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2017-03-30 16:59何剑峰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3期
关键词:交通运输

何剑峰

摘 要:采用2004年和2011年全国265个城市的截面数据,提出制造业集聚理论的三维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交通运输、城市规模对制造业集聚的促进作用依次递减,提高知识密集度反而会降低制造业集聚度。

关键词:制造业集聚;城市规模;交通运输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3.001

1 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产业集聚一直是区域经济学者关注的研究重点。在经济转型中,制造业能否进行合理的集聚并产生正的外部性,对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文是以城市为区域单元,对各因素对我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进行考察和分析,为制定相应的产业和区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个“要素—城市—空间”的三维分析框架来研究我国制造业集聚。

1.1 基于要素因素

马歇尔认为知识外溢会为制造业集聚带来正外部性。但制造业更多的还是资本密集型的,知识外溢还是建立在资本的基础之上的。Bottazzi(2001)指出产业在一片区域内集聚是为了获取正外部性,其本质上是人才、资本向片区域高度集中的过程。因此,知识密集度和资本要素密集度的提高能促进制造业集聚。

1.2 基于城市和人口因素

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指出城市规模的扩大会为城市中的产业带来正外部性。周伟林(2004)认为城市规模的扩大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大幅降低,同时大城市良好的公共基础服务也将吸引大量人才涌入大城市。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城市规模的扩大能促进制造业集聚。

1.3 基于空间因素

金煜(2006)认为区域间的运输成本直接决定这区域的集聚力和分散力的大小,运输成本越小,集聚力越强。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能促进制造业集聚。

2 模型设定、变量设计与数据说明

2.1 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模型中还引入了滞后因变量以避免存在遗漏变量的模型设置偏误。本文将样本分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分别加以研究从而检验模型的稳定性。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200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为保持实际数据的一致性,筛选掉部分缺失数据的城市,取了其中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样本。计量模型设定如下(模型(1)):

2.2 变量的选择

LQi表示第i个城市的制造业集聚程度,本文用各市制造业的区位商指标衡量制造业集聚度,制造业在i省的区位商指标LQi表示为:LQi=EiYi/EY,式中,E表示工业总产值;Y表示地区生产总值。

LQ-t表示制造业集聚的t期滞后。产业集聚有着累计循环因果关系在过程中不断地发挥作用,是个动态演变的过程,为了显示这关系的动态作用,所以在模型中引入了滞后因变量。与此同时,产业集聚不是一个短期即会停止的过程,它更具有长期的特性。因此,在滞后期的选择上不同于其他学者所通常采用的滞后1期或2期,本文选择的是更长的时期,滞后7期,即以2004年各个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度为基准。

Citysize表示第i个城市的城市规模,我们人口指标来表示城市规模,用i市的人口数量和全国城市人口数量的平均值,这两者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

Transport表示各市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建条件,这里采用各市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与全国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的比值来衡量。

Knowledge表示第i个城市的知识密集度。i市的每万人拥有的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量和全国城市每万人拥有的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量平均水平,两者的比值作为城市知识外溢的代理变量。

Invest表示第i个城市的资金禀赋,考察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固定资产投资会与资金禀赋有着密切的正向紧密联系,因此,在这里采用各市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全国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来衡量。

3 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发展极不平衡,在信息化水平、人才的分布、交通条件、城市规模、资金禀赋和市场开放度等均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本文将我国城市划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两大区域分别加以研究分析,表1报告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

从全国层面来看,除了固定资产投资一项外,其余的5个解释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因果循环累积关系、城市规模、交通运输和知识密集度均对我国的制造业集聚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其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的解释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系数方向与全国层面估计结果一致。不论是从全国层面的回归模型,还是从分区域层面回归模型来进行研究,均有力地论证了前文所提到的理论。

滞后因变量LQ-t的影响系数为正,且高达0.693,说明累积循环因果关系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作用较大。因此,城市制造业的初始规模和水平显得十分重要。其中,中西部地区的影响系数为0.732比东部地区的0.519高出不少,表明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集聚更受累积循环因果关系的影响。

城市规模的影响因素显著为0.0434,意味着每增加1个单位的城市规模可以提高0.0434个单位的制造业集聚度。与此同时,这也验证了城市经济学中关于城市规模扩大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从而带来的正的外部性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产生集聚的理论。根据城市经济学的传统理论,结合东中西部地区的回归结果考虑,城市规模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可能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东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系数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为0.115,且明显高于全国值0.0554,说明在东部地区考虑制造业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时,会将交通运输条件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这可能因为东部地区的交通運输网络和物流水平在比较发达的水平上有关。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代表知识密集度的万人高校教师数量从全国来看,知识密集度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作用显著为负,这与前人大部分的研究结论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当前我国的制造业结构中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因此对知识密集度的要求反而较低。从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知识密集度系数为-0.00874,明显高于全国-0.00509的影响水平,这可能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大多集聚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知识密集度系数未能通过检验,说明中西部地区知识密集度对制造业集聚的抑制作用反而没有东部地区那么强。

作为资本禀赋代表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则无论是在全国样本,还是在分地区样本中,均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其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并不明显。这可能与资本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比较自由有关,资本自由流通使各地区各产业的利润率有平均化趋势,资本难以长期集聚在一处地方。

4 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运输、城市规模对制造业集聚的促进作用依次递减,提高知识密集度却反而会降低制造业集聚度;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强度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明显受初始的集聚水平影响要大得多。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合理科学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对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至关重要。无论是提高制造业集聚度还是降低制造业集聚度,政策取向上都应坚持强化积极效应、弱化负面影响的原则。(1)制定城镇化政策不能搞一刀切,要考虑区域特性,因地制宜。东部地区城镇化工作的重点应当是提高质量,一切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则应着重扩大公共服务以及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改善生活和投资环境,吸引人才和投资。(2)由于全国绝大部分城市的交通运输条件水平还相对较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所以需继续强化全国各地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制造业集聚和加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政府需进一步加大在教育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人才集聚即是知识密集度的提高,这样才有利于技术进步,从而推动制造业内部结构转型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業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04):79-89.

[2]周伟林,严冀.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Bottazzi,L.Globalization and Local Proximity in Innovation:a Dynamic Proces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45(4):731-741.

猜你喜欢
交通运输
浅谈高速公路运输对经济发展的有效促进
循环经济视角下交通运输管理的优化策略探究
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情况汇报
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公路交通运输节能降耗经济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