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华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永安 366000)
县域生态视角下高校志愿者工作研究
林耀华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永安 366000)
县域生态包含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两大体系,探索县域生态下的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开展现状,分析青年志愿者工作存在的瓶颈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充分挖掘区域内涵,运用生态学相关的原理和方法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开展进行研究。
县域生态;志愿者工作;高等教育
我国开展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始于1993年,至今已经历20余年。目前,高校青年志愿者已经成为社会志愿者工作队伍的中坚力量。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号召全社会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是深化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陈亮、罗婷、周从标[1]等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探索,指出青年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大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助于社会正能量的传递。同时,在青年志愿者工作本体机制研究方面,赵松强[2]曾经从西方文化思潮、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视角对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因素进行分析;魏向阳[3]、连玲娜[4]对青年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贺红霞[5]对青年志愿者在社区服务方面指出社区服务应该常态化,并且需拓展社区服务的内容和完善工作机制、激励机制。新的时代必然孕育新的社会科学观点,青年志愿者服务作为长期化和动态化的工作,必然要求其要紧紧联系时代。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在国家和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思想理论价值,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开展应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益理念相互融合。蒋伟[6]提出高校公益实践活动应该与时俱进,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李阳、韩颍[7]提出大学生公益精神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探索在高校开设公益课程、规范公益活动管理制度、建立稳定的参与和激励机制等。其他学者从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行为学等方面对志愿者服务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现代生态学作为新兴的学科,其原理和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经济、政治、环境、旅游等自然和社会科学方面。陆宏芳、任海[8]等阐明产业生态的研究方法,研究其优缺点,并对生态学研究方法进行整合,提出整合的方向。徐期勇、艾南山、李立华[9]将生态学原理运用于生态旅游,从系统的角度,对如何发展生态旅游进行分析。在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方面,从县域生态对其工作研究在国内相对较少。县域高校的发展有其自身不足和优点,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志愿者工作进行探索,并提出建设性的见解,将有利于未来县域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开展,同时拓展了生态学观点理论的运用领域。
2.1 县域生态的内涵
县域生态主要指县级区域范围内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综合,通过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区域范围内自然和人文环境及各类工作的开展进行影响。其主要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是一个统一的互相联系的系统、生态环境中各类事物保持相互的联系和相对的平衡、生态环境有一个影响阈值,超过阈值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现实域内环境的影响,理解区域生态的内涵,立足区域生态,并运用生态学内在的原理和方法对青年志愿者工作进行研究和创新,这将促进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开展。
2.2 县域生态下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瓶颈
县级是我国基层的行政单位,在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开展方面,由于受行政级别、区域范围的限制,相比我国现代发达一线大城市及其他较高级别的省地级城市的高校,县域高校在调动资源、吸引人才等方面都受到相对的限制。主要表现在:
(1)县域城市交通不发达,青年志愿者可利用资源有限,活动形式简单。相对于国内其他大中型城市中的高校,县域高校的交通条件较差,区域范围内可以联系的共建单位相对较少。在专业人才吸引、社会资源利用、社会资金支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限制。在社会影响方面,志愿者活动只能局限于本区域范围内资源的整合;志愿者的活动平台较小、所产生的创新和影响力相对较低;活动的资金支持来源有限,大部分来源于高校自身的支持,这限制了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规模、内容及发展方向的多样化选择。
(2)县域内高校单一,限制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经验交流和学习。我国的高校大部分集中于地级市以上的城市,县域内的高校相对较少。由于人力、物力等资源的限制,大部分县域内的高校单一,高校与高校之间在活动互动、经验交流、学习等方面存在限制。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社会公益性的活动,本身带有强烈的社会交流和合作性质,区域范围内高校的单一限制了其活动的开展和品质的提升。
(3)县域内青年志愿者工作机制和体制保守。青年志愿者活动是高校与社会共建的一个平台,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体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社会实践能力建设方面。在县域内的高校,由于高校往往只有一所或少数几所,在工作机制方面,较少受到外界新思维的影响,一般只在国家、省、地各级部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延承本校多年开展的模式,呈现志愿者工作机制和发展体制保守,创新不足。
(4)县域内志愿者工作组织队伍的能力提升空间较小。县域内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主要由学校、系部、班级三级组成。有的高校则是由学校、学院、系部、班级四级阶梯队伍组成。一般在学校学生会中设有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其下辖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校学生会下有各院系的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并相应设有系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各专业班级中设有青年志愿者队长。在活动的组织中,需要各级部门互相协调配合。由于县域高校活动选择途径较少,志愿者工作队伍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本校师生以及学生干部之间“老带新”,能力培养途径选择性较低,较少激发组织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能力的培养。
2.3 县域生态下青年志愿者工作可利用的优点
(1)县域范围小,高校在域内地位比较高。县域范围小,高校是区域内的唯一或是少数,相对其他地级市以上的高校,其地位比较高,域内的影响力相对较高,这对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是有利的。
(2)县域内志愿者工作共建单位选择专一,可使得活动长期进行。由于青年志愿者活动属于社会公益性质的活动,需要一定的平台来开展活动,对于县域内的共建单位,其选择比较少,而高校在域内比较受重视,双方可以选择的单位都比较单一,这使得活动的共建合作长期进行。
(3)高校大学生素质较高,有利于提高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层次。高校青年志愿者的素质较高,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本领。和其他地级市以上的高校一样,在县域内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可以使得青年志愿者活动走出普通的公益劳动和帮扶,有效地促进志愿者活动层次的丰富和提高。
县域生态包括了区域内的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开展必然受到所在区域生态的影响,结合生态学原理、观点和方法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可提升青年志愿者活动质量,创新青年志愿者工作方法,走出一条符合县域生态下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的道路。
3.1 以县域生态系统观创新青年志愿者工作体系
生态学的原理表明,任何事物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或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或相互依赖,它们之间是一个互相联系的系统。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从学院到各系、班级担任角色不同,分工不同。从组织、策划、具体落实皆有一定的体制。建立健全活动领导小组、明确各自岗位的分工,互相配合和协调,做到青年志愿者工作相互促进,形成生态健康的青年志愿者工作体系。
3.2 以生态进化论引领青年志愿者工作,形成志愿者工作品牌
在生态环境自然发展过程中,各物种只有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的群落才可以生存并发展。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主要的实施群体是以学院及各个系部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发挥大学生自身专业本领,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脉搏,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指导社会实践,将有利于开展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有别于普通社会成员的志愿者活动,体现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专业化和技能化。在社会和高校力量的支持下,如果能引入资金支持和常态项目的支撑,结合社会需要,发挥专业特色,不断在时代发展过程中改进工作项目和服务内容,将使得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形成工作品牌,增强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3.3 以互利共生、合作共建志愿者工作基地,促进工作常态化
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是息息相关,互利共生的。在县域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共建单位建立青年志愿者工作基地,定期到共建单位进行服务,可利用共建单位提供的各类平台,参与共建单位的活动。如与街道社区进行共建,可开展慰问孤寡老人活动、各类节假日活动、社区自主品牌活动、提供人力物力配合社区要求开展的各类活动等。两者互相提供平台,互利互惠。这不但丰富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种类,而且提升了共建单位自身的活动开展水平。由于街道社区作为行政单位变动较小,使得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可以长期存在,基地化和常态化。
3.4 以生态价值观指导,把青年志愿者工作纳入选修课体系
生态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和人类一样有权按照生态规律持续生存。结合高校办学,应该重视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把它视为和高校其他选修课一样的地位,提升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质量,鼓励广大高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把青年志愿者活动办成高校选修课。这将不但使得高校学生走出学校,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其意志和本领,而且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课程,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5 以生态科技观指导,利用科技平台开展志愿者工作活动交流
生态科技观强调科学技术能够促进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为优化生态系统提供智力保障。青年志愿者工作是现代生态环境中的小群落,它需要科学技术来促进和优化其发展。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同时也是各类新媒体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开展要求大学生学会运用新媒体工具,对各类公益性、典型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及时宣传,建立青年志愿者传播平台,以广大青年志愿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引导更多的高校大学生投身于青年志愿者活动,壮大活动队伍和影响力。
虽然地处县域,域内高校比较单一,但如果青年志愿者活动队伍能够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关注其他高校典型工作案例和先进经验总结,学习知识,结合区域本体高校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创新青年志愿者活动并增强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生态学自诞生以来,其原理、理论、方法经常成为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从县域生态学角度对青年志愿者工作进行研究只是简单地运用生态学原理。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建立数据模型、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青年志愿者工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通过纵向和横向收集对比县域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开展的具体数据,可以更加全面确定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切入点并及时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
[1] 陈 亮,罗 婷,周从标.独立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实践意义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5-107,131.
[2] 赵松强.影响我国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因素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1):44-47.
[3] 魏向阳.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问题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8(1):54-56.
[4] 连玲娜.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3):95-98.
[5] 贺红霞.关于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的几点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1):56-59.
[6] 蒋 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公益实践活动研究以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6(1):205-208.
[7] 李 阳,韩 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5):105-108.
[8] 陆宏芳,任 海,等.产业生态学研究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2):233-239.
[9] 徐期勇,艾南山,李立华.生态学原理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研究[J].生态与自然保护,2000(3):31-33.
Research on College Volunteer Work from Perspective of County Ecology
LIN Yao-hua
(Fujian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lectric Power, Yongan 366000, China)
County ecology contains two main systems: natural ecology and human ec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unty Ecology,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llege volunteer work is explored and the bottleneck and urgent issues are analyzed. The carrying-out of volunteer work in colleges is researched by fully excavating the regional connotations and applying ecology-related principles and methods.
county ecology; volunteer work; higher education
2016-09-13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60960),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基于区域生态的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探究”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
林耀华(1987-),男,福建泉州,助教,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大学生管理和教育。
G455.7
A
1673-0496(2017)01-0050-03
10.14079/j.cnki.cn42-1745/tv.2017.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