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体系论

2017-03-30 17:00刘新跃阮超群
江淮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体系

刘新跃++阮超群

摘要:科学完备的动力体系是部署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和有力保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的全面深化改革,是由改革的目的性提供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方向,改革的立场性提供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支点,改革的主体性提供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来源,改革的目标性提供全面深化改革的导向力和牵引力。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体系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7)02-0089-005

除了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研究外,社会科学也将力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对力的定性、定量研究方法,对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发展动力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论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的全面深化改革,是由改革的目的性提供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方向,改革的立场性提供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支点,改革的主体性提供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泉,内外部压力提供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系统平衡力,改革的目标性提供全面深化改革的导向力和牵引力。

一、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性为全面

深化改革提供明确的动力方向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1]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不仅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而且为全面深化改革校正动力方向。“改革只有目的明晰,我们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清楚改革改什么,不改什么,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能改的。”[2]反之,如果改革的目的不明,必然带来改革的动力方向不聚焦,不集中,不锁定,甚至造成在“改什么,不能改什么”之间发生混淆和摇摆。如果在“要改的和不能改的”之间不能科学、全面、辩证地区分,就谈不上校正改革的动力方向。改革的动力方向不明,那改革的生机和活力就无法焕发。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表现为: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终在改革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改这样的终极问题上模糊不清,实质就是改革的目的性不清。一旦改革的目的不能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有机结合,就必然出现对于制约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制、机制不能有效区分,进而导致社会缺乏活力。习近平同志回顾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现状,联系当年邓小平支持改革的背景和发表的相关观点后指出:如果现在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人口多、底子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中国,通过改革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这样结合,有利于锁定改革的目的,为改革找到了较为清晰的动力方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的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强调改革的目的性是:“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与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这一点,那就南辕北辙了。”[2]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新的生机与活力,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是以坚持、站稳人民立场为根基和出发点。坚持人民立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在基本制度设计上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人民立场。改革的目的既然要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与活力,那在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就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立场出发,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协调入手,将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融入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设计和培育上,只有不断协调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才能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最终给人民群众带来生活福祉,才能不断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期评价改革的“两个是否”的标准: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展开来说,经济社会是否发展,關键看生产力是否发展,而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看是否能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的形成。而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关键体现在生产关系的要素配置上。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实际问题,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领域的各项改革环节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要其他改革的协同配合。”[3]这就更加需要我们明晰改革的目的性,只有目的性明确,才能为改革提供明确的动力方向。就像物理公式F=ma,只有当目的明晰,力的作用才能在加速度与质量结合下发挥到最大效益。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场性为全面

深化改革提供坚定的动力支点

任何社会活动总是有一定的物质动因、情感动因、意志动因,这些动因归因于某种坚定的立场即动力支点,本质即“为了谁”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启动的全面深化改革,将“为了谁”视为自己改革的动力支点。改革“为了谁”与改革的动力支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改革“为了谁”决定改革“依靠谁”,决定通过改革认识“我是谁”。那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支点到底是什么呢?

中国共产党不断致力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不断致力于创造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各种条件,这个条件的实现途径就是致力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可见,全面深化改革,将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作为改革的动力支点。坚持人民立场,就是在制度设计和规章制定过程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坚强意志和真挚情感。这种坚强意志和真挚情感,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念之中。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4]

可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支点。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阿基米德这句名言,成为人们充满激情与自信,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成功宣言。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为何能有如此气魄,为何能够获得如此高的社会认同?原因很简單,因为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既是情感立场的表达,更是意志立场的表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十三亿人的民生问题细化为很多方面,并且都有落实、落细的时间表、路线图。中国共产党通过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致力于十三亿人的民生改善,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这样艰巨的任务,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而要完成这一事业,必须找准科学坚定的动力支点,还必须破除很多影响这一伟业完成的体制机制障碍,而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抓手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人民立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支点,有了这种情感立场和意志立场,就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产生无穷的正义力量,形成巨大的自信力。但也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形式主义、脱离群众的现象,在部分党员干部身上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在有的地方、有的领域甚至还很严重。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一旦脱离群众,本质上就是改革的动力支点的位移和偏差,就是“为了谁”而改革的初心发生了变化。“为了谁”改革这一核心问题一旦没有形成共识,就必然大大增加改革成本,必然增加改革的难度,也必然带来改革效果的根本性变化。

只有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同人民群众一道自信地、理直气壮地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才能真正实现共建共享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场性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定的动力支点。如同自然科学力学原理揭示的那样,只有有了支点,才能撬动物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性动力为

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改革的主体性表现为领导、支持、参与改革的人或组织所展示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主导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改革的凝聚力、战斗力。可以说,改革的系统性、改革面临矛盾问题的复杂性,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只有从改革的主体性着手,寻找改革的动力之源,才能发现中国共产党是当之无愧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提升党的治国理政能力,才能保证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核心,才能使全面深化改革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动力与活力。党将时代赋予的新任务上升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变成自己阶段性奋斗目标,党就是一直在这样的接力奋斗中,成为当之无愧的改革主体。党也只有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才能保证党始终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改革的动力施加者与改革的阻力施加者,从来都是改革矛盾的双方。当前,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改革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难度越来越大,这就更加需要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性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以保证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泉。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举措,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从严治党,是不断将党的先进性与时代要求相融合,将党的先进性与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相结合,衍生正能量,克服负能量,是保证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性力量的关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处理好改革的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处理好改革的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处理好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的关系,都离不开党在深化改革中的主体性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一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执政、为人民用权的好的党员干部队伍,要保证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性力量,必须保证这个主体性力量团结、有共识。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就是通过加强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学习教育,对全体党员进行党纪党规教育和党性修养的锤炼,以每位党员都成为合格党员来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进而确保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力量,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正如物理公式F=ma描述的一样,只有有了加速度a,才能保证力F的持续不断的强大。

四、当代中国面临的内外部压力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新的社会系统平衡力

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的有机体。”[5]社会有机体的变化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比如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劳动方式的变化、物质消费方式的变化、分配方式的变化、社会成员物质占有数量和质量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让社会形成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让社会系统有机体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可以说,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内外部压力,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这种变化会带来社会发展数量与品质提升的平衡被打破,公民社会生活的物质与精神的平衡被打破,这种平衡被打破,对“实现国家能力提升,民族精神振奋和社会整体文明进步”[6]提出了新要求,而满足这种新要求的途径就是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以每一时期中国面临的问题为抓手。“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到深化”。[7]问题或曰矛盾,不管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矛盾的存在,本质上就是社会系统中的不平衡力,而解决问题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建构新的社会系统平衡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越向纵身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的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交织叠加,错综复杂。”[2]这些矛盾,有些是来自中国社会系统内部,有些来自中国社会系统外部,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它们都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系统平衡,都对改革产生倒逼机制,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寻找新的社会系统平衡力实现社会系统稳定。就全面深化改革而言,外部压力倒逼,推动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寻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国际平衡力。就外部压力而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技术和人才竞争,是关键技术和创新性人才的保有量以及发挥的效能。我们面临的外部压力,还表现在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冲击。中国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想不落后,就必须深化科技体制、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中国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保障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失去平衡,立于不败之地。就全面深化改革的内部压力而言,环境污染日益削弱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平衡;清廉指数下降削弱了党群鱼水关系的平衡,削弱了官民融洽关系的平衡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革的办法,找到新的平衡。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共产党用改革的办法使我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解决了原有的不平衡问题,但随着改革的推进,我们又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带来了新的不平衡。比如发展中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鄉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这种不平衡是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出发审视的,是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审视的,需要我们通过改革寻找新的社会系统平衡力。“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深化改革。”[8] 这些来自于外部与内部的压力,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新的社会系统平衡力。正如F=ma所揭示的原理一样,不仅要有动力,还要有平衡力,只有当二者形成和谐稳定的系统时,这种力才是正能量的力量。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全面

深化改革提供改革的充分的向导力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特别是到哪里去,需要目标引领。这种目标是在终极目标下的当下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改革的向导。 党的十八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设置了时间表,规划了路线图,为全面深化改革设置了清晰的参照系,提供了充分的导向。而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决战性问题加以呈现,还有不到四年时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要如期实现,由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形成了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这种向导力表现在多个维度:一是经济上的导向牵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上的导向与牵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领域的导向与牵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族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方面的导向与牵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五是资源环境领域的导向与牵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清晰的框架,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向导。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牵引改革,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求为引力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更能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深化改革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为动力牵引,查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所面对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难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导向力和牵引力。正如F=ma告诉我们的那样,只有明确力的方向目标,才能确保力的强大和力的效果。

结 语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破解社会面临的难题,关键在于寻找改革的动力,(下转第174页)(上接第92页)F=ma这一力学原理启迪我们,改革的动力可以分解为动力方向、动力支点、动力来源、社会系统平衡力、导向力、牵引力。其中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方向是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动力的第一要素,改革的动力方向清晰,才能在改革加速度作用下,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效益;改革的动力支点是改革的另一重要动力要素,改革的动力只有找到科学的支点,才能通过改革撬动更大的“物体”,才能突破利益固化的难题,才能攻坚克难,才能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改革的主体性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泉,是改革的核心动力源;内外部压力为全面深化改革寻找到了新的社会系统平衡力,社会系统平衡力有利于把握改革的节奏,使改革的进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有利于通过改革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为改革提供了导向力和牵引力,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另一重要动力要素。

研究并有效地激活各种动力、有效利用各种动力,才能凝聚人心。改革的凝聚力就是明确改革的动力方向、动力支点、动力主体、内外部压力倒逼所形成的社会系统平衡力,并将以上动力加以凝聚,这些力的凝聚就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体系。科学完备的改革动力体系是部署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和有力保证。只有将改革的各类动力进行定性定量研究,才能将改革的动力要素进行系统分析,才能将改革的动力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最终成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的凝聚力,形成全面深化改革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7至2012-12-11.

[2]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31.

[3]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11-12.

[4]邱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J].现代哲学,1994,(2):12-1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

[6]邹广文.社会发展新常态下的哲学引领[J].现代哲学,2015,(9):34-37.

[7]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N].人民日报, 2013-11-16.

[8]习近平.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着——关于全面深化改革[N].人民日报,2013-11-16.

(责任编辑 丹 若)

猜你喜欢
全面深化改革动力体系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