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瑞贤
儒家诚信观及其时代价值探析
巩瑞贤
儒家文化是伦理本位的德性文化,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诚信观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儒家追求的“诚信”是“内诚”和“外信”的统一,是交友之基、立身之本、齐家之道、治国之法,强调慎独自律、信己推人、知行合一的修炼方法,从理念与方法两个层面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观念的培育,并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儒家;诚信观;时代价值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优良美德,是儒家“仁学”一直强调的核心范畴。立足当下,诚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依循儒家诚信观,把握“诚信”的特质和真谛,才能更好地引导当前诚信观念的培育,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传统诚信文化的现代转化、创新发展。
(一)“诚”之释义
“诚”是儒家伦理道德文化的核心概念,既是一种德性修炼的至高境界,也是人们锤炼本心的修养途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朱熹云:“‘诚者’,真实无妄之谓”[1]18。在儒家文化体系中,“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心思澄明、内在真诚的品质,“诚”以“真”为根,“真”是“诚”的本质。“真”即要求人们彻见真性,表里如一,心诚至明,正如庄子所言:“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2]320此即“诚”应具有的蕴意和内涵。同时“诚”亦是方法论层面的“诚心”“诚意”“诚仁”,指的是主体不断涤洗内心、改善行为、追求至善至仁的慎独法,也是儒家圣贤所主张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
(二)“信”之释义
“信”是儒家“五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对人们普遍性的伦理德性要求。在儒家文化中,“信”作为一种处理人际关系必须秉承的美德,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合作的基础和前提,是主体人社会化必须具备的重要砝码。《说文解字》中对“信”解释为“人言为信”,程颐也说过:“以实之谓信。”“信”指的是一种为人真实、可靠、言行一致的人格,体现在为人处世中,表现为说真话、干实事、对人信任、言而有信,而不是说大话、空话、假话和行事虚伪。相对于“诚”来说,“信”注重外在行为的真诚,注重对身边朋友、亲人一种口头、行动上的守信、信任,是一种外化尺度鲜明的伦理品质。
(三)“诚信”之真谛
“诚信”是“内诚”和“外信”的有机统一,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亟需秉承的传统美德。《逸周书》第一次将“诚”和“信”结合起来,书中云:“成年不尝,信诚匡助,以辅殖财。”[3]这里的“信诚”即“诚信”,“诚”与“信”也就在道德层面上统一起来,基本含义是诚实守信、信守诺言、表里如一。儒家文化从德性视角实现了“诚”与“信”的辩证统一,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4]“诚”从天道而言,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品质,是“信”的基础和前提,“信”从人道而言,是“诚”的外化和表现,两者在“仁”的基础上实现统一,构成了“诚信”的品性。正是对“诚信”的把握,儒家主张慎独于己,外化于人,实现“诚”和“信”的统一。“诚信”成为我们为人处世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对个人、社会、国家意义重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观念生发和内蕴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派系,映现着“诚信”在为人处世、治国理政中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对于人格的塑造,而且对于个人交际、政权稳定、社会和谐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
(一)诚信为交友之基
“诚信”是孔子一直强调的交友之德,《论语》很多章节都强调了“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孔子认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5]5朋友之间贵在讲信用,贵在真诚,如果彼此之间虚伪造作,友谊之树必定不会持久,必定伴随时间推移而倾倒,所以朋友之间必定要真诚以待,这是友谊长青的基础。尤其在现代社会,“诚信”是人们交际的身份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人们关系越来越复杂,唯有持“诚信”之道,才会赢得别人的好感,才会保持人与人之间友谊的持久发展。
(二)诚信为立身之本
诚信是个人立身的根基,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5]22孔子认为,如果没有诚信,人本身也就失去了立身处世的根本,难以在社会生活中生存,可见,诚信对每个人至关重要。尤其深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被商品物化,人情变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为用物质衡量的利益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变得更加重要,如果不守诚信,就会丧失在社会中生存的基础,带来的是经济支撑和人际关系的丧失,这两者对现代人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诚信至关重要。
(三)诚信为齐家之道
诚信不仅对于个人成长意义重大,也是齐家、治国的重要法宝。家国体系是儒家勾勒出的政治蓝图,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一家兴,一国兴,一家乱、一国乱。诚信是儒家倡导的齐家的重要原则,孔子提出“谨而信”[5]4,要求每个家庭成员之间要以诚相待,相信相爱,而不是无休止的欺骗和伤害。如果家庭之间充满虚伪、欺骗,夫妻、子女之间彼此不真诚相待,唯一的结果是家庭四分五裂,危害社会的稳定、发展。为了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孔子强调诚信是维持家庭团结、幸福的重要因素,号召家庭成员用诚信打牢彼此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
(四)诚信为为政之法
儒家一直重视诚信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5]4孔子特别重视诚信在为政中的作用,认为为政者要言而有信,对老百姓做出的承诺一定要切实落行,真抓实干。当被子贡问及“足食、足兵、民信”[5]174三者哪个最重要时,孔子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5]174在孔子看来,当政者必须时刻把握“诚信”之道,用“诚信”处理君臣关系、臣民关系,获取他们的信任是维系政权、巩固统治的根本途径。正如《左传》曰:“信、国之宝。”“信”是治国之法宝,是维系国家稳定的隐形力量,是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赢得民心、凝聚合力的精神武器。
知古鉴今,儒家文化对于诚信的深刻诠释和解析构成当代诚信观的价值源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观的培育提供精神养料。
(一)儒家诚信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观念培育的理念启示
儒家所呈现的“诚信”的真谛,为我们从理念上把握诚信的内涵提供深刻启示,为培育人们的诚信观念提供理论遵循和文化渊源。
1.为人求“真”。“诚”以“真”为根的特质,启示我们在培育诚信观念的过程中要确立“为人求真”的观念。个人只有心思澄明、内心真诚,才能外化于行,待人待事做到诚实守信。“真”的实现需要人们通过德性修养即“诚己”来实现,因此诚信培养的第一步是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通过修行“仁”德,实现人们内在道德素养的衍生,培养人们的诚信美德。“诚”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诚意、正心、修身实质是“仁心”修养,人们要注重道德素质的培养,不断锤炼仁、义、礼、智、信五种品性,正如孔子所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5]4修己明德,修身养性,为诚信品质的塑造积淀德性根基,实现诚信品质的涵养和现代重构。
2.为人求“实”。“信”以“实”为本,启示我们在培养诚信观念的过程中要确立“为人求实”的理念。“实”侧重于人们说话办事要实实在在,从实际出发,不要忽视现状、轻易许诺,不要光说不做、知行分离。儒家强调的“实”侧重于“言”与“行”的实在性,孔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5]49要求人们说话办事要以实在的行动去显现,做到“言必信,行必果[5]49”,说话要有理有据,践行要有现实可能。所以人们要坚守“实”的价值理念,贯彻到自己一言一行中,以此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力求说实在话、办实在事,三省吾身,慎独自律。
(二)儒家诚信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观念培育方法的启示
儒家文化中充分透溢着培育“诚信”观念的博大智慧,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观念的培育提供了深刻的实践模式和遵循路径。
1.慎独自律。儒家文化以“为己”之学作为学派的价值旨归,强调的是人们内在德性的提升和塑造,从这个路径出发衍生“内省”的修炼方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3儒家注重慎独修身法,“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是独自行事,慎独要求人们靠自身的自制力去克服心中的欲望,调整自己的心态,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依靠别人的监督和外在的制约手段约束和规正自己。人们要继承儒家传承下来的慎独之法,认真审视自己人格和行为上的瑕疵,时刻扪心自问“是否做到了真真实实、对人诚实、用行动践行自己的承诺”,锤炼自制力、自省感,自觉抵御生活中的不良诱惑,用“仁义”的道德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做自己的监督者。
2.信己推人。儒家一直强调以德育人、以德化人的思想,强调人们争做“君子”,实现“德性”的外化,为人们做出榜样示范,以此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人们首先要强化自我修炼,以诚信为立身之本,落实、落细诚信的美德,用自身真挚的诚信行为感染周围的同学、朋友,以此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用诚信行为、故事积淀诚信的基石。同时,人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必备要素,不仅仅是一种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资产,拥有这份资产,你将受益百倍。正如爱默生所言:“你信任人,人才对你忠诚,以伟人的风度待人,人才表现出伟人的风度。”所以,人们应用诚信处理与朋友、亲人的关系,信任他人,真诚待人,营造和谐、美满的诚信空间。
3.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儒家特别重视的道德修炼的方法,在儒家诚信观中,“知”与“行”的关系类似于“诚”与“信”的统一,是内在与外在、思想和行为的关系。儒家引导人们诚信品质的持守必须从内与外两个维度进行,既要注重仁德的培养,又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诚信美德,不能过度强调任何一方面,实现两者的统一配合。因此,人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诚”与“信”“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从思想上认识到诚信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修身养性,纯洁自己的内心,存养立志,效仿“天道”,力求达到“诚”的精神境界。同时,还要躬行践履,身体力行,在严酷的环境中通过实践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在生活中用诚信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做一个讲诚信、有信誉的人。
儒家传统诚信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和时代价值,另一方面充分确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把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传统文化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和历史底蕴,才能返本开新,深化理论研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观念的构建。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M].上海:上海书店,1987.
[2]侯柯芳.庄子新解[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3]黄怀信.逸周书彙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司马志.孟子全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5]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2.
责任编辑:贺春健
B222
A
1671-6531(2017)01-0006-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域下的《论语》研究”(SKZZY2015052);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宣传协同创项目“中国传统文化诚信观研究”
巩瑞贤/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北京100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