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字出版背景下编辑的应对与转型

2017-03-29 18:54:54
传播与版权 2017年2期
关键词:出版业图书数字化

陈 科

浅析数字出版背景下编辑的应对与转型

陈 科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出版业进行数字出版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指出由于数字出版本身承载了图像、文字、声音甚至是影像技术,这种产品技术必将进一步延伸人的四肢、五官等感性知觉,促成以数字化为中介平台的人类重要虚拟空间之一。与传统业相比,数字出版业对我们这个时代将对人们的思维习惯、跨行业的创意产业产生深刻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作者、编辑、读者三者关系的新模式,对传统出版业态下编辑如何应对这种变化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出版;思维习惯;创意产业;编辑力;策划力;执行力

[作 者]陈科,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编辑。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出版业进行数字出版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数字出版是指运用数字化技术,将图、文、声、像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加工及存储,出版者对这些数字化信息进行筛选、编辑、加工、整理,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或以光盘等形式投放市场的出版活动。需要指出的是,数字出版技术的实质是使用二进制0、1技术手段进行的信息加工,其产品从根本上说来是一种虚拟产品,具有它特定的技术特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标志与物化。由于数字出版本身承载了图像、文字、声音甚至是影像技术,这种产品技术必将进一步延伸人的四肢、五官等感性知觉,促成以数字化为中介平台的人类重要虚拟空间之一。这些变化将使数字出版业的时代影响大大的不同于传统出版业的发展,也对传统出版业态下编辑如何应对这种变化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字出版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文进一步对传统编辑的应对及转型进行探索与分析。

一、数字出版的时代影响

(一)数字出版将带来视听阅读的全面繁荣,必将深刻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

不同于将纸作为传播介质的传统出版物——纸质图书,数字出版使读者直接面对的是互联网电脑或电子阅读器,读者的阅读介质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大部分电子阅读器能做到的仍然是以文字、静态的图形表达形式为主,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普及,电子书阅读器以及互联网将会更多地提供读者具备图、文、声、像信息的数字化读物。数字出版将呈现出一种融合文字阅读、视听享受于一体的丰富产品形态。由于载体中介的变化,更多的静态、动态的图像表达形式与文字表达形式在数字出版中得到了很好的互补,其图像、音像的合成、分解、录入必将普及。与纸质图书的阅读方式相比,这种数字阅读的认识特点更具有形象性、直接性,甚至还具备了其特有的虚拟性、代码性以及数字化性,是一种具备视听功能的全新阅读方式。

2015年5月,在第十一届中国(深圳)文博会2015数字出版高端论坛上,中文在线常务副总裁谢广才指出:“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全媒体的时代,全民阅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毫无疑问,数字阅读正以全民、全新的阅读方式挑战传统阅读,总结来看,这种数字阅读特点有二,一是传输阅读的方式从实物载体变为虚拟载体,采用“云+端,有屏就有阅读”的方式,快捷广泛,且具备了人机交流、人网交流的沟通渠道;二是这种数字阅读包含了丰富的视听元素,促使人与体验对象之间能够以一种动态的、高速的、便捷的方式进行交流,形成时间与空间上的快捷、广阔的感知界面,必将深刻影响到人们的阅读习惯,使之从以往的从语言文字中追寻知识、接受知识、学习知识的阅读习惯转变为用视听交流方式汲取知识的阅读习惯。这种阅读习惯将使人类的思维更趋向于空间化,在知识与信息的学习、沟通、交流中更习惯于使用图像式思维与文字思维表达相结合,从而在表达、分析、体验、交流中深度与广度上大大超越以往时代。

(二)数字出版实现跨产业融合并催生新的创意产业

数字出版介质和技术的变化使其成为数字技术与内容出版紧密结合的产业。目前,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化过程中,出版业在数字技术和人才方面储备薄弱,数字化改造往往需要借助技术商与出版企业的共同合作,由于出版企业无法突破数字化出版的技术壁垒以及终端平台问题,数字出版物的定价、收入分成甚至是地域授权都受到了技术商的操纵。这种单方面主导的情况并不利于数字出版的长期发展。应该看到,由出版业主导的数字化改造在平台与终端上处于劣势,而由技术企业主导的数字出版其出版内容将出现同质化的趋势,难以拥有具有自主特色的出版内容。在未来的一段时期,技术商与出版业将展开相互角逐的过程,直至双方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就是出版与数字化IT技术最终相互融合,产生新的产业。新产业中IT技术将完全地、专门地服务于出版业,并且在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产品形式与产品衍生上进行细化与开发,而绝不是现在相对独立的两个行业的合作,其产业融合主要表现为双方优势互补、数字技术与出版业之间的相互认同感日趋强烈、行业边界逐渐模糊等特点。

数字出版跨产业融合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纸质图书的经营模式,其数字化特点将十分便于发展以数字出版为载体的平台经济。数字阅读平台将进一步与网络社交、文化创意、思想智库结合,逐渐脱离过度依赖机构消费者的境况,促成一般读者的自主消费行为。比如在以用户导向为核心的学术型数字出版服务平台中,名为“壹学者”的学术科研一站式移动服务平台就开发了阅读、科研、社交、传播四大模块,并衍生出资迅阅读、图书阅读、期刊阅读、论文检索、数据挖掘、调研问卷、著作出版、跨界合作、附近会议等九大功能。为数字出版的创意衍生提供了完善的平台与功能服务。随着新的数字内容的丰富与应用广泛,高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视听技术在数字化出版中的广泛应用,数字终端的开发空间大有可为,大量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与数字出版的专业平台绑定,产生更多的数字产品的衍生品。

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了上海张江数字出版基地,之后又先后在重庆、杭州、广东、湖南、湖北先后设立了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这些数字出版基地的数字出版已经大大超越了简单的传统图书的数字化改造的模式,基本形成了包含互动教育、网络游戏、艺术典藏、手机出版的特色产业,并将在未来的一段时期产生更多的新兴创意产业。

当前,数字出版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数据库建设,建立数字出版的全球意识,积极推动数字出版的国际交流与互动,做大做强数字出版平台,通过提供有偿信息服务,形成基础数据免费共享、专门数据有偿使用的数字出版内容的开发利用格局,为产业融合及衍生产业的发展做好基础准备。

(三)数字出版平台的发展将进一步形成作者、编辑、读者的相互渗透与互动

马克思曾经预言未来社会的个人必将突破狭隘的地域性,从而具有世界性。数字化技术特有的快速便捷使人们的知识交流活动越来越多的在数字化的虚拟空间展开。这种交流无须主体与客体之间现实的相互作用,通过数字化技术完全可以实现虚拟平台沟通互动,传统出版过程中作者、编辑、读者互动过程中“速度慢、效果差、时间滞后”的现状将得以彻底改变。

目前,数字图书出版仍然处于在纸质书加工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加工阶段,遵循的仍然是纸质书出版流程外加数字化改造。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专业化程度的增加,数字图书出版在内容的采集、编辑、制作、加工和营销等方面将越来越多的渗透数字化运作,从而在未来实现无纸化编辑,通过互联网、各种网络平台以及专业化的编辑工具,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互动将更加紧密。

二、传统编辑的应对及转型

在数字出版产生的时代影响大背景下,传统出版业编辑需要进一步认识自身的不足,针对数字出版的特点进行积极的应对与转型,开拓思维,把握关键,磨炼数字出版编辑特有的“编辑力、策划力、执行力”,为数字出版的繁荣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强化具有求解性思维的编辑力,用内容与形式直接吸引用户

数字出版开辟了全民阅读的新时代,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面对这样一个多层次、广范围的群体,如何激发其阅读兴趣?诚如龙源数字传媒集团副总裁汤杨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全民阅读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用户想不起阅读,不知道读什么。”笔者认为,这一疑问同样应成为传统编辑应对转型中需要求解的难题。

数字出版产品同样要以产品内容取胜,但数字出版编辑应不同于传统编辑,不仅要具备传统编辑对图书题材的敏锐感觉与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更需要对图书的内容与形式上做出新的超越。

这种超越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出版内容的碎片化,即更精准地挖掘、寻找人们的信息需求,阅读篇幅无须很长,内容直取人心;二是出版内容的功能性,即可联接性、可整合、可搜索、可拆分、可标注、可按模式推导等功能;三是出版内容的表现性,表现为包含图、文、音像转换组合。综观数字出版内容不同于传统出版内容的这三种表现,这不仅是一种技术上对图书内容的数字化分解,其内在的灵魂是编辑所展现的对知识和认识对象的求解性思维的编辑力,即编辑应首先理解读者在动态阅读过程中是如何思考的,对这种思考加以思考;读者阅读中的逻辑思维顺序、思维的重点、难点以及趣味性,通过碎片化、分解、重构、多媒体等方式来进行深度加工,也只有这类经过深度加工、广泛整合后的出版资源,才更具生命力与魅力,满足用户便捷获取信息、喜闻乐见的迫切要求。

(二)具备综合项目策划力,用发散性思维走出新局面

数字出版的跨产业融合与创意产业的衍生这一历史趋势将对编辑策划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出版的优势在于它突破了传统出版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面对的是一个无比巨大的空间与人群,具有更加广阔的平台。因而,编辑应该认识到,数字出版读物已经不单单仅只是读物这样一种角色,而应该学会用全方位的视角去解读与建设,如,一个数字出版读物它所站立的服务平台的特点,它所体现的内容建构,它所展现的思想之美,它穿过历史长廊所散发的深重历史感,它于万千思想火花中所体现的最独特的那一点,它所引起的某一类群体的情怀共鸣,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创意产业或项目的激发点,编辑要充分利用数字出版的虚拟特性,将数字出版与网络社交、文化创意、思想智库等密切联系,用发散性思维将每一种或某一类图书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打动人、引导人,纵横捭阖,准确定位,小到一本书大到一类书,以一个项目策划人的眼光和素质来要求自己。

2015年5月,即将出国的康夏在微信上发布了“带不走,出售我的1741本藏书”的信息,讲述了一个爱书人即将出国但却带不走他的1741本爱书的无奈,寻求爱书者买走他的书,短短的时间内,康夏居然得到了6千多人共计约77万元的购书款,大大超出了他的估计。康夏的“带不走,出售我的1741本藏书”,虽然是一次简单的个人纸质书籍出售的行为,却暗合了一次项目策划成功的基本元素,即庞大的网络社交群体、一个简单、合理的为爱书寻找归宿的“故事”、爱书人惺惺相惜的认同感、打包出售具有图书主人情感沉淀书籍的温情行为,正是这些重要元素使他的1741本藏书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这次偶然事件也给予数字出版编辑这样一种思考与提示,在数字虚拟平台上,我们拥有多么强大的群体力量,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何等重要,数字出版读物与虚拟平台拥有天然的同质性,给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空间广度,那么描绘数字出版读物的“深度”精彩故事,制造一场关于数字出版美丽邂逅的历史使命也必将转化为对数字出版编辑综合项目策划能力的新要求。

(三)提高使用相关软件、平台的执行力,具备数字出版的专业技术特长

总的看来,笔者认为,未来的数字出版图书将逐渐趋向于“很好看”,这个“很好看”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能方便地看,即电子阅读器或阅读终端能储存大量图书信息,携带方便,随时可得,环保便捷;第二层含义是能容易地看,图书内容及表现形式上更贴心,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需;第三层含义是能有趣味地看,即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不再孤独,任何一本数字出版读者都可以选择相应读书群体实时互动,相互交流阅读感受,以书会友,甚至图书在数字出版编辑过程中,作者、编辑之间的互动也可以在出版前就让感兴趣的书友介入,实现作者、编辑、读者的全流程亲密互动。

这种“很好看”的表现形式,其背后必然是强大的技术支持与完善的服务平台,因而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执行力”的要求,即编辑应该掌握使用相关软件、服务平台的实际操作能力,逐渐熟练各种数字出版软件的特点与特色,掌握一些图、文、音像剪辑、组合、变化的基本技巧,数字出版编辑不仅要在编辑策划认识方面有一个全新的转型,更要具有数字出版的专业技术特长,以应对未来数字出版多媒体、个性化服务的大趋势。

猜你喜欢
出版业图书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印刷工业(2020年4期)2020-10-27 02:46:18
图书推荐
南风(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新闻传播(2016年23期)2016-10-18 00:54:12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出版与印刷(2016年1期)2016-01-03 08: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