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礼明
(三明学院 外国语学院, 福建 三明 365004)
国内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创新模式研究
丁礼明
(三明学院 外国语学院, 福建 三明 365004)
国内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不断突破,但随之而来出现的问题也不少,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的构建等问题。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目前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不同模式存在的困境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学科建设创新模式六个方面的改革方案。
商务英语;学科建设;同质化;创新模式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商务英语专业或方向已经发展到一定的学科规模,但是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问题,学科建设方面尤其突出,涉及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等问题。此外,国内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出现了同质化现象,没有形成区域特色,所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不同地域对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的创新模式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商务英语专业的开设改善了长期以来国内英语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现状,但是随之而来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历史短暂,可以用几个时间点来概括。2007年,商务英语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设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最早设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2012年,教育部认定商务英语作为独立本科专业,与英语、翻译构成英语类的三大专业;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新国标),为国内商务英语新增专业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奠定了基础,为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准入、建设和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发展依据。到2015年,全国有215所高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1]
国内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呈现如火如荼的态势,但是学科建设的现状却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商务英语专业的内涵建设同质化倾向明显,既没有体现各个高校的特色,也难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高端化国际商务实践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2]再者,学科建设是重视语言的学习还是关注商务知识的灌输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管理学观点认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应该重视商务策略、交际策略和跨文化策略的学习。[3]而语言学观点则认为,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中不仅应该关注语言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实践,还要注重学科交叉的特点。事实上,跨学科特点决定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特色,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和传播学可以有效地融入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跨学科不是多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间的融合,最终形成水乳交融的局面。
纵观上述各种观点,笔者以为,目前比较科学和合理的做法是:在低年级阶段制定培养计划时,要侧重于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着重夯实英语基础;在高年级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所必备的法律法规、海外投资、贸易实务、财务政策、运营管理、资产管理、文化融合以及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显得尤为必要;如此语言学习和商务知识学习并重,才能最终培养出具备一定商务知识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实践证明,这是符合规律的学科定位,也是目前比较科学化的学科建设模式。而且这种做法也符合2009年《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的规定。该教学要求明确规定了商务英语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由四个模块构成: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人文素养。这个要求显然为国内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外国语学院在确立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定位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科特点,只是片面地关注商务知识的介入,而忽略了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结果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出现了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无法满足人才市场要求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商务英语专业是学科交叉性强的英语专业的一个分支,因此它既不可能完全归属于应用语言学范畴,也不是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王立非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归属有如下论断:“上述观点强调了商务外语(英语)学科的研究对象,其结论是商务英语属于语言学的分支学科。”[4]王立非的这种定论清晰地指明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的基本方向。学科定位已经逐渐明晰,商务英语专业是应用语言学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和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相互交叉后产生的新学科。基于此,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必然与传统型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有所区别。吕世生认为商务英语专业是专用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途径,重在培养精通英语和商务知识的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人才,进入社会后主要从事跨国贸易和管理等领域的商务谈判、商务写作和翻译等工作。[5]此外,在学科建设的具体实施环节同样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严明提出的与“课程—教学—评价”相一致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6]此外,国内也有部分学者提出课程建设的模块理论。他们把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划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专业英语课程模块、国际营销课程模块、国际商务模块和电子商务教学模块。[7]柳青军在《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中提出教学模式构建要遵循以下几种方法:情景法教学、问答法教学、任务法教学和交际法教学。[8]
商务英语是基于语言学习基础上的学科交叉性比较强的新专业,国内缺乏成熟的学科建设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完善的学科建设模式作为参考,所以探索和创新是国内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进行学科建设的唯一出路。本文通过对国内学者相关论文进行归纳后发现,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模式的实施方案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传统的以ESP理论视角构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体系是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主流设计方向;其次,部分高校把ESP和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结合起来进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布局;再者,有的高校选择从学科建设的某一个方面出发进行探索,寻找适合本学校学科建设发展需要的道路,比如有高校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侧重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还有些学校偏重实验室建设,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等。总之,上述几种情况或多或少都是偏重于学科建设的某个层面,顾此失彼。还有部分高校重视商务英语专业的理论体系探索,而忽视了商务实训和实践的必要性。笔者在总结分析了上述学科建设不同模式存在的困境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学科建设创新模式六个方面的改革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拓展与更新
传统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十三五”期间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形势,改革和拓展后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改进跨境电商、外贸函电和电子商务等实作特点强的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
为此,笔者建议对低年级阶段(一﹑二年级)的学生开设英语专业基础课程,高年级阶段(三、四年级)重点开设商务英语类知识性强的骨干课程,并开设创新、创业需求的基础和骨干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实训课程,满足学生对各种商务专业知识的需求。
第一,英语语音、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口语、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国家概况等专业语言技能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减少课时分配。商务英语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如: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口译、剑桥商务英语、商务英语阅读、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国际贸易单证、商务英语谈判﹑国际商法导论﹑经济法导论等课程可以适度增加学时,改善学生面对新形势下商务英语专业知识体系不足的现状。
第二,国际贸易单证、商务英语谈判等电子商务课程其实都是最终服务于国内外跨境电商工作的需要。针对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跨境电子商务业务量逐年增大的市场需求,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完整建构显得尤为必要。项目改革可以借助专业选修课的平台和第二课堂的学分模式,根据电子商务实训所需要的设计、客服、运营、营销、物流等五大工作岗位职业能力,构建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可开设网络营销与项目策划、网站运营与信息决策、商务沟通、客户关系管理(CRM)、网站设计、摄影技术、电子商务物流与仓储、ERP实务等主干业务课程,同时开设运营管理、客服管理、网站管理、电商物流等四大模拟业务专项实训课程,弥补原有课程体系的不足。另外,电子商务的部分实践课程可以尝试采用“课程外包”方式,如通过邀请国内知名外贸公司或外向型企业的业务导师、业界名师开设讲座,实现电子商务与外向型企业人才需求的直接对接;也可以直接聘请行业和业界导师来参与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2000年,教育部高教司修订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新大纲明确提出了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9]各高校在多年教学实践过程中因地制宜制定了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学院坚持“英语+专业”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一些毕业生已经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力量。[10]西南财经大学的经贸外语学院制定了以“英语+商务+人文素养”为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英语与商务的有机交叉,培养学生掌握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和沟通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7]此外,有些高校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部分高校提出以语言文学为基础、以商务技能为特色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福建作为中国沿海省份之一,外向型经济发展形势迫使该省设立商务英语专业的高校选择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在此大背景下相关高校顺势修订和完善了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
研究发现,包括浙江省的浙江海洋大学和温州商学院,广东省的台州学院,福建省的三明学院和龙岩学院,江西省的九江学院等高校在内,原有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都侧重于英语基本技能中听、说、读、写、译的培养模式,而忽视了商务英语专业重应用和实践的学科特点。基于对以上学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修订后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侧重于合理设计课堂理论教学与岗位模拟实训的比例关系,着力把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训环节融入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以此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适当减少与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关系不太紧密的课程或学时(如语义学、词汇学、语言学、中国文化概要等),增加有利于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课程或学时(如国际贸易实务、经济法导论、国际商法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商务知识的厚度和宽度,提高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
第二,充分利用高校已经建成的语音室和实训室,适当减少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中部分理论课的授课时数,增加实训和实践操作的课时。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商务英语谈判等课程操作性强,修订后这些课程理论学习课时得到适当地压缩,学生在实训室就能有更多的课时,利用比较成熟的外贸3D仿真国际贸易实务等综合实训软件进行人机练习。这样学生不再只是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充满现实感的实际运用和实务操作。
第三,立足于校企合作和院企融合的办学模式,提高学生到外向型企业或外贸公司开展实践和实训课时的比例。
(三)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商务英语专业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英语专业,它培养的学生需要大量的商务实践,因此教学模式应尽量多样化。比如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已经建成的跨境电商实训室的优越条件,充分满足学院专业学生的实训需求。另外,要加大商务英语实训平台建设的力度,完善系列商务英语3D仿真实训软件,如采购商务英语函电实训系统、商务英语单证实训系统、3D仿真商务英语综合实训系统、商务英语3D情景口语实训系统以及3D虚拟仿真国际商务谈判实训系统等,开展模拟职场训练,补充和完善课内理论教学的不足。当然,目前由于各高校办学资金与投入各不相同,部分高校实训软件的实际购买不足以满足正常教学需求,也不能适应商务英语专业未来发展的需要。项目建设的未来两年间,需要加大购买时下最具实效的商务英语专业系列实训软件,大力拓展实训课程的力度和强度,使学生在毕业前就能掌握一定的商务英语专业实际运用技能,并应用于跨境电商的操作运营中,增强其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配置的探索与思考
国内传统意义上的英语教师被认为是大而全的、多功能化的英语教师,什么英语都能教,什么英语专业都可以教。而商务英语专业需要具有跨学科背景、具备前沿知识储备以及必备的商务专业技能的教师。基于这种理解,国内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所需要的教师可以细分为语言类教师、商务类教师和实践类教师三种。从长远发展来看,每一位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都应立志成为本领域的学科专家,因为“专家型”的教学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师资转型的定位须朝着职业方向发展,完成从GE教师(通用英语领域的教师)到BE教师(商务英语领域的商科教师和语言类教师)的转型,主要是完成以下几类教师的转型:
首先,从语言类教师向商务类教师转型。这类教师的普遍特点是英语基础较好,语言的运用能力比较强,但是所储备的商务专业知识则显得十分贫乏和薄弱,对经管学科知识的认可度不高。
其次,国内“科班”出身的商务类教师的转型。这类教师具备商务英语所需要的扎实理论基础,但是他们用英语授课、交流的能力十分有限。
再者,“海归”商务类教师的转型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留学归国的人员了解国外前沿的商务知识,英语口语表达流利,但是对国内本土情况缺乏了解和认识。
最后,从企业转行到高校的商务类教师的转型。他们具有丰富的商科知识与实战经验,但同时,他们缺乏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以上几种教师转型的情况都各具特色,也各有其不足,如何做到优势互补是国内高校管理层应思考和解决的大问题。
(五)实习、实训基地的选点和建设
各地商务英语专业要立足于外向型企业或外贸公司资源,持续开展学生在校期间的见习﹑实习、实训和实践工作。比如浙江省、山东省、广东省和福建省等地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沿海省份外向型企业多的优势,多方建设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增加持续的竞争力做准备。
(六)商务英语专业学习评价模式策略的选取和建构
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的创新模式研究项目应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外语教学定量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指出,定量研究是一种基于量化数据或数值型数据的研究,需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定量研究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可及性、可重复性以及简约性等特征。[11]这说明在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的创新模式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并做出合理的解析,才能得出恰当的结论。
此外,项目还可采用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业界导师与任课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模式,针对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开展多维度、多元化评价,确保项目建设的方向性和效度。评价的一致性建构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一致性建构要求教师必须参与影响学生预期学习成效的活动。[11]12“这一原则意味着课程、教学、学习策略和评价必须一致,即彼此合作、相互支持以实现共同的目标。”[12]
国内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与学科建设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范式的创新与改革,都是未来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中的关键点。如何破解国内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同质化矛盾,逐步形成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与区域特色高度吻合,提高地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满意度,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创新模式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Marais, K. Constructive Alignment in Translator Education: Reconsidering Assessment for Both Industry and Academy[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ranslationamp; Interpreting, 2013(1): 14.
[2]曹德春.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若干方向的商务内涵建设构想[J].山东外语教学,2014(3):20-24.
[3]郭桂杭.商务管理全英教学模式的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4):88-90.
[4]王立非.论商务外语学科及学术研究的再定位[J].中国外语,2012(3):4-9.
[5]吕世生.商务英语学科定位的学理依据[J].外语界,2013(4):19-25.
[6]严明.“课程-教学-评价”相一致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外语学刊,2015(5):95-98.
[7]黄志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创新与发展模式探索及启示——以西南财经大学商务英语学科建设为例[J].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4):57-63.
[8]柳青军,李娟.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6):75-77.
[9]孙毅.《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地方性解读:国标与校标的对照[J].外语界,2016(2):46-51.
[10]王立非,李琳.商务外语的学科内涵与发展路径分析[J].外语界,2011(6):6-14.
[11]秦晓晴,毕劲.外语教学定量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12]李微.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5):136-138.
[责任编辑亦 筱]
2017-03-15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商务英语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改革和创新研究”(JZ160191)
丁礼明(1967 — ),男,安徽淮北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英国文学及理论、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H319
A
1008-6390(2017)06-00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