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静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策略
孔文静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学报要想在新媒体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以下三个策略:一是与新媒体融合,走协同发展之道;二是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学报影响力;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实现编辑学者化。
“互联网+”;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策略
[作 者]孔文静,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编辑部。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凭借其方便、快捷和信息量大的强大优势,已经深入现代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日常大众了解信息和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强烈冲击,传统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日渐“边缘化”,广告和发行量深度下滑,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局统计,2015年,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总印张为2467.03亿印张,折合用纸量570.75万吨,较2014年降低12.21%[1]。
面对新形势,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它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2]。在“互联网+”背景下,各领域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作为长期处于“外不愁经济来源,内不愁稿源”相对“安逸”状态的高校学报,要在激励的媒体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与时俱进,认真思考可持续发展之道。
李克强总理对“互联网+”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给了期刊媒体发展以重大启示:顺应“互联网+”媒体融合大趋势,积极推进期刊数字化发展进程,走协同发展之道。因为,期刊与新媒体不是“有你没我”的单一选择,而是可以实现“同生共存、相互促进”与“1+1>2”效应的多项选择。高校学报可以从以下方面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
一是将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运用到编辑出版工作中。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设置“学报简介”“投稿须知”等栏目,方便作者了解学报定位以及投稿方式。在网站上开放在线投稿平台,使投稿、审稿、信息查询、编辑和排版都通过网络完成,实现稿件编审工作“网络一体化”。同时,在网站上及时更新行业资讯,将历年的学报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上传到网站,实现“信息检索”“在线阅读”“在线下载”等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编辑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还可以实现高校学报与受众之间的良性交互,方便作者投稿查询和读者阅读检索,实现学术信息的无缝传播与对接,为广大受众搭建起学术探讨与交流的平台。
二是拓展学报数字传播新渠道,推进移动应用的建设。为了提高期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学报不但可以通过胶版印刷或数码印刷出版纸质版的杂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出版网络版,还可以利用电子技术,将编辑排版好的期刊文本刻录在光盘上,读者借助电脑阅读的光盘版,更可以建立自己的移动客户端,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书等移动终端出版。此外,应该积极探索适合移动终端的微信、微博等软件的应用,使学报的内容可以很便捷地通过多种介质进行快速检索、阅读储存、下载分享和评论引用;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根据需求,为受众提供感兴趣的阅读内容,与作者、读者实现在线的交流等,这样可以为受众借鉴已有学术成果提供极大的便利,推动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为学报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新媒体的确有向受众迅速传播海量信息的优势,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肤浅、冗余和可信度低的缺点;平面媒体在信息的提供上虽然没有新媒体迅速、及时与海量,但是其刊载的内容经过精心策划和编辑加工,具有内容精炼、思想深刻、权威性高和可信度强等特点,可以满足受众对准确真实信息的迫切需要。因此,高校学报应该坚持“内容为王、质量为胜”的根本原则,把刊物做精做深,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品牌期刊,利用品牌效应,赢得受众的支持与社会的认可。
一是严把学报质量关。质量是高校学报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要打造品牌,首先要严把学报质量关。学报质量包括稿件内容、文字表达和装帧设计等方面。内容方面主要要求是观点正确、现实针对性强、学术水平高等;文字表达方面要求是无错别字、遣词造句准确通顺,标点格式、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等符合规范等;装帧设计上要自然和谐、美观大方等。为了达到质量要求,高校学报应该严格把关。一方面,坚持“质量是学报的生命”,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稿件一律不发,杜绝单纯为追求科研工作量和评职称为目的“粗制滥造”、学术水平低的“垃圾稿件”在刊物上出现。另一方面,严格执行稿件“三审制度”,切实做好稿件的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对稿件编排的各个技术环节,都要规范操作,杜绝事故隐患;严格执行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对全部稿件都要有专职校对人员负责进行校对,防止和消除各种技术性差错或原则性错误,以保证学报出版质量[3]。
二是创建栏目品牌。高校学报是高校展示学术研究成果的平台,也是学术创新的重要园地,学术性是其本质属性,是高校学报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提高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需要有科学的栏目设置和有特色的专题研究作为支撑。但是,基于学术的“普适性”要求,研究内容要“大众性”,受到学术的普遍关注,学报的影响因子才会提高。相对“小众”的研究,如果得不到“普适”的关注,影响因子难以得到提高。因此,在栏目设置上,高校学报应该将“大众栏目”与特色栏目相结合,以“大众栏目”为主,结合实际,重点打造一至两个品牌栏目。高质量的品牌栏目,容易引起相关行业领域的学术同仁的关注支持,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关注度,是吸引优秀稿源,提升学术水平,改善学报形象的关键所在。打造品牌栏目,应该具有独特性、地域性、人文性和时代性。可以根据学报所在高校的学科优势,依托本校在某个学术领域已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较高学术水平的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深入挖掘并推广其研究成果;可以利用本校在国内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的影响,或利用本学报在某专业专题领域已有的具有权威和领衔代表作用的作者资源,建立品牌栏目,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可以利用学报所在地独一无二的地域优势和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的特色与需求,创建特色栏目,凸显自身特色;还可以结合特殊的时代主题设置相应的栏目,彰显学报的时代特色和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高校学报只有精心策划、开拓思路,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和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提升学术水平和刊物品味,扩大学报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是打造服务品牌。打造服务品牌需要高校学报建立全方位的受众服务体系,要把读者放在第一位,把业务视为一个整体,构筑学报服务链,尽量减少学报内部治理的中间环节和中间层次,实现学报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化。同时要将学报发展目标与编辑、员工的追求联系起来,建立学报与编辑的共同利益点,使编辑对学报目标和服务品牌的内涵充分理解,树立“一切服务读者,共铸服务品牌”的观念,形成“个人服务集体、部分服务全局、全员服务受众”的工作氛围,以发挥服务的协力效应。首先要规划服务流程,制定服务规范,保证服务质量的稳定。例如明确的稿件回复时间,制定选录与退稿的规章制定。其次,要以人为本,分出来稿稿件档次并登记录入稿件库,针对不同档次稿件给出相关修改建议,全面推升学报质量的同时,也帮助作者自身水平提升。借助微信、微博和今日头条等移动互联社交媒体,定期推送报纸的重要文章,提供行业动态。让社交媒体成为高校学报在新媒体时代的形象代言。
在“互联网+”时代,人才是高校学报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设一支具有先进办刊理念、知悉学科前沿动态、掌握现代化期刊编辑出版技术、甘为学报事业献身的编辑出版人才队伍,是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4]。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升待遇是基本保障。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保证高校学报编辑与本校教学科研人员享受同等的地位和待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学报编辑参加进修学习和业务培训;结合实际,建立科学客观的业务量化考核制度,配套奖励措施,在分配上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建立学习型编辑部,鼓励编辑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激励编辑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定期举办学报内学习交流会,总结部门各项工作不足的同时,参考借鉴国内外最新编辑出版思想和技术,推动高校学报编辑队伍水平整体提升,与时俱进。
实现编辑学者化,提升编辑的核心竞争力是关键。高校学报编辑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学术能力,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对编辑工作者的更高要求。如阅读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刊物,从中汲取营养,借鉴其成功经验;关注出版界动态和行业学术动态,使自身保持与时俱进、不落伍于时代的专业眼光;向身边的领导、同事、审稿专家和高校学报同行学习,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自身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高校学报应该有意识树立和培养“知名编辑”品牌,鼓励编辑总结、出版个人成果,通过形象和社会地位的提升,推动编辑队伍学者化建设。
此外,加强编辑学者化建设,还要提高编辑的互联网意识和媒介素养,掌握各种新媒体的运用技巧,学会运用新媒体来获取和传播信息,加强网络新技术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实现学报编审工作“网络一体化”。
[1]2015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EB/OL].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http://www.chinaxwcb.com/2016-09/01/ content_344617.htm,2016-09-01.
[2]http://baike.so.com/doc/7869991-8144086.html.
[3]唐华生.学术期刊规范三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黄家瑜.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