把学生当绝世奇才,在课堂上,每个教授都讲得飞快,也不管下边的学生听不听得懂,到点便潇洒走人,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而这些材料,不读完的话根本就没办法完成作业。
大米说跟哈佛的日子一比,高考前的复习备考简直如同天堂。她说她在哈佛一个星期的阅读量远超过高考前一个月的阅读量,而且哈佛的作业量也比模考的难度系数高出了好几个等级。
哈佛餐厅,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
除了做作业外,在哈佛还不得不被强制花很多时间看书和预习。国内那种轻描淡写翻翻书就算是预习的做法在哈佛是行不通的,必须得在教授上课前自己先把要上的课完全吃透,吃不透怎么办?自己查资料做准备。因为在哈佛上课随时会被要求与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教授走进教室的第一句话往往不是“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而是“今天我们学习……先请哪位同学起来说说你的预习心得……”一个说完了再请另一个说,与国内高校老师说学生听不同,哈佛的课堂上这种学生的交流往往会占据一节课的大半时间,只有小半时间才是教授飞快的授课时间。
如果没有预习的话会有什么结果呢?一句“Sorry”是远远不够的。大米说最可怕的不是老师的批评,而是哈佛严苛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20%的学生因为考试不及格或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更让人紧张的是,淘汰的20%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而是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发言成绩占到总成绩的50%。也就是说,每当你说一句“Sorry”,就距离不及格近了一步,基本上3次“Sorry”之后,就可以准备卷铺盖回家了。
真有大米说的这么夸张?哈佛这样的名校在她的描述中犹如一个严酷的集中营,我有点不信。不久后恰逢大降温,大米说她感冒了。我于是借着给大米送衣服并探病的机会,决定去哈佛亲眼见识一番。
到的时候正值饭点,大米把我带进了学生餐厅。与国内热闹喧哗的高校学生餐厅很是不同,哈佛的学生餐厅里竟然很难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一份餐点坐下后,一手抓着汉堡或披萨啃,另一只手往往在不停地翻书以及做笔记。放眼望去,我就没见到有一个学生是光吃不看书的,至于边吃边玩手机的景象,更是压根不存在。
我顿时产生了一个错觉,在哈佛,餐厅只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而已。
哈佛校医院:一个可以治病的图书馆
这样的另类图书馆不止一处。午饭后大米得去校医院打点滴,我陪着她去了,然后发现哈佛的校医院里竟然也充满学习氛围。无论是候诊的还是在接受治疗的学生,无一不是人手一本书地埋头苦读。手上插着针头还在奋笔疾书的也大有人在。医院,也变成了一个可以治病的图书馆。
打完针后大米就把我撇下了,说要去图书馆,让我自个儿回家。我见时间还充裕,便决定在哈佛逛一会儿。我发现像我这样在哈佛校园里闲庭信步的人几乎绝无仅有,我就基本上没看到有甩着手散步的人,要么是背着书包埋着头急匆匆往图书馆赶的,要么就是走着路手里还捧着一本书苦思冥想的。好不容易看见路边的座椅上有个人坐着,溜达过去一打量,人家左手拿着一本书膝盖上还搁着个笔记本正在奋笔疾书。
忍不住好奇心去路过的几个图书馆瞄了几眼,发现每个图书馆里都人满为患,人虽多却近乎鸦雀无声,除了翻动书页的哗哗声和笔落在纸上的沙沙声外,几乎再没有别的声音入耳。
后来大米告诉我,哈佛校园里正宗的100个图书馆,每天都是这幅景象——没办法,谁都不想成为那被淘汰的20%。
最可怕的地方是宿舍
不过,也有没读书的人。反正根据我的观察,我就看到了好几个在睡觉的人。食堂里看见了几个,图书馆也看见了几个。跟身边埋头苦读的同学比起来显得很是不协调。可后来一问大米才知道,那些睡着的人不是不刻苦,而是太刻苦。他们是累得实在撑不住了,才身不由己倒头入睡的。能在食堂吃着饭都睡着的人,往往都是学霸级的人物。至于在图书馆,经常会发出咚的撞击声,那是学得太辛苦的学子一个不留神进入了梦乡脑门撞到桌子上发出的声音——这样的场景,哈佛的学生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虽然有100个图书馆,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找到空位置。找不到地方怎么办呢?路边的椅子上,球场的草坪上,到处都是站着坐着看书的学生。我忍不住问大米,你们宿舍不是也有书桌吗?为什么不在宿舍学习呢?大米瞪着我说:谁敢回宿舍啊?那么多作业没做完,要预习的资料没查完,而且还困得要命,看见床了就想往上躺,在宿舍一边学习一边还得跟自己做天人交战,那不是跟自己找煎熬吗?战胜了自己固然没啥收获,万一战败了就满盘皆输,等着课堂讨论时说“Sorry”吧!
大米说,但凡是哈佛的学生,最怕的一个地方就是宿舍,能不回去绝不回去,因为一旦进了宿舍,就有可能落入那不幸的20%之列。
哈佛:一个不夜的校园
白天可以不回宿舍,那晚上呢?一样可以不回。哈佛是个不夜校园,图书馆24小时开放。大米说她在图书馆学习到凌晨2点是常有的事儿,最晚的一次她学习到了凌晨4点,可放眼望去图书馆里依旧是座无虚席。
每次大米回家,都无一例外地说她最缺的就是睡眠,她老是抱怨学习强度大,睡眠时间少,哈佛简直就是个炼狱。可抱怨归抱怨,她也从未服过输,硬是在3年内完成了32门课的学分,跻身进了天才级的队伍。
而在选修专业课程时,教授更是直白地告诉她:你学我这门课,你就1天只能睡2小时。大米最后选了4门课,然后跟我开玩笑说她已经进入了倒贴睡眠时间的阶段了。我目睹过大米的学习进度,每3天必须啃下一本几百页的大书,还要上交阅读笔记。大米说哈佛过桥就是波士顿,遗憾的是她在哈佛这几年,没有上过桥没有去过波士顿……
而今,大米已经准备读研了,她依旧选择留在哈佛。她说这4年来支撑着她的是她第一次进图书馆时在图书馆里边看到的一条训言—— This moment will nap,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