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微”时代校园微公益发展研究

2017-03-29 14:02:20赵士初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双微公益活动公益

赵士初,崔 健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双微”时代校园微公益发展研究

赵士初,崔 健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微博、微信两大交互工具的出现为校园微公益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高校要整合校内资源,挖掘校园微公益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两大平台的传播优势,打造“双微”平台,构建校园微公益发展新模式。

校园微公益;双微;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

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小事儿着手,强调积少成多,将微爱心与微力量汇聚一起,成为壮大的公益力量。它以公益精神为核心,传递公益价值和公益理念,塑造公益习惯[1]。

一、发展校园微公益的意义

国家、社会重视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3]。2013年,“圆梦中国——公益我先行”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微公益大赛成功举办。本次大赛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教育部新闻办、新浪微博联合发起,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采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向社会传递随手做公益的行为与理念,通过亲身参与公益实践,为需要帮助的人“圆心中一个微小的梦”,倡导公益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微公益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社会公益理念和精神的把握,逐步成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有效方式[2]。2013年,西北师范大学一名学生在新浪微博平台以“爱尚微公益——拍卖愿望”为项目名称,进行微博拍卖,筹集善款,温暖了贫困儿童,培养了公益精神,增强了参与公益的动力。

发展校园微公益是网络时代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提升道德素养的重要渠道。依托微博、微信等交互平台,学生以转播或创作的形式,就能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来。国内不少高校利用微博、微信平台等搭建校园微公益第三方平台,为大学生搭建起与联想微公益大赛、新浪微公益平台、多背一公斤、爱心小站、微微萤火虫、茶缸儿等知名微公益网站沟通的桥梁,铺就了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渠道,提供了全方位的微公益资源信息,实现信息与资源的互通共享。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捷径,为具备官方法律保障的公益活动的开展插上有力的翅膀。学生在公益活动中感受社会生活、群众冷暖,热心奉献付出,收获成长,有效地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校园微公益第三方平台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开交流、分享活动经验的平台[3]。大学生之间的信息相互影响,形成动态能量流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来,逐步实现从个人的公益坚持到群体的公益坚守的转化[2]。

二、校园微公益发展空间

2014年5月,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某项目组着重对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态度、需求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持续性不足、微公益理念淡薄,但参与微公益的主体意愿较强,喜欢简单便捷的微公益活动方式,渴望校园微公益网络平台[4]。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地域间贫富差距仍然较大,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问题依然突出。我国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财力不足,基本公共服务短缺[5],教育、医疗、卫生、业余文化生活等服务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社会公平。微公益可以作为一种促进公平的方式,让东部发达地区更多的人关注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进步,以开展“定点帮扶+微公益”的形式,将东部过剩的资源转移到贫困地区去,捐书、捐资助学、捐物越冬、支农、支医、支牧等,坚持长期性、常态化,确保“帮扶一个,脱贫一个”。校园微公益是社会公益的一股重要力量,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三支一扶”、促进生活物资、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为公益创造更大的空间。

大学生活动最主要的场所是校园。校园内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问题,在水、电、粮食、书本、纸张、文具、衣物、电子产品等方面存在浪费现象。由于没有更有意义的方式处理这些过剩物品,物不能尽其用、得其所。吉林大学跳蚤市场近几年书籍交易量达到500余册,且贵重商品的交易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发展校园二手交易市场,充分克服信息传递慢、信息不对称的弊端,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6]。因此,高校有必要发展校园微公益,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加强公益精神培养,构建网络公益平台,为减少校园浪费提供可能,为集中微资源办大事提供渠道。

三、“双微”时代校园微公益发展模式

(一)构建“双微”平台发展校园微公益是顺应学生意愿的最佳选择

我国现已进入互联网Web2.0时代,网络的使用正在朝全球化、个人化、便捷化、移动化的趋势迈进[7]。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增长了2.1%。在城镇网民中,家庭Wi-Fi的普及率为81.1%[8]。由此可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获得较高的普及。在此基础上,微博、微信等交互工具的使用量也大幅攀升。根据《2015年微信公众号媒体价值研究报告》,从月覆盖人数的变化趋势看,微信和微博App均呈现上升趋势,从微博、微信App使用次数和时间上看,微信用户粘性远超微博App用户[9],显然,微信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生活中密不可缺的一部分。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微信用户接近100%,且使用率极高。微信平台的功能日趋完善,将会吸引更多的用户。

随着微博的发展,微公益成为网络热词汇,微博给微公益创造了较好的舆论氛围,但真实性、公信力一直都是微博公益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0]。微博公益大多以个人传播或转播消息为主,只能在短期内引起关注,持续影响不足,而且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在虚拟、复杂多变的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欺骗和误导,一旦参与到虚假微公益中,不仅会造成潜在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微博空间信息似海,公益信息一旦汇入其中,便会“泥牛入海”。只有公益活动建立在信任、可靠关系的基础上,才会发挥其公益作用,而微博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它难以避免虚假公益信息的传播。因此,“微博+微公益”模式发展出现困境。

微信作为社交类工具的“后起之秀”,与其他社交平台功能相似,方便用户间交流与获取外部世界的信息,因其突出的优势得以快速推广和广泛应用,占据了信息传播领域的一席之地。公众账号与用户之间保持着强有力的互动,使虚拟世界中的“推送→接收”的弱关联性转化为“推送→接收→反馈”的强关联模式,减少了虚假公益信息的传播。微信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以及精确性的推送方式,使得微公益信息的到达率高,传播效果更为显著;灵活多样、方便快捷的参与方式,能够调动微信用户参与微公益的积极性[10]。毋庸置疑,微信为公益事业创造了发展机会。2012年,微信推出公众平台功能,吸引了许多微公益活动入驻微信平台。

目前,微信的影响力呈指数增长,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重要源头。当然,微博也具有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形象地说,微博像荒野森林,微信则像人工园林,建设良好的自然生态是微博生活,精雕细琢、悠然乐道就是微信生活。这就使得微信不可能达到像微博一样的大规模、大数量的关注度与转发量[10]。因此,开展校园微公益要扬长避短,在微博和微信间建立一种关联:赋予微博对外“发声器”的功能,实现宣传、扩大影响面的作用;赋予微信对内“发起者”的功能,实现发起执行公益活动和研讨公益模式的作用。

高校要把握大学生渴望参与校园微公益活动的形势,成为校园微公益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积极搭建网络公益平台,开展具有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校园微公益活动,培养大学生公益精神,向社会传播公益理念,为校园微公益营造创新、绿色、开放的发展环境。

(二)构建“双微”平台发展校园微公益实践探索

以长春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学生微公益助手(以下简称“微助手”)为例,简介依托“双微”平台开展校园微公益活动的运行模式。

“微助手”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线,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以“共同成长”为目标,由长春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团委发起,号召在校大学生积极投身微公益活动。“微助手”以校内大学生为参与主体,依托微信公众号,征集发布社会微公益服务项目,并开展网下公益活动。包括三类主要征集项目:公益倡导类(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价值倡导等)、社会服务类(社区服务、知识培训、志愿服务、社团活动、捐赠财物等)、信息发布类(失物招领、校园助手等)。此外,还设置常规项目,在春秋两季定点向贫困地区捐赠书籍、衣物等生活学习用品。

“微助手”是公益发起者、受助者、援助者以及社会人员多方参与、共同监督的线上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公益征集、公益服务、理念传播三项职能。“微助手”菜单栏设置“众说公益、服务项目、公益成果”三个模块。开设“众说公益”模块的目的是加强对微公益的理论研究与分享参与者的认知感悟,吸引高校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公益参与者以及校院团组织等对微公益的关注;开设“服务项目”模块的目的是发布常规项目与征集项目内容,起征集动员、统筹协调的作用;“公益成果”模块用于加强监督执行,并借助微博平台,展示活动效果,扩大校园微公益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关注微公益活动。

“微助手”运行的流程包括“征集信息→发布信息→公益执行→成果展示→研究反馈”等五个步骤。第一步,征集信息,采取主动征集与被动征集两种方式;第二步,把征集的信息按照服务项目分类公布,推送给微信用户;第三步,制定服务计划,组织动员大学生开展公益活动;第四步,在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展示活动成果,再次向用户推送执行效果;第五步,鼓励和奖励用户进行研讨反馈。每完成一次上述工作步骤,即对“公益精神培养、公益价值实现、公益理念传播”进行一次完整诠释。

(三)“双微”时代校园微公益发展前景展望

发展校园微公益符合时代潮流,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11]。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12]。在网络大众化的背景下,微博、微信等交互工具除了“炫晒”“微商”“灌鸡汤”等功能外,更应当承担起在社会变革、经济转型、价值引导等方面中的公益责任。借助于“双微”平台,我国公益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双微”环境已经影响校园的每位学生和每个角落,发挥它们的传播优势,校园微公益事业必定会焕发更大活力。

高校开展微公益活动要强化全面系统的观点。为保证校园微公益的长期性和常态化,国家、社会、高校必须在法律、制度、组织、经济上给予必要保障,不断完善服务平台,努力构建大学生微公益服务体系,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法律监督、打造校园微公益品牌项目、创新微公益形式、健全校园微公益管理机制、引进助学、助困“微商”等方面进行努力和探索,不断将校园微公益引向深入,创造性地推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校园微公益成为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方式。

[1]冯莹姣.微公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2]游敏惠,程艳.大学生微公益现状及其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59-63.

[3]陈学凤.以社团为载体培养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3(32):83-85.

[4]钱文娴,陈学凤.大学生参与微公益的现状调查与需求分析[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23-26.

[5]程联涛.我国贫困地区区域特征及扶贫对策[J].贵州社会科学,2014(10):114-117.

[6]孙一鸣.大学生二手交易市场分析——以吉林大学跳蚤市场为例[J].工商管理,2014(2):29-31.

[7]刘日亮.互联网时代“微公益”文化传播方式初探——以公益微信订阅号为例[J].科技传播,2015(6):119-120.

[8]第35次CNNIC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EB/OL].(2015-02-03)[2015-10-20].http://news.mydrivers.com/1/381/381898.htm.

[9]艾瑞网.2015年微信公众号媒体价值研究报告[EB/OL].(2015-06-19)[2015-10-20].http://hy.cebnet.com.cn/20150619/101200838.html.

[10]方杏,张丹丹.微信:微公益发展的又一机遇——以腾讯公益官方微信账号“Hi公益”为例[J].传媒研究—新媒体研究,2014(8):119-121.

[11]李鑫.高校校园微公益发展现状及前景[J].宿州学院学报,2014(6):23-26.

[12]马化腾.“互联网+”激活更多信息能源[EB/OL].(2015-07-09)[2015-10-22].http://www.netofthings.cn/GuoNei/2015-07/5705.html.

2016-07-11

赵士初(1985- ),男,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崔健(1985- ),男,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7)01-0150-03

猜你喜欢
双微公益活动公益
公益活动证书
安徽医学(2022年1期)2022-11-21 06:50:13
手拉手,献爱心公益活动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06-11 05:42:52
“双微”教学法在除颤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47期)2020-07-27 16:03:39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42期)2020-07-27 16:02:10
公益
科学导报(2020年1期)2020-01-10 06:57:33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学生天地(2018年6期)2018-06-15 06:00:50
公益
“温暖寒冬”公益活动行(三)
突发事件中政务“双微”联动传播的困境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