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文化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2017-03-30 16:55吴桂韩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概念

吴桂韩

摘 要:党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主体与核心,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是新形势下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党史文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兴课题。关于党史文化概念问题,迄今在内涵与外延、广义与狭义的理解上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并制约了党史文化研究的深入推进。研究梳理既有研究成果,科学把握党史文化与党的文化、党内文化以及党的历史的关系,对于准确理解党史文化概念十分必要。

关键词:党史文化;党的文化;党内文化;概念

中图分类号:D616 文件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7)01-00037-0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这一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史文化的重大价值,鲜明指出了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党史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近年来,中央党史研究室举办了三届全国党史文化论坛,在全国揭开了党史文化研究的序幕,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当然,迄今为止,党史文化还是一个新兴研究课题。关于如何界定党史文化概念,还争议较大。深化党史文化研究,首先要科学厘定党史文化概念,这对于凝聚党史文化研究共识、提高党史文化研究科学化水平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一、关于党史文化概念的若干分歧

作为一个新概念,党史文化的观点分歧自然难免。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在首届全国党史文化论坛上指出:“实事求是地讲,对党史文化的定义,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时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这是很正常的。文化的定义至今仍有两三百种之多。要给党史文化下一个社会普遍认同的、确切的定位,是很困难的事情。”[2]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也指出:“一个新概念的形成和实践,常常意味着理论认识的推进乃至思想创新的开始。党史研究宣传的文化自觉,是从追问党史文化的内涵开始的。关于这个概念,目前人们大致有这样几方面的理解和运用:(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2)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创造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3)党史文化属于政党文化,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在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积累起来的为党内所认可的一系列规范体系、价值理想、价值信念和行为模式;(4)党史文化指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推进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相当于党的文化史;(5)党史工作是党的思想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党史文献的征集和编辑,研究和宣传,以及由此形成的记录反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精神的文化作品,就是党史文化。这些理解,角度不同,有的比较宽泛,有的比较具体,相互之间也有一些交叉。作为学术话题,我以为都可以进一步讨论。但总体上说,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党史文化是在我们党的奋斗史、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中形成的,与党的实践、理论和精神相关的文化。” [3]

梳理近年来研究成果,多数学者认为党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别,但在具体理解上还不尽相同。

其一,高荣朝先生在提出党史文化概念时指出,“党史文化,顾名思义,即党的历史的文化积淀。它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党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主要包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党在领导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民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所积累的经验、教训。狭义党史文化特指以党的历史为题材的文化艺术作品,包括党史题材的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曲艺、诗歌、舞蹈、美术、摄影等等。”[4]由于这一观点提出时间较早,在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力,许多学者都持上述观点。类似的观点还如张安滨认为,“广义的党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历史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它伴随着党成立90多年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的伟大实践而形成并发展。即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是党在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发展历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积淀形成并为党内所认可的思想、精神、价值观、执政理念,以及一系列规范体系、行为模式。狭义的党史文化特指以党的历史中的重大事件、重大人物、重大活动等为题材编写创作的文化艺术作品以及党史研究成果、党史纪本著作等。”[5]288-289上述观点,主要是从精神财富层面来理解党史文化,并从党史角度定位党史文化的狭义概念。

胡松、罗国华对上述观点提出批评,认为“以上观点的不足在于:一是对党史文化的文化本质认识不深刻。党史文化不是‘党史与‘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党史中的有关文化内容,或者认为党史文化就是表現党史主题的文艺作品。二是对党史文化的内涵主体认识不全面。关于‘党史文化的内涵主体是什么?从上面的观点来看,主要表现为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传统、作风、经验、教训以及文艺作品、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地等。这些无疑是党史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党史文化的内容远不止于此。三是对党史文化的功能特征反映不充分。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作用于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浓缩和凝练,党史文化对于当前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价值和历史影响是什么?而中国共产党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缔造者,党史文化在这一宏伟事业中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哪里?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澄清。”“党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全国人民在积极认识和改造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党的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有利于资政育人的文化现象、文化成果和文化规律的总和。”[6]95-96。

其二,时任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在首届全国党史文化论坛上也从广义和狭义对党史文化作了界定,即“从广义上讲,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党的自身建设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研究、运用、宣传党的历史的过程和结果。”[7]陆仁权的《西柏坡精神是西柏坡时期党史文化的瑰宝》和张海燕的《新形势下党史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等文章也持此观点。李敬煊、朱小龙认为,“广义的党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革命遗迹、遗物,党的理论、制度,党的优良传统等。狭义的党史文化是指党在历史实践中产生的全部精神财富,包括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等等。”[8]209

上述两种观点,十分具有代表性。前者是从精神财富层面来作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后者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层面来作广义和狭义的界定。当然,也有学者将党史文化内涵分为广义、中义和狭义三个层面。如王永魁认为,“党史文化应该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从广义上讲,党史文化应该包括党过去的一切精神活动,包括党自身的精神活动和党领导的精神活动,也就是说,党史文化是历史上党自身以及领导的一切精神活动的总和。从中义上讲,党史文化应该包括党过去领导的宣传、教育、文艺等上层建筑领域的各项活动,也就是说,党史文化是历史上党在上层建筑领域各项活动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党史文化应该包括党过去领导过的一切文化艺术活动,也就是说,党史文化是历史上党领导过的一切文艺活动的总和。”[9]137

关于党史文化概念,还有学者存在不同看法。如谢涛认为,“党史文化指政党在其自身成长和进行社会实践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化类型,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另一个政党的独特精神气质,具有显而易见的意识形态性质。”[10]541李伟认为,“党史文化是党在领导全体党员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积淀起来的文化。这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员为创造主体的、基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而产生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多层次、多形态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类型,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质。”[11]21上述定义,是从本质上揭示党内文化的内涵,具有一定科学性,但没有明确其外延,对党史文化的周延性反映不足。

当前,关于党史文化概念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外延上,比如高荣朝认为,“党史文化如同党的历史一样,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党的理论文化、事件文化、人物文化、纪念地文化,是构成党史文化的最重要部分。[12]杨莉认为,“党史文化就是为记录党的历史、宣传党的历史,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而形成的文化艺术;或者为再现党史中的某些重大事件,歌颂党和党的领袖,歌颂革命英模、先烈而形成的文化艺术。包括党史著作、革命历史文献档案、理论著作、文学影视作品以及为纪念党在革命征程中发生的某些重大事件,召开的重要会议等而形成的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地等。”[13]还有些学者在界定党史文化概念时,主张将党史文化区分为几个层面。如郑秀华指出,“党史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它具有一个庞大的系统。根据文化形态学的理论,党史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层和非物质文化层,物质文化层表现为文物、文献、文艺作品、遗迹、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碑、纪念馆等纪念场所;非物质文化层又分为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包括各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具体体现在各种决议、规定、命令等政策与法规中;精神文化层,包括革命精神、革命文艺、优良传统等。精神文化是党史文化结构的核心层次。”[14]52贾勇还认为,“所谓中共党史文化,指中国共产党历史自身所蕴含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从产生、发展及领导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一般表现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15]586此外,有些学者在对党史文化作层面区分的同时,并没有使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提法,而是将其作为文化形态或载体来表述,认为党史文化一般表现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上,以精神层面为核心。应该看到,关于党史文化层面的划分有着积极意义,关于物质、精神、制度层面的划分也是科学的,但是关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提法则不准确。

历史地看,党史文化既抽象地体现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之中,体现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之中,又具体地体现在全党同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之中。所谓党史文化,是指历史上共产党人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及其实践创造成果所蕴含的价值取向的总和。党史文化以党的价值观为核心,从表象形态上看既直接体现为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又间接蕴含于党在文化建设上的理论主张、政策导向和重大部署之中以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之中,从精神形态上看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标准、精神追求和作风形象之中。也就是讲,从广义上理解,党史文化既包括了党在自身建设以及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化,还包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理论主张、政策导向和重大部署。从狭义上理解,党史文化则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标准、精神追求和作风形象。这样概括,既突出了党史文化的本质,也廓清了党史文化的载体,有助于将党史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统一起来。

二、理清党史文化概念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高永中在第二届全国党史文化论坛上指出:“要进一步理清党的文化、党的历史、党的文化史、党的历史的文化表达、党史文化等概念。”[16]有些学者在界定党史文化时,明确提出与其相关的概念并尝试作了区分。

欧阳淞认为,“任何政党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文化来维系和引领,都会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和品格。这种文化特质和品格,就是特定政党内在的党的文化。它包括一个政党在特定时期普遍奉行的一整套政治意识、态度、理想、信念、情感、价值、作风等基本取向。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注重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在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了独具魅力和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这种党的文化构成了近现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内容,集中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中国文化向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不断发展。伴隨着党的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形成和发展了鲜明体现、充分反映党的文化特质和品格的党史文化。”[17]这里就明确指出了党的文化与党史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那就是“党史文化反映的是党的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表现形态,是党的历史同党的文化的结晶。党史文化同党的文化的联系在于:二者都讲党探索奋斗的历程,也都讲党探索奋斗的成果,都为党的政治任务的完成和奋斗目标的实现服务;党史文化同党的文化的区别在于:党史文化更多展示的是党探索奋斗的历程,而党的文化更多展示的是党探索奋斗的成果。总起来说,党的文化更多展示的是‘本然,因而更带根本性和综合性,而党史文化更多展示的是其‘所以然,因而更有纵深感和感染力。党的文化是‘根,是‘源,而党史文化则主要是从‘史的角度去追根溯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史文化是党的文化的一个分支。”[18]这一区分对于科学界定党史文化概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郑晓亮也对党史文化与党的文化作了区分,但他认为“党史文化是狭义的,党的文化是广义的。党史文化主要涵盖党的历程中自身活动自身发展自身变化而体现在自身范围之内的文化形态,如红船文化、遵义文化,延安文化、西柏坡文化等;党的文化是指在党史文化基础上扩大到党主张吸收的或包容的其他文化形态,如孔子文化、旅游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19]308

(一)关于党史文化与党的文化的关系问题

党史文化与党的文化在联系与区别上集中体现在“实然”与“应然”的关系上。所谓应然是指在可能的条件下事物应该达到的状态,或者说基于事物自身的性质和规律所应达到的状态;实然就是事物存在的实际状况。从应然和实然角度来看,党的文化存在理论预设的特点,是政党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组织原则、组织纪律等具有本质规定性的东西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具有“应然”的特性。而党史文化属于历史实践的结果,是党在历史上真实创造出来的文化,具有“实然”的特性。如果一个政党是按照其党的文化所规定的方向进行历史实践,那么,这个政党的党史文化与党的文化就具有一致性。相反,如果一个政党在实践中背离了政党本来的文化规定,那么,二者就会出现差异性。这样,党的文化的“应然”特性就会与党史文化的“实然”状态出现反差甚至迥异。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讲的党的文化的“应然”具有稳定性与变动性相统一的特点。所谓稳定性,是指党的文化反映了一个政党的特质,是一个政党在文化上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规定性,其集中体现在价值导向性上。无论政党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变化,其根本的特质都不能改变。如果根本特质发生改变,党的政治属性就发生变化,党就会发生改变“本来面貌”的后果。所谓变动性,是指由于党所处时代环境、实践基础等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及党的自身状况的变化,党的文化在保持恒定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出现既有旧的保留、也有新的加进的情况。但是,这种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不是对党的根本特质的否定,而是对在保持根本特质的基础上的自我调整、丰富和完善,是结合新的实践的再发展和再创造,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因此,其实质上是党的文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比如,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这是党的文化的本质规定性之一,是不能丢失或改变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需要联系实际,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属于党史文化的范畴,也丰富了党的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内涵,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这样,历史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党史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文化的内涵,实现了党的文化的与时俱进。从整体上讲,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蕴含在党的指导思想、立党宗旨、理想信念、组织原则、政治纪律等方面,这些方面的内容具有跨越时空的稳定性,是决定党的“本来面貌”的东西。无论党处在什么样的历史环境之中,这些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应然”特性,都不能发生改变。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党的文化是党史文化的“根”与“源”,党史文化是党的文化的“花”与“果”。如果按照党的文化预设的理想状况,党史文化就成为党的文化的历史展开,党的文化就会在历史进程从不同方面、层面得到展现,这样党的历史活动和成果就成为党的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当然,由于特定时期党所处历史条件和历史使命的差异、古今中外其它文化的影响以及党的自身状况的差异,党的文化的“理想性”与党史文化的“现实性”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理论逻辑的主观性与实践进程的客观性之间存在张力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历史发展很难完全按照理论预设推进的一个表现。比如,我们党强调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强调要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强调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强调在执政条件下要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活动;强调要辩证看待古今中外文化,等等,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文化上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历来的主张。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些方面有时会做得好一些,有时做得差一些;有时在某些方面会做得好一些,有时在其他方面会做得好一些;有时在某方面会前进一步,有时在某方面会出现一定倒退,等等。这样,党史文化就会出现一定的波澜曲折、迂回反复,呈现出差異性和跳跃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实践特点。出现上述状况,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正因为如此,党史文化不是党的文化的自然结果,党的自身努力则成为推进党的文化实践的主观因素。党的文化与党史文化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过程。离开了党的自身努力,党史文化要按照党的文化的理论逻辑来展开,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

(二)关于党史文化与党内文化的关系问题

党史文化与党内文化具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就其联系而言,其一,在领导核心上具有共同性,党史文化和党内文化都是在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文化创造活动,党的领导在党史文化创造和党内文化建设中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二,在思想基础上具有共同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党史文化和党内文化的根本,是指引党领导全党同志和全体人民进行文化创造活动的精神旗帜,直接决定了党史文化和党内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其三,从现实影响讲,党史文化和党内文化对社会文化都具有引导作用,二者都具有资政育人的功能,只是党内文化的影响较之党史文化而言要显得更直接。就其区别而言,其一,从时态角度来讲,党史文化与党内文化不是共时性概念,而是在历时性上具有一定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一定时期的党内文化将成为党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讲,今天的党内文化将成为明天的党史文化。当然,过去的党史文化对于今日和今后党内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党史文化历时性的另一种体现,也是二者辩证统一关系的重要体现。其二,从外延角度来讲,今日的党内文化无疑成为将来党史文化的主体。但是,党史文化的概念较之党内文化而言在周延性上要更加宽广。这是因为党内文化是以党内成员为对象和主体所倡导和创造出来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组织封闭性;而党史文化则是以党领导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既有党的直接文化创造活动,也有党通过领导人民而进行的间接文化创造活动,无论在创造主体、创造对象还是创造成果上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开放性。因此,党史文化的内容较之党内文化要更加丰富。

(三)关于党的文化与党内文化的关系问题

由上可见,党的文化是党的特质的重要反映,体现了一个政党鲜明的政治主张,是一个政党思想旗帜的集中体现。因此,党的文化是党的本质规定性的根本体现。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党的文化理应成为各个时期党内文化建设的方向。党内文化建设应当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环境,按照党的文化预设的目标去努力,这是党内文化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从党内文化概念来看,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党根据党的指导思想、宗旨目标等而确定的一套价值体系;二是政党的各级组织和成员中具有普遍性的价值理念和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方式所反映的价值取向。评判一个政党的党内文化,不仅要看其提倡些什么样的价值观,也要看其组织和成员事实上拥护、认同和实践些什么样的价值观,而且更重要的是看其组织和成员事实上拥护、认同和实践些什么样的价值观。基于此,党内文化建设,不仅仅要适时地提倡符合时代要求、党员心愿、人民群众要求的先进价值体系,而且更要重视通过有效的建设,使党内所提倡的整套价值体系具体转化为全体党组织和党员的共同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从党在不同时期提出价值体系的依据来看,党的文化无疑成为其根本性的内容。也就是讲,建设党内先进文化,首先要在党内提倡符合党的文化本质要求的价值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党的文化是各个时期党内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东西。当然,由于有些党组织和党员在实践中会出现背离党所倡导的价值体系的情况,这样党内文化的实际状况就会出现与党的文化相冲突或背离的情况。因此,按照党的文化的要求来加强党内文化建设,是建设党内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党内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以及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实践中的实际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都应当朝着党的文化规定的方向来努力。只有这样,党内文化才是符合党的文化本质要求的文化,党的文化和党内文化在党内才能达到历史的、具体的、真正的统一。

(四)关于党的文化、党内文化、党史文化与党的历史的关系问题

其一,党的文化是政党本质属性的体现,对党的历史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对党的历史的发展具有预示和规导功能。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集大成者,代表了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和灵魂的党的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一切文化中最先进、最崇高、最圣洁的文化。因此,党的文化是党的最可宝贵的财富,是党创造历史的思想旗帜、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坚持以党的文化来指导和推动党的实践、谱写党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必然会取得空前辉煌的成就,这样的历史必然会给予人们以极大的鼓舞。其二,党内文化是党的内部存在的现实的、实际的、具体的文化状况。党内文化是以党内同志为主体和对象所形成的文化,是党内价值体系与全党同志实际价值取向的综合反映。党内文化建设,既受到党的文化的影响,又受到社会上其它文化的影响,因此,党内文化并非一定反映了党的文化,只有党内先进文化才体现了党的文化的要求。党内存在的各种落后、消极、腐朽的思想、行为和现象,实际上都是对党的文化的背叛。这就要求我们在党内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以党的文化为基本遵循。当然,党内文化建设还必须面向不断变化的实践,善于从实际出发、从实践出发,把党的文化的先进性与实践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在保持党内文化先进性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党的文化的先进性内涵。这是党内文化与党的文化辩证统一关系的重要体现。此外,由于作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文化不仅对党内同志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也会有现实影响。因此,一定时期的党内文化,是受到党的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影响,又直接影响到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各个时期的党内文化对党的历史创造具有直接的影响,也是了解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创造活动和历史现象发生变化之“所以然”的一把钥匙。其三,党史文化包括以全党同志为主体和对象的党内文化建设成果,以及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和对象的文化建设成果,是党的文化在历史上的实际状态。党的文化的实现程度,具体体现在实际的党史文化上。因此,党史文化未必都是先进的。我们既要看到党史文化的主流和本质具有无比的先进性,是其他文化所无可比拟的。但是,也要看到党史文化中一些与党的文化精神不相符合的东西,包括党史上出现的落后、消极、腐朽的思想、行为和现象。只有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才能避免将党史文化先進性绝对化、抽象化,才能保持践行党的文化的自觉和建设党内先进文化的自觉,才能使党史文化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党的文化的要求。这可以说是对党史文化先进性的主观清醒,对于创造更加先进的党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党史文化形成之后,其中有些方面又会丰富和发展党的文化,使党的文化更加体现时代性、更加具有先进性,进而推动党内文化建设的与时俱进,影响之后党的历史的创造。这也体现了党史文化对党的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高永中.展示丰硕研究成果 彰显党史文化魅力[J].中共党史研究,2012(9).

[3]陈晋.弘扬党史文化的几个着力点[J].中共党史研究,2012(10).

[4][12]高荣朝.关于党史文化的几点思考[J].世纪桥,2000(4).

[5][6][1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中共党史出版社编.全国党史文化论坛文集(第1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7][17][18]欧阳淞.关于大力弘扬党史文化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2(9).

[8][1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中共党史出版社编.全国党史文化论坛文集(第2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9][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中共党史出版社编.全国党史文化论坛文集(第3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11][1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中共党史出版社编.全国党史文化论坛文集(第4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13]杨莉.切实搞好党史文化建设[J].世纪桥,2001(6).

[16]高永中.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华文化的重要论述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化党史文化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14(10).

编辑:鲍跃华

猜你喜欢
概念
都市更新之概念
都市更新之概念
选择合适教学方式,提高概念教学质量
厘清概念,化繁为简
深刻理解概念妙解竞赛试题
在变化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数学概念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