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农民教育培训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方向与重点

2017-03-29 23:03傅显捷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劳动力农民

傅显捷,何 莲

(长江师范学院 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重庆 408100)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农民教育培训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方向与重点

傅显捷,何 莲

(长江师范学院 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重庆 408100)

在分析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农民素质现状的基础上,对渝东南农村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方向、重点进行深入思考:农民教育培训要继续坚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为重点,继续推进“农村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民族地区特别要重视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示范教育培训;教育培训要把握科学的方向,契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渝东南;农民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部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农民教育培训覆盖全国所有乡村,围绕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亿人次,使每个受训农民掌握1-2项实用技术,结合区域优势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培训1 000万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2 5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25万人,培养具有中高等学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100万人。”加强渝东南片区的农民教育培训,有利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有利于整体提升渝东南经济实力,促进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增收,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深入了解区域农民受教育现状,增强抓好农民教育培训的紧迫感

(一)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农民教育落后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2005年调查统计,“我国有近8亿农民,4.8亿农村劳动力……全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占50.2%,高中占9.7%,中专占2.1%,大专及以上占0.6%。”[1]2004年我们对重庆市的垫江、涪陵、武隆、彭水、黔江、秀山、酉阳和石柱8个区 (县)的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8个区 (县)农村劳动力存在的共同之处就是文化素质低,如黔江区,小学文化占28.05%,初中文化占66.7%,初中及其以下的文化程度人口占了94.75%[2]。

2008年,秀山县在全县劳动力调查中 (调查267 915人),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劳动者有349人 (男劳动力249人,女劳动力100人),占总数的0.13%;高中 (含中专)9 935人 (男6 569人,女3 366人),占总数的3.7%;初中以下学历为255 454人,占总数的96.1%[3]。如果仅仅局限在统计秀山县49-60岁的在家务农的农民,其文化程度更低。调查数据表明,初中以下的男女农民分别占本段内的98.76%和99.5%[4]。这说明渝东南贫困县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农村的劳动力的教育状况很差。

据2009年彭水县统计资料,农村居民文盲半文盲者占14%,小学20.9%,初中59%,高中及以上6.1%。2013年该县抽样调查情况是:“第一是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7年,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左右。第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普遍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的经验,接触现代农业知识的人不到14%。第三是思想观念。农民的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迸取精神,许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第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左右的人从未关注过 ‘三农政策’,33%的农民不清楚 ‘三农’具体指哪些方面,63%的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5]

这些数据表明,渝东南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文化状况远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迫在眉睫。

(二)在城市化大潮面前,农村劳动力问题更为严峻

21世纪,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差距更加突出。一方面,“十一五”期间,我国先后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返乡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教育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十一五”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共计培训农民1 900多万人,是“十五”期间培训人数的2.3倍;“十二五”期间资金投入快速增长,农民教育培训出现了规模不断扩大、领域较快扩展、层次逐步丰富、类型增多、效果良好的局面。

另一方面,近年来城市化大潮中出现了更为特殊的状况:其一是农村“空心化”现象加剧,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其二是农业生产劳动力老龄化加剧,平均年龄接近50岁;其三是留守乡土以农耕为生计的劳动力,70%以上是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其四是应届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报考涉农专业的学子数量不断萎缩,“80后”“90后”青壮年劳动力“轻农、去农、离农”情况严重。渝东南地区同样如此,留守农村人员趋向“妇孺化”“老年化”。

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和社会组织化程度底下已经成为本地区脱贫致富的瓶颈。其一是农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困难,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阻滞;其二是农村经济囿于传统,农业产业化步履艰辛,乡村经济的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现代农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换代困难;其三是推进城乡统筹、完成扶贫攻坚任务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后续发展变缓,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提升的动力不足;其四是农民文化程度低,接受现代文明的观念滞后,对营造文明乡风、建设整洁村容、加强村级事务民主管理等缺乏认识与参与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识不强,推进农业现代化热情不高。因此,加大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加大渝东南农民教育培训的力度,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渝东南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

二、创新教育培训新路径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14〕19号)指出:“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这为渝东南片区的农民培训指明了方向。

(一)把握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培训的重点

针对农民阶层或群体,农民教育培训的目的是对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各种人才的培养,而绝不仅仅只是针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一方面它要求对农业生产一线的劳动者进行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同时要求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基础知识、现代文明素养都得到提高,使劳动者能自觉进行长期有效的终生学习和发展,这是当代职业农民群体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农民阶层或群体的教育培训对象主体虽然是一线的农业生产劳动者,但是,它既包括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又包括具有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组织功能的优秀乡村社基层干部等能发挥示范作用的农业生产技术能人、发展高效农业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的致富带头人、善管理会经营的小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开拓农村社会大市场的现代农业经纪人以及实现技术集约和产业集群的农业科技创新人,等等。农民教育培训还需要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对新型农民的需求是渝东南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缩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一个短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在过去30多年中已经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当前农村劳动力严重老年化,农业劳动力在未来的10年中平均年龄将上升至60岁左右。在渝东南,如何吐故纳新,培养大批新生代熟练农业生产劳动的能手,组建适应现代化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比起渝中、渝西相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更迫在眉睫。而吸引优秀青壮年从事农业生产,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农业劳动力队伍成为渝东南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在渝东南片区,农民培训教育主要是对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初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乡镇企业职工、农村复员军人等,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以村为基础、以户为单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1.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是培训重点。渝东南各区 (县)要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抓住国家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等契机,依托学校、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培养从事种植、养植、农产品加工等生产活动的专业人才,以新型职业农民 (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技能带动型、社会服务型等实用人才作为领头羊,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

2.开展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培训。渝东南城市化程度不高,要深化富余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推动城市化进程,应继续坚持以培养城市劳动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求。以国家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契机,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

3.“农村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在经济发展落后的民族地区,“农村农业职业技能”和“农村非农职业技能”两个培训都不能少,特别是“农村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就业技能和促进农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4.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培训。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当下守护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积极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加强民族文化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办具有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人群培训班是响应文化部提出的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民族文化重新融入现代生活的有效决定。

(二)农民教育培训要把握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发生了5大变化,即由较单纯的农业技术培训向多专业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群体教育培训转变,由单一的农村“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向“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村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双向发展,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向农民工市民化培训深化,由农村组织实体教育向实体教育结合网络教育培训发展,由短期培训、学历教育向终生教育延伸。因此,在此背景下,渝东南农村农民教育培训也要相应变化。

1.小型化、多样化和轮训化。教育培训计划以小型和多样化服务满足农村需求,按需要分期分批组织农户培训,农村在业在职人员优先,而不是像过去简单而大规模地组织农民参加建筑业、电子业、服务业方面的培训。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培训,重在绿色生态农业、特色高效农业、地理标志产业等方面的培训,例如酉阳县以麻旺鸭、黑山羊、贡米、青蒿、苦荞种植与加工业为培训方向,与其他区县形成差异化竞争。轮训培训是遵循根据浅入深的规律,逐级提高农民的职业化水平。进一步讲,就是只有通过低一级培训的农户才可以进入高一级的培训。如石柱莼菜种植培训是基础,因莼菜大田不干水,还可养殖不影响莼菜生长的非食草淡水鱼,因此在莼菜种植培训基础上可将培训由种植升华到养殖,再进一步可以将简单的种养殖培训提高到优良育种选种、特色品种培养及防病治病、高产技术探究等。

2.综合化和创业培训本土化。创业培训一直是培训工作的重点,创业主题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中高等学历的毕业生,同时也针对综合产业和产业链条可以延伸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创业培训综合化,要求创业要综合考虑产业链条的延伸,例如养猪牛羊兔,创业培训将饲养和肉食品加工结合培训;如种植苦荞应与苦荞加工链条培训相结合。创业培训本土化培训,要求创业与本土资源相结合,以减低农民创业的成本,促进地方资源的利用。

3.网络信息化是未来农民教育培训发展的方向。近年,信息技术给传统的各行各业生产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信息化革命的浪潮推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在我国,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但农业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农村教育信息化、农业技术信息化、农产品供给信息化、电子政务信息化等发展缓慢。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利用网络远程教育将有限甚至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国家的每一个角落,推进了本国民众的终生教育、个性化教育、职业教育、科普教育等的发展。在我国广袤的农村,由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文化水平等原因,对农村农业技术培训的需求千差万别,要实现农民对不同农业技术与信息的需要,就必然加大网络信息化教育的建设,给不同需求者提供不同的服务。

三、农村教育培训的重点

(一)乡、村、社基层干部的培养

渝东南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亟待培训提高。培养深受农民欢迎、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干部,通过他们的组织发动和示范带动,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乡、村、社的基层干部,应该也必须是农村农业现代化的社会组织者,是有效克服农村社会组织化程度低的中坚力量。乡、村、社的基层干部要有组织和指导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能力,要有链接、沟通和协同乡村与企业合作的能力,要有自觉地把农村村社与城市市场连接结合的思路与方法,要有把个体农户组织成利益共同体并团结一致奔小康的能力。提高乡、村、社的基层干部的社会组织化能力、公共服务能力,使他们成为农业管理、农村发展、农业产业现代化工作的行家里手,是农村教育培训的重要任务。

(二)农业生产技术人才队伍培养

农业生产技术人才队伍培养是为渝东南连片贫困区培养扎根农村、立志务农的技术能人,即拥有一支能够带头示范的农业生产技术人员队伍。立志务农的技术能人就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排头兵,是土生土长的、掌握农业技术的优秀的农业生产骨干。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仅靠国家的农技推广队伍还远远不够,还要依靠职业农民队伍中的佼佼者,利用他们掌握的农业产业基本知识和生产岗位的熟练技能,成为适应农业现代化技术要求的尖兵骨干,成为农业科技人员联系广大农村的桥梁和纽带,从而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三)小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培养

农民企业家、小农场主和农业生产技术队伍是渝东南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而农民企业家和小农场主则是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引路人,发挥着示范带头作用,能催生大量的小农场主,带动和培育一方农民企业家的产生。培育一批具有创业和创新精神、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技术和能力的新型农民,通过政策引导、创业资金扶持和跟踪服务等,将他们进一步培养成掌握先进文化、技术和信息,能进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小农场主。而在众多小农场主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脱颖出精良的农民企业家。

(四)现代农业经纪人培养

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在农村出现了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居间、行纪成者代理的法人或组织,即农业经纪人。农业经纪人的经营范围十分广泛,有劳务经纪人、营销经纪人、科技经纪人、信息经纪人、储运经纪人、加工经纪人、特殊项目服务经纪人等。渝东南片区农村信息闭塞,特别缺乏这些人才。而现实状况是:农业经纪人分布零星,服务空间狭窄,活动范围小,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需求;农业经纪人队伍规模偏小,类型少,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手段落,服务效率不高;经纪人缺乏社会的引导与组织管理,自生自灭,更谈不上通过乡村教育进行培养、发展、组织、壮大。政府要将农业经纪人队伍培训纳入农民教育培训计划,加强农业经纪人队伍的思想文化建设,培养他们的守法诚信精神和市场拓展理念,在营销策略、经营技术、市场扩展等技术层面的培训也要加强,以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发展的需要。

(五)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培养一支扎根渝东南农村、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也包括农业科普教育人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的先头部队,没有一支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就没有智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类型很多,如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农业区域和生产规划人才、农业科技研发人才、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人才等。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农村,扎根基层,服务生产第一线;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科研成果要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中要有技术集成和产业集合的人才,帮助农户实现现代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效益。

目前,渝东南农业科技人才严重匮乏,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建设的需要。国家应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鼓励应届考生报考农业专业院校、激励农业科技工作人员下一线帮助农民提高职业技能,并留住农村一线农业技术工作者,使农业科技人才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六)农村非农职业技能培训

渝东南城市化步伐慢于发达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任务繁重,因此必须继续开展农村非农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农村周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电子、轻纺、建筑及服务业等各行业的产业工人,使他们掌握某种职业技能,在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并逐步把他们从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与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意,这种转移不只要进行城市职业培训,还要持续对农民工进行市民化教育。农村移民城市后市民化成功,才标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真正成功。

[1]田茂仁,谢雪梅,邓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7(2):5-7.

[2]王有超,杨胜华.狠抓职能培训,提高综合泰质,发展劳务经济,帮助农民增收——对重庆市部分区县农民培训、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研报告[J].科学咨询,2004(7S).

[3][4]黄英慧.浅析秀山县农村劳动力现状与农民经济状况的关系[J].南方农业,2008(2):78-79.

[5]廖春雪,代松涛.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收入状况与文化生活方式调查报告——以彭水县合心村为例[J].2013(13).

[责任编辑:庆 来]

G725

A

1674-3652(2017)01-0042-05

2016-10-05

傅显捷,男,重庆垫江人,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劳动力农民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饸饹面“贷”富农民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