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月明,李跃庭
中小学教研教改
“文献意识”的基本内涵与实践典例*
——《孙立权语文教育札记》研究之三
沈月明,李跃庭
本文从基本内涵与实践典例入手,以学术视域为起点,深入研究《孙立权语文教育札记》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的另一重创获——文献意识,尝试探寻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文献意识;学术视域;教学方法;札记
针对《孙立权语文教育札记》(以下简称《札记》),笔者曾从两个角度进行以点带面的研究。首先,从学术渊源与实践取向、自觉式与非自觉式两种类型切入,对“非教学性备课”与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的关系进行分析;[1]其次,围绕理论背景与基本内涵、实践典例与“文”“字”功夫等角度,[2]并结合文学、美学、史学等不同视域对“参较式阅读”这一教研方法展开研讨。[3]诚如乾嘉考据学的皖派宗师戴震在《与是仲明论学书》中所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4]因此,在《札记》一书即将付梓之际,笔者从基本内涵与实践典例入手,深入研究本书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的另一重创获——文献意识。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在其著《寒柳堂记梦》的“弁言”中多次提及此书在体裁上尝试借鉴司马光《涑水记闻》和陆游《老学庵笔记》,吸收其“杂述掌故,间考旧文,俱为谨严。所论时事人物,亦多平允”的优长。[5]无独有偶,孙立权老师在其《札记》第63则《笔记体作文》中亦曾坦言:
《世说新语》《老学庵笔记》,都不刻意为文,而是如行云流水一样信手写来,而且题材广泛,细大不捐。看上去,可能只是一段言谈,一个细节,但却韵味悠长,充满性灵。今天的作文教学,应该向这种中国古代的笔记文看齐。(有删节)
孙立权老师也是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将上述笔记文的内容和形式在《札记》中笃实践履的。
众所周知,陈寅恪先生从三个方面概括王国维著述的学术特色:其一,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证释;其二,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其三,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6]而陈先生自己的史学研究,也善于从社会风俗的流变和族群人文的背景等不同维度来考察历史现象,其重视考据、长于分析的治学方法,今天我们也可以从孙立权老师的《札记》中真切感知。
让孙立权老师最早领悟到“文献意识”之可贵的,是针对人教版高中课本里的《林黛玉进贾府》一课中关于林黛玉的两句肖像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进行的分析。
孙立权老师首先为学生呈现了《红楼梦》的“庚辰本”原作中“两湾(弯)半蹙鹅(蛾)眉,一对多情杏眼”一句,并提示学生可以对此进行评价。然后,他为学生呈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之前的《红楼梦》版本中的这两句——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从而建议学生通过翻查《古代汉语词典》等常用工具书,比较“笼烟眉”与“罥烟眉”在文字艺术上的高下。此后孙立权老师结合《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明确了在呈现出“缠绕”这一基本相同的含义时,“罥烟”在新意上更胜一筹。当然,在他设计的另一个问题中,我们更可见出其“文献意识”的可贵。《札记》第340则《例说“文献意识”》中如是阐发: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一句在苏联列宁格勒所藏的旧抄本《石头记》里作“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我让学生比较这两句的优劣。我认为“似泣非泣含露目”好。首先,可以注意到其与后文“泪光点点”的照应,上句是“似蹙非蹙”,“似泣非泣”才与上下文一致。其次,从林黛玉的人物形象看,“似喜非喜”不合黛玉形象的本质特征。再次,从《红楼梦》故事情节中的“木石前盟”来看,黛玉前世是绛珠仙草,宝玉是神瑛侍者,每天以甘露灌溉绛珠草,使其幻化成女体,她发誓用一世的泪水还他深情。既然还泪,当然要泣。当年灌溉时是用“甘露”,现在还泪时“泣露”,“似泣非泣含露目”多么恰当啊。我是有意识地用《红楼梦》“庚辰本”“列藏本”旧版的人民文学本的异文与课文对照,凭借文献,把教学引向深入,实现了对课文的超越。(有删节)
由此可见,孙立权老师在讲解课文时之所以能够大刀阔斧地围绕个别疑难问题进行深入开掘,运用“参较式阅读”的方法,结合海内外的不同版本或藏本的著述进行分析和鉴赏,使其高下立判,正是凭借自身葆有的“文献意识”。如果缺少这种意识,面对小说中类似的描写文字,教学中往往流于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就会与真正的经典和大师的心语失之交臂。
当然,这番难得的“文献意识”不仅体现在有意识的教学设计中,同样反映在不经意的字词理解上。《札记》第408则《例说注重文献》中提及同事对顾炎武诗句“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中的“钧三江”的含义不解,那么该如何查阅呢?
查《汉语大字典》,把“钧”所有义项一一代入,都无法解释通。我请青年教师杨威查中华书局1998年版的《顾亭林诗笺释》,翻到第244页,终于看到了这首诗,题目叫《丈夫》,原文是“钓三江”。可见语文教学要有文献意识,重视查找文献,不能大荒儿就行。(有删节)
陈寅恪先生曾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一》中说“任何古书古字,绝无依据,亦可随其一时偶然兴会,而为之改移,几若善博者能呼卢成卢,喝雉成雉之比。”[7]诚如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所说的:“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当然,锱铢必较,细大不捐,其前提也是应该将“文献意识”一以贯之地付诸实践。
孙立权老师对“文献意识”的探讨,并未止步于对课文内容进行由字到文的考证,而是结合堪称范本的文史著述中对“文献”一词的经典诠释,提出对“文献”进行属性界定的新见。《札记》第494则《死文献与活文献》中说:
“文献”一词最初就不单指典籍。“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为《论语》做注的东汉学者郑玄解释“文献”中的“献”说:“献,犹贤也。”朱熹在《四书集注》里说:“文,典籍也;献,贤也。”原来孔子说的“文献”既包括历史文件,也包括时贤。明代大学者焦竑有一部大书《国朝献征录》,这个书名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当代人物传》。书名中的“献”指的是当代的重要人物即与历史关系重大的人物。语文教学要注重文献,既要注重“死文献”,也要注重“活文献”。(有删节)
在孙立权老师看来,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个问题研讨,可以作为注重“活文献”的范例。
在讲解鲁迅的《〈呐喊〉自序》一课时,笔者看到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那么,对于作者鲁迅而言,这“更寂寞更悲哀的事”指的究竟是哪些事呢?无疑,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对此“不愿追怀”的事有意回避。
笔者通过电子邮件先后求教于国内鲁迅研究领域的三位权威专家,三位专家都给予认真的解答,令笔者受益匪浅。执教于上海大学的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作者)回复:在日本留学时对革命团体中的人事的失望,回乡后所经历的辛亥革命中的那些令人失望的事,个人的婚姻,在北京抄碑帖时期所亲历的新的社会黑暗和颓唐世情……已经在北京大学退休的钱理群先生(《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鲁迅作品十五讲》作者)回复:鲁迅在《〈自选集〉自序》(收《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4卷)里,有一个说明:“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呐喊〉自序》里说的,大概就是这几件事。执教于清华大学的汪晖先生(《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声之善恶:鲁迅〈破恶声论〉〈呐喊自序〉讲稿》作者)回复:或许可以将鲁迅此后在《朝花夕拾》中提及的一些故事作为参考。这句话中,除了具体事情之外,“不愿追怀”或许也值得追究。附件是根据我几年前讲授同一文本的录音整理而成的文稿,其中有两段提及鲁迅文本中的“省略”,也寄给您批评。结合三位专家严谨谦逊的回复,我们即使不能对所谓“更寂寞更悲哀的事”给出完全正确的解释,但也无疑可以对问题拥有更为丰富而且合理的认识。
毋庸置疑,孙立权老师通过《札记》中的三则内容一再倡导的“文献意识”提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无论“触类旁通”,还是“见微知著”,抑或“死去活来”,都要求我们始终葆有对不同类型的“文献”进行积累、筛选、考订、比较、诠释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诚如清代张穆为俞正燮(理初)的《癸巳存稿》所写的《序》中说:“理初足迹半天下,得书即
读,读即有所疏记。每一事为一题,巨册数十,鳞比行箧中。积岁月,证据周遍,断以己意,一文遂立。”孙立权老师在从教20年中笔耕不辍地写作《札记》的意义和价值,于他在不断开拓“文献意识”的学术视域时一以贯之地遵循和实践的些许文字里始终清晰可感。
[1]李跃庭,沈月明.“非教学性备课”与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孙立权语文教育札记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4(11)(12).
[2]沈月明,李跃庭.语文教学中的“参较式阅读”典例举隅——孙立权语文教育札记研究之二[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5).
[3]沈月明,李跃庭.“参较式阅读”的方法领悟与个人尝试[J].语文教学通讯,2016(3).
[4]余英时.中国情怀:余英时散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85.
[5]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M].北京:三联书店,2013:435.
[6]余英时.国学与中国人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2.
[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32—433.
责任编辑:郭一鹤
G 631
A
1671-6531(2017)01-0066-03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GH 16670)
沈月明/长春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吉林长春130061);李跃庭/东北师大附中中学一级教师(吉林长春13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