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类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路径探析

2017-03-29 18:54
传播与版权 2017年2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高 澜

传媒类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的路径探析

高 澜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学生素质的终身发展呼唤传媒类高职院校实现创新发展。就传媒类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定位设计、发展架构和实施步骤进行探讨分析。

传媒;高职院校;创新发展

[作 者]高澜,副教授,高级会计师,江西传媒职业学院副院长。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蓬勃发展局面,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设和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传媒类高职院校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学院如何在竞争中夯实基础、激发活力、凸显特色,促进速度、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媒类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学校创新发展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会前,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批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纲领性文件的下发,标志着我国完成了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后,《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等文件相继出台,表明国家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阶段性发展制定了目标值,描绘了时间表和线路图。传媒类高职院校唯有创新发展,才能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传媒产业迅猛发展呼唤学校创新发展

近年来,全球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宏观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但严峻的经济背景并未阻滞传媒产业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2016年第七届传媒发展论坛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对中国传媒产业及关联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报告》显示,一方面传媒产业整体平稳发展,2015年整体市场规模达12754.1亿元,增长速度达12.4%,远高于GDP增速6.9%。另一方面,传媒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两个有趣的“超越”:一是报业广告和发行收入双双大幅下滑,报业市场整体规模在2015年首次被电影票房市场超越;二是电视广告市场发展疲软,下滑趋势明显,2015年电视广告收入首次被网络游戏市场超越,让传统媒体感到深深的“寒意”。而新兴媒体在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市场格局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互联网巨头企业携资本优势在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领域大肆扩张、争夺优质资源,媒介融合的态势也正在发生逆转。随着O2O、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等新模式、新思维的出现,也使得新兴媒体呈现出了更多的活力。[1]瞬息万变、迅猛发展的传媒产业呼唤高职院校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培养大批具有良好文化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后备人才。

(三)学生素质的终身发展期盼学校创新发展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神圣使命。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大学阶段既是学习文化知识、获得技术技能的关键阶段,更是思想道德的形成期、人文素养的提升期、职业精神的铸造期,对其终身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育重点培养什么素质,也许美国教育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美国职业教育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强调知识,第二阶段强调能力,第三阶段强调人格,第四阶段强调素质,也就是综合发展,把知识、能力和人格汇合到一起。[2]高职院校如何才能在短短的三年内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一定的人文素养、培植较强的职业精神,成为一个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准职业人?学生素质的终身发展期盼学校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评价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二、传媒类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学校发展的关键一靠发展理念,二靠运行秩序。传媒类职业院校的创新发展应从发展定位和架构两个方面进行构思。

(一)传媒类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定位设计

定位关乎生命力。学校发展首先必须从办学理念、学校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理清思路,科学定位,

办学理念:学校应坚持依托传媒产业办学、服务传媒产业发展、服务学生终身发展,树立“依托产业,开放办学;服务发展,以人为本;文化育人,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

学校发展目标:可根据学校的建校基础、专业特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设定本校的发展目标,发展目标应包括服务面向(包括服务产业和服务区域)、发展道路、发展特色、发展定位等基本要素,例如:紧贴传媒产业需求,立足区域,面向全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形成人才培养结构合理、人才培养质量优良,服务产业需求能力和应用型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的政校行企联动、产学研用结合的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传媒类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培养能主动适应传媒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转型升级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胜任传媒技术、传媒艺术、传媒管理和传媒服务等相关岗位群工作,具有良好文化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传媒类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架构分析

“高职”院校姓“高”名“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教育层次是“高等”,教育类型是“职业”,教育内容是“技术”。高职院校的职业性要求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高职院校的高等性要求学校履行大学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因此,传媒类高职院校在创新发展中应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兼顾高等性、职业性和区域性,实施以传媒类人才培养为主体,以服务传媒产业发展的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战略,教学立校、服务兴校、科研强校,进行政校行企联动,实现产学研用结合。

1.夯实基础,教学立校。教学立校即通过人才培养工作确立学校地位,树立学校品牌。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应牢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狠抓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基本环节建设,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并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促进学校自我诊断、自我修复、自我完善,保证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专业建设是高职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立足点[3]。传媒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时,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传媒产业结构调整状况以及本校专业建设基础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面向传媒技术、传媒艺术、传媒管理和传媒服务等相关岗位群,构建出版印刷、视觉艺术、影视技术、新闻传播、表演艺术、传媒管理等与传媒产业相关专业群,形成以其中1—2个专业群为核心专业群,以其他专业群为辅助专业群的专业布局。在专业建设中应坚持开放办学,结合本校特点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采取面向传媒产业定向培养、行业大师工作室、“校中台(校园内电视台)”“台中校(电视台内设教学班)”模式、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传媒职教集团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形式,打破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藩篱,实现教学链和生产链的对接,创新“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学生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

2.立足特色,服务兴校。社会服务是展示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师资质量、教研水平的重要窗口,也是提升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的评选均将“社会服务能力领先”作为基本条件。随着现代职教体系的建立和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传媒类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可以立足本校专业特色,在服务政府、服务产业、服务社区等方面有所作为。在服务政府上,通过积极参与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大型活动,发挥专业优势,创作精美的文化产品、高雅的精神作品,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传媒产业的魅力;在服务产业上,根据本区域关于传媒产业发展的规划,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重点培养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并依托学院资源为在岗职工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逐步建设成为行业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培训中心;在服务社区上,充分发挥场地设施、师资队伍、网络资源等教育优势,面向社区成员组织民主法治、文明礼仪、保健养生、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社区教育活动,积极开设文化艺术、信息技术、传统工艺等老年教育课程,逐步建成社区文化艺术教育中心和终身学习中心,为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3.搭建平台,科研强校。高校的科研分为“顶天式”和“立地式”两个类型,“顶天式”主要由普通大学承载,侧重于前瞻性研究、基础性研究和工程建设研究,“立地式”主要由高职院校承载,侧重于应用性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文化传承与创新。学院可以通过机制创新、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积极开展“立地式”研究:一是向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借力搭建科研平台,为生产类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工艺创新,为文化创意类企业研发优质的文化创意产品,传承并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搭建教研平台,挖掘潜力,形成合力,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探寻规律,总结经验,逐渐形成标志性教学成果,以研促教、以研促管、以研促改,以研促社会服务,推动学院的跨越式发展。

三、传媒类院校创新发展的实施步骤

学校创新发展需精心设计,稳步推进,实施“三步走”:

(一)深入调研,设计架构

设计架构须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调研着重解决何为创新发展、为何创新发展、如何创新发展的问题,为学校创新发展寻求发展新动力、明晰发展新目标、探索发展新举措。通过看、听、访、思等形式访政府、走企业、看同行、查本校:通过政府调研了解政府关于传媒产业的发展规划,创设良好发展环境;通过企业调研了解行业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寻求校企合作、平台共建单位;通过兄弟院校的调研,借鉴成功经验,开阔视野,启发思维;通过本校的内部调研,分析本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剖析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制约性因素,了解教师职业发展、学生学业发展需求,为制定结合学院发展规划的相关政策奠定基础。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设计,确定发展方向,明确工作任务,明晰岗位职责:在院校治理机制上,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院校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在专业建设上,进行全面梳理,构建与区域传媒产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合的专业布局;在制度建设上,修订并完善教学制度、管理制度、服务制度,营造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全面推进,稳步实施

架构设计后,学院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三方面分项推进,稳步实施。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动态调整的专业布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局面初步形成,校企合作内容渐趋丰富,合作形式渐趋深入,“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渐趋成熟。二是在社会服务方面,服务政府、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区的能力逐步提升:通过参与“世界读书日”等大型活动服务政府,通过提供职工培训与鉴定服务行业企业,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真实性工作项目(如:编辑校对、数字印刷、艺术设计、摄影摄像、影视制作等)开展服务社会,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和老年教育服务社区。三是在科学研究方面,与相关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搭建的科研平台,探索服务区域传媒产业应用型研,不断提高认识、探寻规律,逐步形成标志性教学成果。

(三)特色凸显,质量提升

通过项目的全面实施与稳步推进;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专业建设特色凸显,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契合度更加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以专业为载体的学院特色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多元评价的质量保证体系促进学校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初步形成。社会服务方面,职工培训、产业服务、社区教育能力不断提升,服务政府、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科学研究方面,艺术创作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稳步提高,应用性科研能力与教学成果积累初见成效,学院科研能力整体提升。“政校行企联动、产学研用结合”的格局基本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办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XJG-14-79-1)]

[1]崔保国.中国传媒发展报告(2016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黄达人,等.高职的前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范唯.专业是高职学校的品牌和灵魂[N].中国青年报,2012-02-26(11).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