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长效机制研究

2017-03-29 14:15:44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8期
关键词:贫困生高校学生资助

张 微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长效机制研究

张 微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在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精准扶贫的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应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其时代内涵.本文就精准资助问题的提出、当前高校精准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以及精准资助工作的衡量维度及其长效机制的实现途径展开研究.

精准资助;长效机制;资助育人

1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正处在十三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扶贫攻坚是一项重点工作,影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和结果.“扶贫工作贵在精准.”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要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绣花”功夫这一巧妙的比喻体现出扶贫工作要做精做细做实.高校学生资助是高校针对贫困生给予的资助政策,“不让每一位学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是国家对贫困家庭走出的孩子的庄严承诺.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张光明表示:“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学生资助是教育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要找到精准资助的对象,二是根据程度给予精准的资助,三是要做到底数摸清、情况找准,指向要有针对性,这些问题给我们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1]

2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渐趋丰富,矛盾和问题也激增的一个过程.从资助的种类、力度、覆盖面和资助意义的延展性来说,越来越健全、深入.“但随着国家教育资助投入力度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资助点与面的平衡、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2]在资助工作的时代要求、资助队伍建设、科学化地资助管理体系、资助育人实效等方面,仍然制约着高校资助工作的快速发展.从时代背景上说资助工作精细化、考核标准、资助育人理念深化;从队伍建设上来说,急需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资助队伍.莫云仙在《高校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指出:目前资助队伍参差不齐,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校-院系-班级三级资助工作队伍,队伍人员缺位严重.从科学化资助管理体系而言,学生资助牵涉到资助金的使用,资助对象的评审,资助效益分析等,没有较为健全的以大数据库为基础的科学化管理体系,是制约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张莹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与展望》中指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着高校资助资金在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存在着资助金投入水平的差异;政府和高校为资助资金投入的主体,社会参与度明显偏低;学生资助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安徽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认为:因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着证明材料的准确性核实困难,精准认定工作存在较大难度;安徽财经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认为:应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安徽工程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认为:资助工作人员对资助工作的研究不够,科研成果少.安庆师范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认为:吸纳社会资金捐助方面力度仍需加强.

3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研究

3.1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的衡量维度

构建明确清晰的衡量维度有利于精准资助工作的实现.2016年两会期间,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就学生资助工作答记者问时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以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为抓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和方式,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精准资助制度建设是基础,将精准资助制度化,不断在实际研究的基础上健全、细化资助制度;资助环节的精准化,从资助工作宣传-评审-发放-绩效等各个环节的精准化;从资助金的管理方面,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如提取学校事业经费的4%-6%用于校内各项资助,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应严格通过学生本人校园卡,在指定时间前足额精准发放.受助学生的发展是体现资助育人成效、反映资助精准度的重要指标.高校不应仅仅完成对贫困学生的精准识别、足额资助,还应把受助学生的发展成效列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的重要衡量标尺.“贫困生资助制度是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的重要部分,要克服助学金单纯的扶贫性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3]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应建立多元化的育人体系,明确资助育人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通过相对固定化、形式多样、符合受助学生需求的育人载体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3.2 实现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长效机制的途径

3.2.1 完善高校资助管理体制

2017年是国家学生资助规范年,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资助制度建设.问卷调查显示,91.82%的学生认为资助对象认定体系是精准资助的关键环节,89.9%的同学认为资助监督体系是精准资助的关键环节.精准资助的实现及长效机制的发挥需要渐趋完善的高校资助管理体制为依托和保障.建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领导小组机制,校、院、系、班四级管理层面相应成立资助工作小组,负责开展各层面的资助工作;建立问责制,明确、压实责任主体,安徽省资助文件里明确指出,院系及班级辅导员是资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重大资助事项需经党政联席会议集体决议;信息公开制度,实现资助环节公开透明,主动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袁贵仁部长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精准帮扶困难群体提出要求:“对虚报受助人数、套取国家财政资金,发现一起,查出一起”.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突出的稳定和谐的资助队伍,提升资助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准,提升资助人才对资助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幸福感.

3.2.2 建立“精准识别”贫困生认定体系

高校应以“精准识别”为目标,建立由静到动,由学校到家庭、社会一体的点、面结合的贫困生认定体系.

3.2.2.1 静态

《国家助学也要精准资助》一文中指出:摸清家底正在成为各地完善助学政策的新举措.[4]辅导员、资助工作人员、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报到情况、学生登记表、贫困生认定材料、村委会等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来主动了解,包括生源地、家庭人口结构、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工作单位,家庭收入等基本情况,以及是否为孤残、建档立卡、低保户等特殊情况.这些静态、相对客观的材料能够为贫困生精准资助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3.2.2.2 动态

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是学生资助工作科学化、时代化的体现,其长效机制的发挥依赖于实事求是的工作.贫困生群体情况相对稳定,但有些家庭因意外、家庭成员突患重病、自然灾害等突然陷入贫困状态,应针对这种情况建立动态认定、临时资助制度.为实习精准资助目标,还应畅通资助管理机构之间、与民政部门、受助学生家长的横向动态联系.通过横向、多层次的沟通反馈机制,能较为准确、全面了解贫困生情况.2016年,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时,因申请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非常有限,也没有孤儿证,但是学院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先和学生生源地的民政部门电话核实后,驱车赴学生家里、当地村委会展开家访.通过走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学院认定该同学符合孤儿认定条件,享受学费减免、新生资助等各项资助活动.2017年春,学校在给建档立卡的学生发放助学金后,向家长发送《致受助家长的一封信》,告知孩子在学校的受助情况,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很多家长在接到信后致电学校,细致询问国家资助政策,进一步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表达对学校、老师和国家的感谢之情.主动、动态的和家长联系、沟通,扩大了资助宣传效果,是精准资助工作的重要途径.

3.2.3 强化资助育人的载体和实效

3.2.2.1 营造良好的资助育人氛围

学校、各系、班级对待贫困生认定工作应高度重视,应从班级评选的源头抓起,杜绝在评选过程中的拉票、贿选等不正之风,净化资助评选氛围.辅导员应把资助评选当成是一次资助育人、锤炼品格的教育过程.申请认定的同学有些认为自己是最贫困的,对别人的情况不了解,甚至苛责.“某某同学吃鸡腿”、“某某同学用笔记本电脑”、“某某同学买新衣服”,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和时代变迁,贫困的定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贫困生应该节俭,但也不是不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贫穷其实不可怕,对贫穷的冷眼和麻木才可怕”[5]学校应该意识到单纯经济困难的缓解不能为全面体现扶贫的价值,扶贫不止于物质层面,人格的尊重和情感的体谅等精神层面的扶持才更能体现出其内涵价值,才是更关键的.[6]正如一个正在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的学生所感言:“我的十年贫困生经历告诉我,贫困生没有什么不同.贫困不是骄傲的事,也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更不是值得同情的事.贫困生当然没有那么好的物质条件,但也有化蛹成蝶的机遇,前提是你足够努力、足够耐心以及一颗大心脏.”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68.18%的同学认为不能很好的充分的了解国家资助政策.可见,资助宣传工作仍要加强,探究简洁、明了、形象,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和喜好,丰富资助宣传的载体,提高资助政策的知晓度.84.55%的学生通过辅导员了解政策,说明辅导员是资助宣传的主力军,但也应该提醒学生增强主动了解资助政策的意识,各级资助机构都设立了网、热线电话以及在线咨询,学生可以主动询问,了解而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

3.2.3.2 加强对贫困生的就业引导

贫困生就业问题是资助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贫困生群体通过完成学业,顺利就业,可以渐渐摆脱贫困,实现初步的经济独立.贫困生在就业求职时,往往面临着求职中产生的费用、还款压力等问题,加之普遍的毕业生就业严峻的大形势,贫困生就业可谓是压力重重.一项针对毕业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受访者最为认可的基层就业项目和就业创业服务政策是“对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7]《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校要针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并尽量给予适当求职经济补贴.国家出资设立针对贫困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可以说是考虑的无微不至,“正逐步实现入学前不用愁,入学时不用愁,入学后不用愁”其应有之义应该包括报效祖国,服从祖国的需要.“据有关统计,毕业趋向选择大城市、选择好岗位、大企业的占到70%以上,对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缺乏关注.”[8]一方面,国家针对贫困生制定积极就业政策,引导贫困生回到家乡,赴西部地区工作,增强基层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大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引导贫困生自愿服务基层,享受贷款或学费代偿政策.国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贫困毕业生可以通过积累基层工作经验,通过自身的努力,及国家在晋升,考研等的优待政策,能上能下,势必会为贫困生的就业和发展打开新的局面.

〔1〕人民网教育部提出对贫困生“精准投资”且资助政策无死角.http://edu.qianlong.com/2015/1210/174439.shtml2015-12-10.

〔2〕朱莉,王群,宋伟.高校大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山东农业大学“三三模式”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3〕蔡路,刘运显.试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5(5).

〔4〕吴晶,等.新华每日电讯.国家助学,也要“精准资助”.2015-12-10.

〔5〕李斌.你的贫困就是我的痛楚[N].人民日报.

〔6〕车向清.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经济与精神双重贫困的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2).

〔7〕孙长缨,等.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4).

〔8〕许丽娜.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优势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0).

〔9〕丁建安.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精准帮扶机制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4).

G647

A

1673-260X(2017)09-0223-03

2017-08-07

2016阜阳师范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DJSZ04)

猜你喜欢
贫困生高校学生资助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0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