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中贵 李增辉 王莉丽(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分析与调控
——基于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及相关研究
信中贵 李增辉 王莉丽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研究中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探讨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显示中学生手机依赖者达15.2%,男生手机依赖显著高于女生,高中生手机依赖高于初中生。手机依赖与应对方式中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等呈显著正相关,与问题解决、积极地合理化解释呈显著负相关,与人格中的适应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开放性呈正相关,而与道德感呈显著负相关。中学生手机依赖对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全社会共同协作,引导中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手机依赖;中学生;心理分析;调控
智能手机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更多的人无节制地使用手机,给工作、学习、生活及生命带来了负面影响。原本只是用来通讯的普通手机,现已变成智能化的可以帮助学习和提供消遣娱乐的智能手机,以至于中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极易产生手机依赖,沉迷网络。已有研究表明,手机上网的中学生比例达95%,65%的中学生认为离不开手机,中学生手机依赖者约为20%—30%[1-2]。中学生手机依赖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徐华等人研究发现学生手机依赖会产生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等消极特征[3];房香莲的研究指出学生手机依赖与学业呈负相关[4];张之银的研究指出智能手机对学生的利与弊已变得十分复杂[5]。本研究认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好奇心强且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和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易被网络信息吸引,沉迷其中并无法自拔,给学习、生活及社会功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虽然手机的使用有助于中学生与现代科技的接触,但其负面影响应远大于积极影响。本文以合肥地区部分中学的中学生为例,调查了中学生手机依赖的状况,分析了手机依赖的心理因素,尝试阐述降低手机对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策略,以期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业进步。
2.1 研究被试的选择
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选取合肥地区部分学校的中学生,以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的学生为主,参与测试的总人数为689人,收回有效问卷630份,问卷有效率91.4%。样本组成如表1所示。
表1 被试情况
2.2 研究工具的选择
研究工具的选择包括王小辉编制的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6]、陈树林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7]和Costa编制的大五人格简式量表[8]。使用SPSS16.0进行分析处理。
3.1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总体状况分析与思考
中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根据手机依赖量表计分方法可知,总分超过48分即可认为存在手机依赖倾向。结果显示,具有手机依赖倾向的学生有96人,占总人数15.2%;中学生使用手机超过1年者有229人,占总人数的36.4%;278名中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是消遣娱乐,他们经常上网浏览八卦新闻,视频聊天或语音对话,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等,这部分人占调查人数的44.1%;仅有64名中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是为学习服务和便于家人的沟通,这部分人占调查人数的10.1%;从手机使用的功能的排序来看,排在前三名的依次是“看电影、听音乐”“上网”“玩游戏”,而直接用于学习方面则是百度搜索,如不认识字、不懂的问题等,可以使用手机搜索查找,至于手机的其他功能如购物、计算、自我文件管理等,中学生很少有人使用;在手机使用的时间安排方面,有568名中学生表示会控制自己在放学后使用,占调查人数的90.1%。分析显示:手机依赖与平均每天手机使用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与人际关系、学习成绩相关不显著。可见,中学生使用手机总体上弊大于利,一方面减少了学生阅读书本的时间,损伤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虽然部分学生借助于手机查找资料,但简单的百度搜索却极易导致学生形成眼高手低,离开手机便会头脑一片空白。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将会越来越严重。中学生花费大量时间使用手机消遣娱乐,不仅会导致学习思想懈怠甚至是堕落,造成难以深入思考,注意范围变窄,成绩下降,心理压力增大及心理问题增多等问题,而且,还会给中学生生理上造成伤害,导致眼科疾病,危害生理健康,甚至会危害生命安全,如熬夜玩手机猝死,低头族掉进下水道和过马路遇车祸等现象层出不穷。
表2 中学生手机依赖总分及各维度得分
3.2 中学生手机依赖表现的差异性分析与思考
对不同性别、年级和生源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不同性别的中学生手机依赖存在显著差异(p=0.008),男生的手机依赖显著高于女生;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中学生自律发展特征的表现,即女生成熟懂事早于男生,女生的自控能力好于男生,青春期的男生更加叛逆,不愿服从家长和老师的管制,较为自我或易于放纵自己爱玩的本性,这与现实生活中女生成绩优于男生成绩的现象是一致的;也反映了在教学管理方面女生比男生容易管理和教育引导,家长和老师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引导男生合理使用手机,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并顺利度过叛逆期。在不同年级方面的差异表现为高中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显著高于初中生(p=0.037);说明高中生使用手机的时间较长,玩手机的程度较深,他们大多数从初中时期就开始使用手机,已经逐渐被手机麻痹,完全没有能力抵抗手机的诱惑,难以忍受没有手机的空闲时间。高中生自主支配手机和使用手机的自由度比较高,但正是因为家长给予高中生较多的自主权,以及高中生自身的自控能力不足,以至高中生更容易陷入手机游戏及网络之中;且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高中生也在借助手机寻找消遣娱乐及放松减压;在长期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形成手机依赖或是手机使用过度,浪费大量学习时间。在生源地差异方面,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之间不存在手机依赖的差异表现,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已经逐渐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异,即来自城市的学生在经济生活和精神文化娱乐方面都不再像过去那样优越于农村学生。
表3 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差异表现
3.3 中学生手机依赖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及思考
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学生手机依赖总分与应对方式中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等呈显著正相关(r=0.268,p=0.000<0.01;r=0.284,p=0.000<0.01;r=0.251,p=0.000<0.01),而与问题解决、积极地合理化解释呈边缘性显著负相关(r=-0.131,p=0.001<0.01;r=-0.120,p=0.003<0.01)。说明中学生手机使用的程度越高越影响中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应对能力,手机使用程度越高,其逃避、发泄情绪和幻想否认等不良行为表现得就越明显,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合理化地解释与认知能力也就越差。为进一步探究手机依赖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以手机依赖各维度及总分为预测变量,以应对方式各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手机依赖与应对方式呈线性相关,即手机依赖对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及情绪情感产生负面影响。说明中学生在产生手机依赖之后,其情绪偏向负能量,逃避、发泄情绪及幻想否认增加,问题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倾向下降,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减弱,正能量不足,对问题更多地采取情绪性反应、更少地采取积极反应。这种现象长期下去,将会造成中学生形成眼高手低甚至是手低眼也低的情况,导致学生不愿积极面对压力或问题,而是选择消极怠慢。可见,手机的过度使用及手机依赖,不仅会影响中学生的阶段性发展,更会影响他们未来和终生的发展,因此,智能化的手机对中学生的发展来说可谓是百害无一利,是中学生心灵的鸦片,如不进行控制或引导,将会造成整个的教育功能下降。
表4 应对方式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5 大五人格对中学生手机依赖的回归分析
3.4 中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分析与思考
根据分析,中学生手机依赖的总分与大五人格中的适应性呈显著正相关 (r=0.146,p=0.000<0.01),与开放性呈正相关(r=0.088,p=0.027<0.05),与道德感呈显著负相关(r=-0.196,p=0.000<0.01),与社交性和利他性不存在显著相关。这意味着中学生使用手机有利于社会适应和自我开放的发展,但却不利于个人道德感的发展;但手机的使用却对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利他行为没有影响。这说明,一方面中学生使用手机已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没有手机的中学生似乎已经有点不合时宜了,另一方面手机的使用已致使中学生过于依赖手机,离开手机就会感觉不自在、不适应,长期下去,定会影响中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感的发展。进一步深入分析手机依赖和大五人格的关系,以手机依赖中的三个维度为自变量,以大五人格中的开放性、适应性、道德感做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人格中的适应性、开放性和道德感与手机依赖总分及各维度呈显著性相关,其中,适应性、开放性与手机依赖及各维度呈显著性正相关,道德感和手机依赖及各维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即中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进行虚拟的交往,并受成人社会的影响,不断更换手机和使用手机是智能化时代的需求,实现了中学生的成人化,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生的适应性和开放性的发展,但这种适应性和开放性却是短暂的,经不起社会现实的考验,因为长期的手机使用和过于依赖手机解决遇到的问题,必然会造成中学生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缺乏,形成人际识别和人际交往障碍,并最终导致社会适应不良和自我封闭;且从中学生的道德感与手机依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这一点也能看出,随着手机依赖程度的发展,必然会造成中学生适应性和开放性功能的降低。可见,手机依赖虽对适应和自我开放有一定的促进,但这种虚拟的适应和自我开放定会被现实击破,使学生“硬着陆”式的回到现实而无法适应。
从研究的结果可知,中学生使用手机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手机依赖的程度也表现为不同性别之间及不同年级之间的差异性,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中学生的手机的使用和依赖程度问题也将会越来越突出。目前,中学生的手机使用和依赖程度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功能的培养,长此下去,我们的整个教育功能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引导和调控中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已是当前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面对的严峻问题。本研究根据中学生自身对手机使用的认识,结合智能化发展的现状,认为引导和控制中学生使用手机的方法策略是:首先,有关部门在实名制手机登记的过程中应限定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网络范围,提供仅用来方便联络的简易电话,如规定学生使用固定电话或电话手表,为学生固定区域内提供网络服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提供限额流量等,既要满足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需求,又要引导和避免中学生过度沉迷手机之中;其次,学校应明确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相关规定,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避免学生迷失在泛滥的信息之中,调整中学生休息和娱乐的时间,提供中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使用手机或校园网络与家人联系或网络游戏,提供教学网络机房方便学生学习现代新科技,并丰富中学生的消遣娱乐生活;再者,家长和老师需要有效沟通和配合,家长和老师尽量不在学生面前玩弄手机,或引导学生适当使用手机,并疏导学生的内心困惑和疑虑,提供可以替代手机的其他可操作性的娱乐方式,如各种体育运动、音乐、绘画及个人兴趣培养等,避免学生过度使用或沉迷手机;最后,教师、家长和中学生需要共同制定有关计划,引导中学生提高自控能力,积极参与人际交往、体育锻炼和各种实践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合理宣泄,劳逸结合,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增强自身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
[1]汤建军,郝加虎,韩慧,等.蚌埠市中学生手机使用依赖与伤害发生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2):208-211.
[2]徐晓叶楠,朱茂玲.中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手机功能偏好[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5):30-34.
[3]徐华,毕鑫强.中学生手机依赖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研究,2014,(4):80-85.
[4]房香莲.中学生手机依赖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5):4-5.
[5]张之银.中学生手机使用现状分析[J].新闻传播,2105,(12):96-98.
[6]王小辉.中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社会支持、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47.
[7]陈树林,郑全全,潘健男,等.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4):211-214.
[8]赫尔雷格尔,斯洛克姆,伍德曼.组织行为学:第九版[M].俞文钊,丁彪,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2-96.
责任编辑:李 晓
G445
A
1672-2868(2017)02-0160-05
2017-02-17
安徽省哲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AHSKQ2014D32);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510380005)
信中贵(1980-),男,安徽阜南人。巢湖学院文学传媒与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