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静,吴卫卫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 116023)
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鸡肋”现象与对策研究
蔡 静,吴卫卫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 116023)
本文以青海X中心学校支教为例,运用完全参与法、网络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分析法等,提出大学生在短期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心理层面、前期准备以及资金帮助来源的角度给出建议和对策。
大学生短期支教;支教问题;支教建议
随着我国政府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行和精准扶贫项目的深入,支教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热衷的社会实践之一。由于不少大学生支教者对教学活动准备不够、资金不足、没有深入了解所支教学校的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大学生支教呈现“鸡肋”的现状。如何提升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效果,大连海洋大学希文支教社就此问题进行了网络调查并完全参与实地支教,提出了大学生短期支教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本次调查问卷采用网络发放的形式,对象均为在校本科、专科大学生。剔除无效问卷9份后,共回收样本208份,有效率95.85%。在有效问卷中,男性为107人,占样本数的51.44%;女性101人,占48.56%。参与过支教活动的人数为58人,占样本数的27.88%;未参与支教活动150人,占72.12%。
2.1 支教时间选择
据统计,60%参与短期支教的支教者选择在节假日参与支教活动;有40%选择在工余和课余时间参与,且参与人员不希望因支教事务打扰个人正常学习及工作安排。
2.2 组织团体选择
总体上,大学生在短期支教组织选择上各不相同,但多为个人或自发性的组织;也有33.33%的学生选择参与团委、学生会等学校团体组织的支教活动;真正通过专门的志愿服务机构参与的并不多。
2.3 认识态度
绝大部分大学生十分肯定短期支教对个人的积极意义,并普遍认为短期支教是援助社会、热心公益的好方法。1.92%的人认为支教耽误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8.62%的人认为很多支教者有沽名钓誉之嫌疑。
3.1 安全问题,家人反对
调查显示,33.98%的大学生由于安全问题选择不参与任何形式的支教活动。大部分人认为,支教地点偏远、旅途长,有很多安全隐患;85.71%的大学生希望参加支教,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而这些家人绝大部分也是出于对子女安全的担忧。由此可见,安全问题确实是支教活动中引人担忧的一大问题。
3.2 资金不足,力不从心
调查显示,49.51%的同学认为支教效果不佳的原因是“资金缺乏”,59%的支教组织的资金以各种形式自筹。参加支教的同学大多出生在偏远的农村,到了大城市后,明显感受到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强烈的自尊心和正义感使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对农村或山区的孩子有所帮助。很多大学生想参与支教活动,却因经济问题而望而却步。
3.3 能力不足,效果甚微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教学能力及水平与职业教师相差甚远,再加上短期支教的课程与专业不对口或准备不充分等附加因素,使支教效果不是很令人满意。有同学在填写调查问卷时表示自己不去参加支教的原因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教好学生”。
3.4 课程不适,流于形式
调查发现,有些支教地的学生家长并不关注孩子的学习,到了农忙时节便叫孩子帮忙干农活;有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家长将孩子托付给学校,无法及时对孩子进行学习上的督促。短期支教受时间限制,不可能系统地讲授具体的学习内容。因此,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点和侧重点,使课程不流于形式,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3.5 教育不当,不符实际
短期支教活动对支教地学校的孩子们心理造成负面影响,是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最为广泛、重要的问题之一。有些大学生以强烈的自我意识对地方学校的孩子进行“梦想灌输”,而这种远大梦想的背后所需的经济支持与受教地学生家庭的环境是极不相符的,支教人的来去匆匆也让孩子们无所适从;有的大学生以“来帮助人”的“高尚”形象自居,这无疑是对孩子们的精神伤害。精神境界和现实情况的落差会给支教地孩子们的心理造成伤害。
4.1 克服内心恐惧,宽慰家人
4.1.1 做好心理安全认知,学好安全防卫措施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支教过程中出现的身体伤害由自己没有保持完全的警惕而疏忽大意所致。事实上,只要在思想上、心理上保持充分的重视,很多安全问题是可以避免的;同时,在支教前也应该学习一些防身自卫技巧,克服内心恐惧。倘若以安全问题推责或拒绝支教,这绝不是一个支教者的正确心态。
4.1.2 掌握一定生活技巧,自己安心家人放心
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可以帮助支教者尽快适应当地生活。尤其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有必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煮饭、烧菜等。建议同学们在支教前尽量参加社团、学校或者支教组所组织的前期教育课程;另外也可以在网上查询偏远山区缺乏的物资,尽量在前往目的地前准备齐全,以确保能快速地适应支教地的生活。
4.2 采取众筹方式,寻求多方帮助
支教过程是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解决资金方面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可以通过向有关教育部门寻求帮助,申请补贴补助;其次,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等相关渠道发布有关支教的事宜,如山区学校缺少先进的教学设备、校舍破旧需翻新等,让更多热心人士去关注这个事情,去帮助山区的孩子们。
4.3 了解地区支教地特点,做足课前教学准备
在前期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提先对支教地学校的环境、学生状态、教育情况做好全面了解,做到有的放矢。在支教前,要与学校的校长保持较密切的联系,以获取学校的相关信息。在做好对地方情况的充分了解之后,最重要的环节便是完成教学课程的准备工作。支教大学生应尽可能地设计好完整的教案,并仔细推敲每一个细节;对于教学上的问题,建议及时向老师请教,完成的教案也可请老师加以指导;组织内部提先进行课程演练,让同伴及时发现课程漏洞并加以补充。充分的备课准备不仅增加了教学的信心、防止课堂混乱,还让参与者意识到认真对待教学的重要性,以防产生厌烦心理。
4.4 建立长期联络机制,避免教学流于形式
对于短期支教,我们可以定期并长期去做。支教时间虽短,但可以定点到同一支教地。首先,与学校建立长期联系,每年持续进行支教活动,避免教学流于形式。其次,与家长建立长期联系,支教中不定时做家访,让家长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最后,与孩子们建立长期联系,支教中了解每个孩子心中所想,在业余时间也要多联系,定期写信或寄明信片等。同时,支教老师要尽量将课程内容由“教学”转向“认知”,即课上教学以“发现学习的意义”“做一个尊重他人的人”等为主题,尽可能先让学生认清现状,唤起他们对学习、礼仪必要性的认识。
支教本身的意义在于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爱,并把爱延续下去。支教不仅是落实精准扶贫项目的重要措施,还是阻断贫困地区代际传递问题的根本方法。只要每一个支教人在支教前、支教中、支教后都能够认真准备并坚持到底,那么支教事业的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
[1]王瑞.大学生支教的问题与对策——以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2]李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2.
[3]董云影,张慧.浅谈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178.
G40
A
2095-7602(2017)10-0127-03
2017-05-21
民政部2015年社会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实证研究”(2015MZR017-41);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党建、思政、统战和文化重点课题“社会治理视域下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体制机制研究”(zd2016007)。
蔡 静(1972- ),女,副教授,博士,从事志愿服务、发展社会学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