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碎片组合在一起
——池州罗城民歌田野调查引发的思考

2017-03-29 20:00徐阳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罗城池州演艺

徐阳

(池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将碎片组合在一起
——池州罗城民歌田野调查引发的思考

徐阳

(池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池州罗城民歌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然而在笔者多次实地田野调查及访谈中发现其亦如残编裂简支离繁碎,以此陈列五个碎片。本文分析如何将这些碎片组合在一起,促进罗城民歌保护、发展、延续,并体现其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文化共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罗城民歌;田野调查;碎片;组合

池州罗城民歌是流传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一带的田野民间民歌,与安徽北部的花鼓灯,享有“南歌北舞”的美誉,据相关史料记载及民间传说推溯,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唐宋年间。新中国成立后,新民歌运动的开展为罗城民歌的兴盛带来飞跃,三次入选到全国第三、四、五届文代会上演出和展示,受到国家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赞许和肯定,引起了国内众多知名文艺学者和一线媒体机构的关注,并将罗城民歌译成14个国家语言向港、澳、台和世界各国华侨广播宣传,从而吸引了德国柏林音乐学院学者的访问、美国摄制组、台湾摄制组及香港影片公司前来拍摄电视艺术专题片和制作影视插曲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不断重视,2007年,池州市政府将罗城民歌艺术以“贵池民歌”的名称入选安徽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随后的发展和保护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昔日的荣誉昙花一现,现今的存在如同文化历史见证般摆设,在笔者多次实地田野调查及访谈中发现罗城民歌亦如残编裂简,支离繁碎。

1 碎片一:文化的缺失

“罗城民歌文化资源丰富”,这是在目前所搜集和整理到的文本音像资料中都要出现的一句定语,然而在具体内容及资源数量的呈现上确是东零西落,文化缺失现象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早期研究资料遗失。在当地博物馆、文化馆、罗城民歌研究会、图书馆、罗城村委会及网络媒体等收集调研资料了解到,各部门持有资料数量甚少,大多都以张贴宣传画报的形式简单概括描述罗城民歌。简介中所提及的大部分音像资料几乎没有存档,目前只有零星几个较近年份的音像资料在网络中还能寻见,而所提及的歌谱资料也同样如此,只能在旧书网店寻得部分,几乎为孤本;第二,缺乏深度、系统及持续研究。相关罗城民歌历史文化、艺术理论、文学造诣等领域的学术文献期刊研究资源几乎空白,现存的歌谱资料各成体系、零碎混乱,而各部门简介中所提及罗城民歌的具体内容,也是只言片语,语焉不详。

2 碎片二:认知的迷茫

罗城民歌的辉煌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由于政治原因,民歌在全国掀起一阵热潮,从而得以向全国展示,被大众知晓。当地县城和乡村在此时间段积极举办了三十多场次的赛歌会,掀起学唱罗城民歌的热潮。新老民歌手言传身教,活跃在罗城山野乃至整个池州乡村的田间地头,成为一种潮流。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深入,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思想意识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大批年轻人外出工作,歌声日益稀落。相对于民歌发源地罗城来说,因群山环屏四围的独特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并没有受到外界发展的太大影响,罗城村民依然唱着自己的民歌,只是不在田间集体劳作而唱,不在集体娱乐齐唱,不在男女互诉对唱,失去了最初歌唱民歌的热情、氛围和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罗城村民逐渐从较少歌唱发展到不愿歌唱再演变到现今的不会歌唱;相对于罗城村外的城市居民大众来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各种外界因素的渗透,使得经济收入和物质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对精神享受也有了较高的要求。中老年人群开始忘却民歌,追求流行、时尚、刺激和西方的古典高雅来匹配自己现有的生活。新一代的年青人和儿童群,几乎不知罗城民歌,即使有幸接触,也是难以接受。总的来说,城内城外大众对罗城民歌历史存在感知之甚少,微乎其微,并觉得其土里土气、枯燥无味。

3 碎片三:歌者的心态

罗城世代流传俗语:“锄头不离手,山歌不离口”“一天要是不唱歌,三岁小孩急白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应是歌者歌唱罗城民歌最初的心态。现今罗城民歌的主要歌者为传承人和罗城部分村民。在调研专访中发现,唱民歌需要有时间、地点、场合等条件来决定是否歌唱,同时,歌者又都对民歌的演唱状态、演唱形式和未来发展又都抱有各自的态度、观点和认知。罗城部分村民认为,唱民歌浪费时间,不好听,没意思,但如有活动需要演唱,还是会积极出席参演。但也有部分家庭男人不唱,也不愿女人在外演唱民歌,认为这是比较羞耻的行为,这种情况占少数。传承人方面,目前以三位为典型代表。传承人姜秀珍认为,用当地方言演唱才是民歌的特色,所有民歌的歌词和肢体语言都要源于生活,民歌就要唱人民心声,要将人民心声融于歌声唱予党和国家听,这是党和国家一直教导她的。这种心态主要是源于姜秀珍在参加全国第三届文代会上演出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并鼓励其以后要“为人民多编多唱”“人民歌手永远为人民歌唱”;传承人姜梦玉认为,民歌就是草根文化,家乡老一辈传唱下来的曲调是根基,不能随意改动,也不能受曲谱约束,凭着感觉、热情、情怀才能呐喊出属于罗城民歌的声音、情境、精髓和原生态;传承人姜建设认为,要从村里娃娃抓起,小辈会唱,罗城民歌才有延续的可能性。因此,改编和创作适合小辈歌唱的民歌才是当务之急,歌词要简单易懂具有科普教育意义,曲调旋律要朗朗上口,且具有罗城民歌的音调。

4 碎片四:演艺的形式

宣传资料中介绍罗城民歌曲调有近五百多种,题材广泛、内容生动、形式活泼、语言简炼,主要分为山歌、号子和小调三大种类,演唱形式为独唱、对唱、合唱、一领众和、歌舞说唱等。但在实际演艺的民歌作品中,基本固定地采用“洗菜苔”、“慢赶牛”这两种旋律曲调,并根据演艺主办方的要求、演艺对象、演艺主题及演艺人数来重新创编歌词。之所以选这两种曲调,村民的说法是,大家都唱,旋律简单好听。久而久之,这两种曲调成为罗城民歌的经典代表曲目,也成为罗城村民意识上的第一旋律。其他曲调因不常唱逐渐被淡忘,即使演唱也会互相串调又回到了“洗菜苔”和“慢赶牛”,但村民也没觉得不妥,反而认为就是这样,同时也很肯定这不是“洗菜苔”和“慢赶牛”的曲调。

在演出时,这两种曲调无论配以各种主题类型的歌词,歌者都能进行自我调节演唱速度的快慢,情绪的起伏演绎出山歌、号子及小调的风格,简单来说,就是一曲多唱,一曲多用,而这种重新创编出的罗城民歌,村民又将其都归属于新民歌的种类。另在田野调查专访中,我们也了解到,目前外界演艺主办方需要罗城民歌艺术展演时,基本上是作为个人任务落实或是指定到以上提及的三个传承人姜秀珍、姜梦玉、姜建设身上,从演艺曲目、演艺人数、演艺形式、演艺服装及过程排练都由各自策划完成。因此,演艺主办方的规模大小、规格要求及经费预算就决定着罗城民歌的演艺质量和演艺规模,加上三人对罗城民歌有不同的认知,所呈现的节目风格不尽相同。有时在个人需要外援团队帮助给节目增添专业色彩时,往往都是邀请附近黄梅戏剧团专业人士制作舞美、音乐伴奏及演艺场景,节目呈现的效果往往给不了解罗城民歌的观众误认为是黄梅戏。另外,每一次曲目的制作都没有完整的保存或是成为固定模板持续延用,一旦有新的演艺活动,除了“洗菜苔”“慢赶牛”这两种旋律曲调不变,其他的相关的元素都会重新策划改编。

5 碎片五:传承的模式

从目前田野调查和文本资料收集梳理来看,罗城民歌的传承模式有四个渠道。一是传承人个人口传心授教学。这以本文之前所提及的三个主要传承人为主,学习者的接受不分年龄大小,只要有兴趣,有时间都可以学习,学习目的基本以娱乐为主,若学习者个人条件突出,传承人才会考虑是否深远培养。但这种模式传承人个人接受学生人数有限,学习者人数流动性大,学习时间周期也不稳定,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

二是学校教育。据统计,池州市只有贵池区墩上中心学校在2014年将罗城民歌引入小学音乐课堂,邀请传承人姜建设编写教材,并全程担任学校每个年级的罗城民歌教学,目前已编写一本固定教材。在授课方面校方要求每个年级的同学每学期必须学唱罗城民歌五首,上课过程中学校配备录像视频,以督促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学期末将以分数的形式计入成绩单,作为学生艺术素养考核的重要部分。目前此教学效果反映良好,在近两年的教学中,该校学生人人都会罗城民歌,近期校方也成立了学校罗城民歌艺术团队。这种传承模式现今只应用于这一所学校,而所有教学任务实施均落在传承人姜建设一人身上,存在很多局限因素。

三是演艺实践。罗城民歌是通过舞台演艺让全国大众知晓并关注,但现今的演艺已经无法适应曾经的舞台。本文之前提过在田野调查中大部分节目都由三个传承人各自策划完成,而三个传承人的年龄阶段、文化背景、学识程度及生活环境,让大部分的节目风格和表演形式基本停留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同时演艺实践活动的范围圈基本锁定在罗城村和当地县城及街道,演艺活动次数也历历可数,圈外更是寥寥无几,基本秉承着大众娱乐的指导思想。传承人和罗城村民很是希望能将罗城民歌以最美好的形式在高等的舞台上演艺,希望再创当年辉煌,但是却苦于演艺的如何突破、如何保留、如何创新、如何美化以及如何接触大众。为此,这种传承模式目前还属于待发展摸索阶段。

四是社会媒体网络宣传。按信息内容来说只有两个方面,介绍罗城民歌文化和地方实践演出活动,其文字和相关视频都显得极为简略、模糊。在这些内容中没有呈现出罗城民歌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内涵、辉煌的荣誉,甚至是没有一个完整的民歌演唱形态,犹如浮光掠影,不甚了了;按时间顺序来说,较多报道在2011年至2012年期间,越往近期,报道零星,所报道内容还是过去的信息进行重新整合或重复报道,总体来说,信息量少、内容陈旧、宣传力度薄弱。因此,这种传承模式同样属于待发展阶段。

6 思考与建议

以上碎片是罗城民歌田野调查中事实的存在,如何将这些碎片组合在一起,促进罗城民歌保护、发展、延续,并体现其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文化共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需要各相关部门、学者、演艺者去积极研究、探索、验证和实施。笔者在实践田野调查中,对此有以下几点思考:

6.1 保护和修复碎片个体的完整

在上述碎片中,碎片个体内部结构也并非牢固,甚有趋于粉末状态,最严重尤为碎片一,文化的缺失,是目前急需保护和修复的重要碎片。文本音像资料的严重缺失,现有少量资料的零碎混乱,学术研究的空白,无疑都是对罗城民歌延续发展毁灭性的打击。没有这些可视性材料的保存,就等于遗失了罗城民歌所承载该地域的历史文化、社会文化、人类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真实依据,从而影响罗城民歌存在的民众认知、自我价值和传唱意义;碎片二认知的迷茫和碎片三歌者的心态,则直接影响了现今罗城民歌文化的存在感及必要性;碎片四演艺的形式和碎片五传承的模式,则影响了罗城民歌文化历史现今活态的呈现和未来延续发展的空间。在实际田野调查中,保护和修复碎片个体的完整是目前最需要的基础性工作,在每个碎片中都有其本身内部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必要的稳定巩固都是为罗城民歌文化增添一份真实性的历史存在、人文精神和艺术魅力。如若碎片内部瓦解,我们遗失的不仅仅是罗城民歌,而是那份对自我民族文化的信心、信念和态度。

6.2 构建和巩固碎片间的组合联系

在保护和修复碎片个体完整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构建碎片间的组合联系。个体碎片的发展力量是单薄的,组合的发展会更有利于碎片的稳定和扩展,而构建巩固组合的重要手段就是沟通与交流。从上述碎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管理部门之间、传承人之间、歌者与听众之间、学习和教育之间、传播媒介之间等正是缺乏严重的沟通与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罗城民歌现今的状态。如,各管理部门因历史原因导致罗城民歌文化资料收集的零散、混乱及空白,而媒体在宣传报道时,也是将现有民歌文化概况部分整合进行报道,如若下次还需报道依旧是采用过去报道的材料再进行整合报道。对于媒体的报道,各相关部门也没有专门收集留存、没有指定报道具体内容更没有要求长期关注报道,当然媒体也没有积极关注或是了解罗城民歌文化的动态,彼此之间都在等待对方的主动动向,却忽略了彼此的互助可促进民歌文化发展。二者由此循环的缺乏沟通交流,使得罗城民歌文化不仅资料难以更新,更加得不到大众正确认知,从而也影响到民歌实践演出、学习等一系列发展元素。因此,加强沟通与交流,构建和巩固碎片间的组合联系,民歌文化保护才能得以有目的、有意义、有计划的良性发展。

6.3 拼建完整碎片拼图

在构建和巩固碎片间的组合联系后,最终要拼建完整的罗城民歌文化拼图,才能完整地诠释民歌的承载。我们知道民歌是“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罗城民歌的“活态”不仅仅是本意上流动性特点,更重要的是它还一直存在罗城人民现今的生活中,歌唱罗城人现今的生活、现今的理想和未来的希望,虽不及以往的辉煌,但依旧有人不曾忘记,把它歌唱,因为这是罗城人心中的歌,是对历史的回忆、文化的赞叹、生活的倾诉、希望的寄托。而拼建完整碎片拼图的目的,是为了树立地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觉心;也是为了罗城人民更好地了解历史、认识文化、美化生活、实现希望;更是为了在人类社会生活、历史文化、艺术魅力的语境中,重新解读民歌文化所带给人类发展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罗城民歌碎片之多有其内外因素,真实的田野调查,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过程以及处理正确的主客观研究态度,都会揭示罗城民歌内外因素问题所在。以上三点是笔者在实践田野调查中,对罗城民歌现状所引发的思考,如何将这些思考得以具体实施还需进一步实践调查和论证。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文化贵池编纂委员会.罗城民歌[M].合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4.

[4]贵池民歌·申报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文本[Z].贵池:贵池区文化广播电视局编印,2006.

[5]徐阳.贵池民歌田野调查与现状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6(2):110-112.

[责任编辑:钱果长]

Piceces Together—A Study of Field Investigation of Chizhou Luocheng Folk Songs

Xu Yang
(College of Music and Education,Chizhou University,Chizhou Anhui 247000)

Luocheng folk song has long cultural history.The investigation reveals that it is fragmented.The paper explores how to combine the fragments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uocheng fokl song,and the necessaity and fleasibility of reflecting self value,social value and culture consensus.

Luocheng Folk Song;Field Investigation;Pieces;Combination

J642

A

1674-1102(2017)02-0021-04

10.13420/j.cnki.jczu.2017.02.005

2016-11-30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重点项目(SK2016A0645);池州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15RWZ020)。

徐阳(1983-),女,安徽芜湖人,池州学院音乐与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猜你喜欢
罗城池州演艺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仫佬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罗城的实践与启示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生态学视角下得演艺产业——评《演艺产业生态学刍论》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