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平
(蚌埠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医科高校课堂教学路径
——以《医学伦理学》教学为例
李华平
(蚌埠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近年来大学生轻生事件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很多高校从不同学科领域和学术领域介入生命教育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生命安全网络体系.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渗透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医学伦理学》教学为例,探究医科高校课堂教学的生命教育路径.
生命教育;课堂;路径
生命教育在现当代的勃兴,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以理性至上为特征的技术主义的高歌猛进,推动了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征服自然的哲学理念暴露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偏执,引发了自然的“报复”及由此带来的各种资源、环境、能源等世界性危机;基于资源争夺的国家间战争、民族纷争、意识形态对立等,导致了对人类生命的漠视,有识之士纷纷介入对生命教育的关注与深刻思考.
20世纪初叶,美国学者开始了“死亡”问题的教育探讨,即“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其中杰·唐纳·华特士(J· Donald Walters)甚至明确提出生命教育.1968年,华特士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Ananda Village)及生活智慧学校,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其生命教育理念引发广泛关注,在教学实践领域得以施行,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新的思潮.1970年,美国高校开始引入死亡教育课程,仅仅四年,美国就有600所大学进行了相关课程开设,在中小学这一课程的更是遍及到一千多所.其他西方国家也相继效仿,推行以“生死教育”(Life and death Education)为名的生命教育,至今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英国推行“呼应课程”,即实行适应学生成长和发育规律的教育.澳大利亚在悉尼成立“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al center: LEC),该中心作为正式国际性机构(Lif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成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GO)成员之一.日本则提倡寓教于乐的“余裕教育”,反对应试教育,激发儿童的自然天性.日本政府修订《教学大纲》(1989),针对青少年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绝望自杀、犯罪杀人等严重问题,倡导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道德教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不乏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思想,富有生命教育思想及尊重、珍惜生命的价值意蕴.孟子的“仁者爱人”,荀子的“仁,爱也”,汉儒许慎的“仁,亲也”.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人亦大”,《尚书,泰誓》提出“惟人万物之灵”,《孝经·圣治》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庄子·齐物论》倡导“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由上可见,中国古代哲人充满着对生命意识的自我反思,有着对生命自觉的思考,遍及生存、价值和意义等诸多层面,体现了对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尽管中国古代生命教育思想丰富,但是从教育教学层面的实践方面看,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都显得较为滞后.20世纪末以来,生命教育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地方教育层面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国家教育规划包含着生命教育内容.2004年12月,辽宁省启动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从教育文件指导、课程开设、教材与师资等方面切实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实践.2005年6月17日,《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出台,对开展生命教育意义、指导思想、原则内容、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规划.针对大学生自杀等问题,2003年4月8日,湖北省专门组织召开了有81所高校党委书记参加的“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以此为起点,国内高校纷纷开设生命教育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课程,同时加强生命教育学术研究,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
2.1 生命教育是高校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内在需要
我国大学以社会主义为基本性质,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各高校的主要目标.大学生综合素质大致包括专业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与身心素质等.从生命教育的角度看,每项素质均与生命教育密切关联.首先,对身体的呵护,对身体健康的维护,对情绪、情感、意志等的调控,是身心素质的主要内容,也是生命教育主题中应有之义.其次,道德一方面体现了人们爱护自然、尊重自然的自然生命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维系,离不开对他人基本生命、人格的尊重、理解和关心等生命伦理.再次,现代国家和民族已经成为“命运共同体”,现代公民素质内在包含对国家、社会与个人生存、生命、物质利益等基本生存意义的政治认同与思想认同.最后,现代社会精细化分工,要求大学教育必须培养专门的职业技能,从个人基本生存需要看,这些专业素质是大学生个体安身立命的根基,是个人追求发展,使自身生存更有保障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的人生价值追求.
2.2 生命教育是高校课堂教学的必要依凭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材体系看,生命教育是有效的载体.以医科高校为例,各学科教材都渗透着生命教育.《临床医学》、《免疫学》等学科本身就是生命教育课程,《大学语文》、《大学体育》等课程虽然不直接指向生命教育,但是隐性地投射生命教育,《大学语文》渗透人性教育和人文意识,诠释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大学体育》帮助学生解读、欣赏形体、运动等生命之美.各专业教育必然在与人的关系方面折射生命教育,如专业试验操作的安全规范、护理教学的生命保护、医学伦理教学的生命伦理等等.课堂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主渠道、主阵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的思想政治教学,能够最完善、最深刻地指导生命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世界观、社会观、认识论角度,从哲学上把握人对自身、对社会、对自然的存在论意义的诠释,从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中介入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重大思考;《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涉及各行业的秩序维护,特别是医患关系的规定,根本上呵护不同个体的生命健康权.
2.3 高校课堂教学必然在生命教育中展开
课堂教学是教育者借助现有教材体系,在规范化教学的物理时空中,完成相应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从生命教育的视角看,教育者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这一拥有丰富学术涵养、具备丰富教学技能、带有独特教学魅力的权威示范教学个体,对学生的生命偶像形象塑造、学术追求的引领示范、思想观念的开拓创新等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从价值形成看,教育者对专业问题、社会热点的深刻剖析,对人性意义的挖掘,对生命利益的冲突与维护等,势必从生命价值的人性厚度上再现对人的关注.
笔者以我校《医学伦理学》教学为例,试图结合医科高校课堂教学,挖掘生命教育的伦理蕴含,提出建设性策略路径.
3.1 教学理念更新
生命伦理是指生命主体的人面对自身和其他客体生命,能够进行正确的生命认知和体验,尊重生命价值、尊严,自觉遵循生命的原则、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敬畏生命,反对以任何形式侵犯个人的生命权利.医学生因其专业特点,在大学课堂进行规范的生命伦理教育至关重要,要求大学生对医学从业人员性质、医学专业人格特征及社会意义、生与死等相关问题进行更科学的认识.所以,应加强对其职业价值正确定位,强化大学生对职业基本伦理遵循,结合医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时代特征,引导医学生形成科学的幸福观、责任感,尊重他人生命,维护生命的生存环境.
3.2 教材开发创新
现行《医学伦理学》教材是医科院校统编教材,其权威性毋庸置疑,但是不能满足不同院校的个性化需要.可以结合本地特点,比如设计皖北医疗名人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案例,挖掘他深味患者疾苦,刻苦钻研,终于发明了这一麻醉药物,大大减轻了病人的手术疼痛,体现了尊重生命、呵护生命的医学伦理以及治病救人的医者仁心.再比如通过回顾丰原药物集团的创立、发展历程,以缩影的形式再现药物研制的创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丰原人不为艰难,迎难而上,不断创造药物研制的新境界,体现了蚌埠市精神文明创建的成果,展现了蚌埠人开放、务实、创业、争先的精神风貌.另外,结合蚌埠医学院在蚌埠市的实习医院最新发生的医生不顾个人辛苦,努力抢救危急病人的现实生活实例,以微课视频连接进入多媒体课堂,有效缓解教材选例老化问题.
3.3 教学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我们的专业课堂教学往往忽视生命的成长,课堂成了知识、技术、机器等工业生产流水线车间,标准化制造成为对学生型塑的模具,学生成为教师知性教育的材料,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成为学分博弈的竞技场,学生的个性、特质统统被视为累赘,素质教育基本被应试教育淡化.这种忽视人性完满,抹煞学生个性的事前定制的机械教育,无疑对学生是一种伤害,也是对教师的一种强制.《医学伦理学》教学,教师应当有意识对接医学人文思维视角,关心学生的医疗情感,在师生双主体教学互动中增进民主、平等、协作意识.教师要善于精选最新的教学案例,比如引入与时事有关的公共卫生、医患关系、临床诊断、护理工作、药事工作、生殖健康、临终关怀、器官移植、生物医学研究等医学伦理问题,抓住大学生的兴奋点,独辟蹊径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激情.
3.4 教学实践设计
实践是教学的归宿,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于社会需要.医学伦理学实践既包括医德教育与评价等外在因素,又包括医德修养这一内在因素,其目的旨在促进医务人员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更好履行医德义务.[1]P(290)医德教育指教育者主要从医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对教育对象进行合乎社会要求的培育.医德评价是对医疗执业行为进行的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无论是医德教育还是医德评价,都是在医疗实践活动中进行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传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插入课内实践环节.另外,精心设计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义诊、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发放药品、提供医疗护理、心理咨询等.医德修养是医学生医德实践的核心素质,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链接急诊病人监护人选择权问题,当医生的意愿与病人或监护人选择产生冲突时,医生的行为选择就体现了其医德修养的境界.[2]P(22-23)另外,可以在临床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医学伦理教学,借助在岗医生的高尚医德、精湛技术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医德涵育.
〔1〕伍天章.医学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2〕李本富,李传俊,齐家纯,丛亚丽.临床案例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G642
A
1673-260X(2017)07-0197-02
2017-04-18
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国内访学研修项目(gxfx2017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