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波,祝 红,马文娟,王杏初
(安徽工业大学 工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浅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压力、就业心理与就业法律意识的关系
周 波,祝 红,马文娟,王杏初
(安徽工业大学 工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容易促使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就业心理特征和 表现出就业法律意识的缺失.本文在调查清楚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压力现状及其压力源、就业心理特征和就业法律意识特点的基础上,理顺学生就业中各种问题的相互影响关系,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压力;就业心理;法律意识
21世纪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主旋律[1],作为高等教育补充的独立学院,其产生与快速发展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同时,也加剧了人才市场的竞争[2].现阶段独立学院不论是在专业与学科设置、运行机制还是在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模式上,并未形成完全的独立办学特色[3],使得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不具特色.同时,独立学院作为第三批次本科招生,与传统本科教育学生相比就业竞争力不强,呈现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综合素质偏低和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不扎实等特点[4],在社会的普遍认可度不高.且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由“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改革不断深化[5],将高校毕业生全面推向市场,也给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6].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面向就业市场的大学生在就业中同样应遵循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在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下,独立学院学生呈现出的就业心理特征和就业法律意识特点更值得广泛关注.
本文以安徽省马鞍山市两所独立学院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抽样调查法和访谈法随机抽取不同年级、专业、性别的大学生进行就业压力、就业心理、就业法律意识三个方面内容调查,获取实证数据.两所独立学院共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87份,其中男生调查问卷718份,女生调查问卷769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2.94%.
对回收的1487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表1):(1)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中几乎全部同学认为存在就业压力,71.62%的同学认为就业压力大,仅1.34%的同学选择了就业无压力.(2)女生认为就业压力比男生就业压力大,分别占比为77.76%与65.04%.
表1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压力情况调查表
一般认为,当心理挤压超出个人所能感觉到的应对能力时所产生的即为压力,也可理解为个体受到事件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个体心理、身体、情绪和行为对该事件的最真实反应[7].通过将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作为就业压力影响因素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就业中受到的压力主要受社会因子(社会供求)、学校因子(学校知名度)和个人因子(自我认知)三大因素的影响(图1).其中学生普遍认为社会因子对就业压力影响最大,达到81.71%,其次为学校知名度(71.55%)、个人认知(50.84%)、家庭期望(36.71%)、职业期望(34.03%)和个人能力(26.16%)(图1).从各因子在学生选择中的比例可以看出,学生将就业压力大的原因更多的归因于社会和学校等客观因子,而忽视了自身在就业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学生对就业环境和个人认知不全面.
图1 就业压力源因子调查统计分析
通过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就业心理特征,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访谈中部分学生缺乏就业自信,认为是独立学院三本学生出身与传统本科毕业生相比自渐形秽,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胆怯.这种就业心理的产生可能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随着就业市场的开放程度和人才竞争越演越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对三本的学生的歧视使得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另一方面主要是学生的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够,在面试和笔试中屡屡被淘汰,成了“面霸”、“考霸”和“拒无霸”,长此以往,就业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自卑心理越来越严重.
(2)自大盲从心理.调查中一些学生过于高估自己,尤其是在校学习期间受过学生干部、社会兼职等锻炼的同学,就业期望值过高,往往形成“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毕业局面.同时,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规划,易受社会观念和身边同学的影响,盲从于家庭或者其他同学.
(3)功利心理.分析问卷中调查的问题“请对以下决定你选择此工作岗位的因素进行排序”的结果显示,“薪资待遇”在就业选择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排序第一占比67.82%,其他因素占比由高到低为“工作稳定性”(15.19%)、“工作环境与地点(10.26%)、“个人职业发展”(6.73%).这些数据表明,独立学院学生就业过程中“一切向钱看”的功利心理较为严重,个人的职业发展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4)求便依赖与“慢就业”心理.问卷中关于就业区域的调查发现,76.22%的同学选择“家乡附近”和“发达城市”这种生活快捷便利的区域就业,“西部地区”的选择仅为1.92%.问卷中关于学生乐于选择的求职方式调查中,58.42%的同学选择依靠“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29.36%的同学选择通过“校园招聘会”就业;访谈中更有部分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前不考虑个人就业问题,等毕业后再做打算.
通过对两所独立学院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部分学生就业时面对权益受到侵犯,遭受不公平待遇时,难以用法律武器来捍卫自身的权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知识薄弱,维权意识匮乏.问卷中对“是否了解就业相关法律”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9.34%的同学选择“不了解”,38.76%的同学选择“了解不多”,仅11.90%的同学选择“了解”.对选择了解的同学进一步进行“了解程度”问题的调查,87.92%的同学选择“知道相关法律名称”,10.53%的同学选择“知道大概讲述内容”,仅1.45%的同学选择“知道相关就业法律条文”;在问题“针对用人单位招聘中开出的学校类别、性别、获奖证书、学生干部、英语等级等应聘条件,你如何应对”,87.67%的同学选择“按照条件投递简历”,仅0.96%的同学选择“指出不公平招聘,维护权益”.由此可见,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相关法律知识较为薄弱,在遇到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不公时,严重缺乏维权意识.
(2)契约意识淡薄、法律责任意识缺失.在问卷调查中,“你如何看待当代大学生频繁违约、跳槽现象”,79.27%的同学选择“正常现象,人往高处走”,仅8.22%的同学选择“不应该,是不良行为”;问题“你的求职信和求职简历制作的依据和方式是”,65.72%选择“用人单位要求与喜好,特别制作”,29.86%的选择“实事求是,认真书写”,4.42%选择“照搬别人,改为己用”.通过调查数据,不难看出独立学院学生就业中契约精神和法律意识较为薄弱.
(1)压力源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就业心理和就业法律意识(图2).压力源因子是独立学院学生产生不同就业压力程度的根本,不同学生受到社会环境、家庭期望、学校教育培养模式和个人对职业的期望等因素影响的不同,产生的就业压力不同,如学生在就业时受到社会观念影响,认为从事服务行业等第三产业没有面子,导致就业面的缩减,加大了就业压力;部分学生承载了家庭所有的希望,家庭期望值过高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压力源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心理.个人认知不科学,容易造成学生就业过程中形成自卑或者自大就业心理;职业期望值过高容易导致就业功利心理的产生.再者,压力源因子影响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提升,如受社会因子的影响,部分学生为了谋得职业,不择手段,逐步缺失诚信意识和履约精神.
图2 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压力源模型
(2)就业压力、就业心理与就业法律意识相互影响(图2).独立学院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容易导致自卑、依赖和“慢”就业等不良就业心理的形成,这种不良的就业心理更加使得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面越发狭窄,进一步增大就业压力;同样在就业压力的影响下,有的学生根据用人的单位的喜好通过篡改简历投其所好、托关系走后门等不择手段谋得就业机会,违反了就业市场公平竞争的有效运行,促使了部分学生在就业中法律意识逐渐缺失.反之,就业法律知识薄弱、法律维权意识淡薄导致就业过程中遭受用人单位招聘条件不公平待遇时,不能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就业权益,使得就业“门槛”无形中提高,增大了就业压力的同时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心理.
通过对数据总结与分析可知,压力源因子是导致学生就业中倍感压力的根本,是产生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关键因素,也是引起学生忽视就业法律意识的重要原因,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对的就业压力、表现出的就业心理及就业法律意识是一个循环体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何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理和培育学生良好的就业法律意识,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就业工作进行关注和引导.
首先,政府职能部门要不断完善大大学生就业法律法规,提高法律保障措施,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公平,积极的就业环境.虽然现行的《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对就业歧视、就业权益维护等做了明确的规定,但仍然需要制定更加专业的法律来保障就业权利,对就业相关问题的内容和救济程序等做出更加明确规定,促进就业市场公平;其次,应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严厉打击各类用人单位侵犯大学生权益的现象,并引导大学生依法就业,签订就业合同等;第三,国家尽早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和要求大学生讲究诚信,给自己和用人单位带来良好的信誉;第四,加强对独立学院的指导和帮扶机制,促进独立学院办学特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逐步改善社会对独立学院认知观念.
首先,独立学院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需求.独立学院应牢牢抓住当今社会是人才竞争的时代这一鲜明历史特征,逐步摆脱依赖母体学校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改革,在教学计划中加强就业指导、心理指导和法律知识等相关选修课、必修课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其次,独立学院需完善服务体系,加大学生帮扶力度,建立健全就业指导部门、心理咨询部门、法律咨询部门等服务体系,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干预和增强心理素养、提升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第三,独立学院应积极探索学生培养机制,加强与企业合作与交流,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理论和企业实践相结合,为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岗位特征提供帮助,不断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第四,独立学院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升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独立学院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家庭作为学生就业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坚强后盾,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应积极找准位置,摆正心态,充分支持,同学校一起促进学生充分就业.首先,家庭应找准位置,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提出积极意见,能主动放手让学生参与市场竞争,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其次,家庭应摆正心态,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在就业区域、就业领域等方面不要过多的干预,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不能用家庭方面认为的好与坏、远与近等来衡量学生对职业、兴趣的选择;第三,家庭在学生就业过程中能更多的给予精神关怀,在学生受到就业挫折时,多鼓励少抱怨,消除学生消极就业的自卑心理,在学生参与应聘、面试等过程中,尽可能的提供物质支持和保障,减轻学生就业中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学生在就业过程是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只有不断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所带来的影响和压力.首先,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客观认识自己,找准职业定位,而不至于在就业中成为“盲从者”;其次,自觉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具有对知识的摄取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孜孜不倦的追求,不断提升个人人文素养;第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觉维护就业市场公平,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有所担当,积极主动通过对就业法律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不断加强自身法律素质的培养在就业中不断提升契约精神和诚信意识.
〔1〕吴志林.21世纪的经济发展与人才开发[J].理论观察,2000(1):22-24.
〔2〕张永祥.独立学院就业认可度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
〔3〕凌亦青,沈瑛.独立学院自有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初探-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6(22):50-51.
〔4〕戚文静,孙荣.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及教育管理策略[J].高教高职教育,2014(93):160.
〔5〕周艳.论就业政策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6):46-48.
〔6〕林虹,毛薇薇.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J].教育科学,2015(1):254.
〔7〕肖媛媛.大学生就业心理应激、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动态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G645
A
1673-260X(2017)09-0209-03
2017-06-10
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5jyxm715);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青年基金研究项目(QS201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