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青熊全姣(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39000)( 宿松县城关中学,安徽 宿松 46500)
比较史学方法在世界上古史学习中的运用
李应青1熊全姣2
(1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 宿松县城关中学,安徽 宿松 246500)
世界古代史在世界通史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世界上古史不仅有助于理解一般的历史发展规律,而且在研究某些问题时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掌握了世界上古史的内容,显而易见为进一步学习世界史打下坚实的基础。灵活运用历史横向比较法和纵向比较法,将知识化繁为简,比较史学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合适的方法。
比较史学;世界上古史;实例研究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不懂得历史就不理解现实。”世界古代史在世界通史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始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止于约公元15世纪,分为上古和中古两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其中的世界上古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一般的历史发展规律,如:人类的起源、原始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世界古代文明中心的发展和演变、各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及共性、古代文明的主要成就及现实价值等,而且它在我们研究某些问题时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如:研究国家的形成主要是上古史领域的事;又如人类婚姻、家庭的起源问题也是上古史领域的事;至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明的源头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甚至现实的国际政治也必须在上古史中找到解释(如中东问题要上溯到希伯莱人国家才能得到充分真实的说明)。掌握了世界上古史的内容,显而易见为进一步学习世界史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世界通史中上古史所涉及的知识在时间、空间、制度和心理四方面距离我们较远,史料稀少、线索众多、内容庞杂,且是国外地区的历史,人名、地名也颇难记忆等因素,因而较难学习。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能较容易地掌握世界上古史的知识,并且遵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发掘出世界上古史的现实意义呢?比较史学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合适的方法。
比较史学方法或者说历史比较法是一种古老的方法,但它生命力不衰,在今天仍然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普遍、有效的重要方法,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比较也就没有历史学。“历史比较主要作为一种宏观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历史现象(事物、概念、过程)进行比较研究,以求同求异,求常求变,从中寻求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扩大和加深对于历史的认识。”[1]通常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纵向比较,一是横向比较。所谓纵向比较是指考察同一个民族、地区在时间序列中的发展,发现发展过程中变和不变的东西,从中总结出规律。如:以纵向比较而言,我们在学习研究伯罗奔尼撒战争时,便和此前发生在希腊的另一场重大战争——希波战争进行比较,思考这两场战争不同的起因、性质以及结果,加深对这两场对古代希腊历史影响深远的战争的认识。在学习研究中世纪印度种姓制度的发展时,便要联系此前上古时期的印度种姓制度,与之进行对照,了解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印度的种姓制度发生了何种深刻的变化;所谓横向比较是指考察不同民族、地区的生活状况、历史进程,发现它们的同与异、变与不变等,得出对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有价值的普遍性结论,尤其可为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提供一个更广阔的人类史背景,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如:以横向比较而言,我们在学习研究希腊的地理环境时,将其与古代东方文明发源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对比。希腊地少山多、海岸曲折、岛屿密布,这与古代东方文明位于大河流域、沃野千里的地理环境有着显著不同,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发展轨迹也与东方文明明显不同。
古代历史学家不自觉地使用了比较方法,如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关于希腊城邦与波斯帝国的比较,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关于雅典和斯巴达城邦的比较,又如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中对多种政治体制的比较……但他们都还没有把比较作为一种方法专门提出来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很重视比较史学方法。马克思说:“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2]恩格斯说:“要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全面地进行这样的批判,只知道资本主义的产生、交换和分配的形式是不够的。对于发生在这些形式之前的或者在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和这些形式同时并存的那些形式,同样必须加以研究和比较,至少是概括地加以研究和比较。到目前为止,总的来说,只有马克思进行过这种研究和比较。”[3]
列宁赞同将德国和英美两国的资产阶级、工人运动进行比较,他说:“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英美工人运动的言论,同有关德国工人运动的言论比较一下,是大有益处的。如果注意到在德国和英美两国资本主义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资产阶级在各该国全部政治生活中的统治形式各不相同这一事实,那么这种比较的意义就更加重大了。”[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给我们做出了历史比较研究的榜样,而且他们对比较方法的研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比较方法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必不可少的历史研究法。
在当代,以历史比较方法为基础形成的比较史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英国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一书中列出专门的一节来讲“比较史学”,他甚至宣称比较史学是“历史研究未来最有前途的趋势之一。”[5]
第一例:讨论国家形成途径问题时的中国史材料。
世界上古史中的五大文明区域,其中只有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有良好的史学传统,但整体上讲,国家形成时期的材料保留下来的都极少,在学习研究国家形成这个上古史中较为重要的问题时,尽量多地运用现有的史料,构造比较完整的国家形成理论,提高对国家形成过程及国家的本质的认识是有益处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主要根据欧洲的历史材料,列举了国家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三种主要形式,即最纯粹、最典型的雅典式,氏族社会变成闭关自守的贵族的罗马式,以及国家作为征服外国广大领土的直接结果而产生的德意志式。
一般地,我们对古代欧洲的历史并不熟悉。相反,我们对中国上古的炎黄、蚩尤、尧、舜、禹、夏、商、周倒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恩格斯当年不会想到世界上古史要面对今天中国的学习研究,所以我们可以在学习研究中利用比较史学的方法,仔细分析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途径,从而更好地理解恩格斯的国家理论。
中国古代的国家主要是经过部落联盟战争形成的。在夏朝建立前,中国大陆上没有一个地区已建立国家,新建的夏朝不是以部分氏族(部落)全体成员为贵族,而以其他氏族(部落)成员为平民或奴隶建成的,也不是纯粹由氏族内部阶级分化而进入国家的。夏的立国同雅典式、罗马式和德意志式的任何一种都不完全一致。和雅典式不同,它不是直接从氏族社会产生的,即它不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和罗马式也不同,它不是经过老部落构成的贵族和部落之外的平民间的斗争,然后在旧的氏族制度的废墟上面建立了国家;更不同于德意志人的国家,它不是原始农村公社制下的农民去征服已有阶级对立的国家。
夏以前,中国大陆上有几个大部落联盟集团,如传说时代的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其中华夏集团又由黄帝集团与炎帝集团联合而成。黄帝、蚩尤之争,尧、舜、禹之“登位”,以及颛顼以来对有苗之征伐,都是几大部落联盟之间明争暗斗、各领风骚的结果。这种由几大集团之间既有合作、又有斗争(如阪泉之战,涿鹿之战,颛顼、尧、舜对有苗之征战,禹、启攻灭有扈氏等),最终以大规模战争完成统一、建立国家的形式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成途径的特殊性。在进行部落联盟战争的过程中,根据胜负从而决定由哪一集团为主建立国家、进入阶级社会,倒不是根据各集团内部阶级分化的程度。相反,我们发现,阶级分化愈是不明显,古老的氏族(部落)关系越牢固的集团,其在部落联盟战争中获胜的可能性就越大。炎帝、蚩尤的失败就在于不亲诸侯,后来夏、商之灭国也与其失去同族或盟友支持有关。
中国古代这种特殊的国家形成途径,对中国历史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大量的原始部落制残余及封建社会“家天下”的长期存在便是这种途径的结果,至于其它方面的影响还可以举出很多。
这种比较有利于帮助我们深化对国家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而且增加了世界上古史的内涵。
第二例:上古几大文明区域的地理与国际政治。
地理环境与国家、国际政治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大家都知道的,只要不过分绝对化而走向地理环境决定论,研究地理与政治间的关系还是有必要的。将上古几大文明区域的地理与国际政治放在一起进行学习、研究,非常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世界上古史,并且能给当代史提供丰富的启示。
古代埃及国家东接红海和阿拉伯沙漠,南界非洲内陆的原始丛林,西接撒哈拉沙漠,北滨地中海,尼罗河流域周边地区没有多少可供游牧部落及山民藏身之地,但在东北角上可以通过西奈半岛进入西亚。
埃及上古史前期基本上无外来文明的压迫,这是因为四方的地理障碍无法被打破。第二中间期喜克索斯人和希伯莱人从亚洲侵入埃及,是利用了古埃及东北方的地理缺口,但那是很短暂的,而且埃及的古老王朝统绪仍然在南方保存着,只有在东方有相当强大的统一帝国出现时,埃及才会有受东方统治的危险,波斯帝国的兴起和它对埃及的征服证明了这一点。古埃及及北方的地中海这道海洋屏障也有被打破的时候,那便是在地中海中出现强大国家之日,希腊、罗马兴起并最终分别先后统治埃及证明了此点。
两河流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小亚细亚与欧洲仅有一条狭窄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相隔,欧洲的打击可能经过海峡到来;而且在小亚细亚也可能产生有威胁的力量(如赫梯王国),地中海中的强国还可以由海上进入亚洲;西边耸立着伊朗高原,那儿的强者(如波斯)可以呼啸而下,直冲两河;东南的印度和西南的埃及与两河流域都有狭窄的通道。更有甚者,环居在两河附近山区或沙漠中的原始部落随时都可能摧毁两河流域的文明(如埃兰人、阿摩利人、库提人等)。
两河流域上古前期的历史充满了此起彼伏的定居部落与游牧部落之间的竞争攘夺,比上古埃及动荡得多,直到波斯帝国从伊朗高原崛起统一两河流域、埃及等地区,才暂时获得和平,但古希腊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兴起后,两河流域无险可守的弊病就暴露出来,几战之后两河流域被征服。
古代印度的文明从印度河流域发展。其北面是高不可越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的温德亚山脉和南方的德干高原将印度分为南北两块,南方的土著居民无法向北发展;整个南亚次大陆的东西南三面被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环绕;但是南亚次大陆的西北角有一段山路可以通往中亚、西亚。
近代以前,海洋的障碍不能破除,喜马拉雅山以北的力量也无法进入,但来自中亚和西亚、由印度河流域继续深入的力量则从上古以来即未中断,如亚历山大帝国、贵霜帝国、德里苏丹国、莫卧儿帝国等(后两者是中古国家)。近代以后,人类(主要是西方)征服海洋的能力增强,印度便逐渐沦为海上强国——英国的殖民地了。
中国大陆的两河流域(黄河、长江),其东面是浩瀚的大海,西面是广阔的高原,南面是高山和原始丛林,北面是广大的草原。上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令中原人既戎且惧,但只有等到在北方草原上出现一股强大、统一的力量时,才会入主中原(如元、清)。近代以后,由于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进步,殖民主义者从海上及南方进入到中国大陆。四面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条件虽然保护了中国古文明的连续不中断,但也影响了中国同其他地区的充分交流。
比较研究上古地理与国家政治的联系大有益处。首先,世界历史上的人物、国家都消失了,但几千年来地理环境基本上是不变的,当代人应当利用这不变的材料来复拟上古史;其次,上古形成的大河流域的几大相对独立的文明,其边界一般也是地理上的边界,这便于我们确定古文明的范围;另外,各文明区域间的大规模交流(包括和平交往与暴力交往)几乎都是生产力突破地理障碍后的结果;最后,研究上古的文明与地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近现代各文明国家间的关系,上古史因此更具有现实意义。
总之,通过将比较史学方法有机融入世界上古史的学习中,是非常有价值和针对性的,我们更能通过历史现象看清历史本质,从而发现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1]杨超.高校世界史教学中西比较教学法的创新与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29.
[2]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7.
[3]恩格斯.反杜林论[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0.
[4]列宁.《约·菲·贝克尔、约·狄慈根、弗·恩格斯、卡·马克思致弗·阿·左尔格等书信集》俄译本序言[M]//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3.
[5]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第五章[M].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81.
THE APPLICATION OF COMPARATIVE HISTORIOGRAPHY IN WORLD PRE-ANCIENT HISTORY STUDY
LI Ying-qing1XIONG Quan-jiao2
(1 Chu扎hou University,Chu扎hou Anhui 239000)(2 Susong Chengguan Middle School,Susong Anhui 246500)
The world ancient histor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orld history system,of which the world pre-ancient history can not only helps us to understand the general laws of historic development,but has some irreplaceable advantages in the study of some important issues as well.Obviously,a good master of the content of ancient history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in world history.Using vertical and hori扎ontal history comparison flexibly can simplify the complex knowledge.Comparative historiography can be seen as an effective and suitable method.
Comparative historiography;World pre-ancient history;Case study
K11
A
1672-2868(2017)02-0094-04
责任编辑:杨松水
2017-01-16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SK2017A0420)
李应青(1969-),女,安徽枞阳人。滁州学院学报,副编审。研究方向:历史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