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遵义医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国内交流恐惧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王俊
(遵义医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目的:为了解国内交流恐惧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下一步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对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CNKI)上的58条“交流恐惧”和“面众恐惧”文章题录进行分析.结果:交流恐惧研究总量严重不足;对研究生、高职生、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以及职业人群等交流恐惧的研究鲜见;现状研究、相关研究和对策研究居多;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极为欠缺;核心作者梯队尚未形成;交流恐惧受资助力度严重不足;研究力量主要是高等学校.结论:国内交流恐惧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交流恐惧;面众恐惧;文献计量学
交流恐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CA)是一种口语交流恐惧,最早由美国学者James Mc-Croskey于1970年提出并使用,是指个体对真实的或想象的与一个人及以上的人交流时所产生的惧怕和焦虑心理[1].研究表明,高度的交流恐惧会给个体带来回避和退缩的行为方式、社会吸引力低下、人际互动与沟通欠缺、较少能获得或把握择业就业机会、学习能力较低、辍学率高等不良后果[2].国内交流恐惧研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广度上在持续拓展,深度上也在不断延伸.交流恐惧的研究对象从普通大学生群体[2,3,4]已延伸到了高职学生[5]、职业人群[6]、中学生[7]以及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8].此外,交流恐惧的本土化研究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7年贵州师范大学王洪礼教授的研究团队发展了对McCroskey交流恐惧的新概念,首次提出了面众恐惧(facing-audience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FACA)概念,又称面众交流恐惧[9].王洪礼教授的团队致力于交流恐惧的本土化研究[10],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笔者通过采用文献计量学研究方法,对国内交流恐惧研究展开深入分析,以揭示国内交流恐惧研究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总结国内交流恐惧研究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希望为广大科研人员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1.1 材料
采用文献统计学研究方法,以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CNKI)上2015年9月1日前所有有关交流恐惧和面众恐惧的相关论文为研究材料.内容样本为搜索篇名包含“交流恐惧”或“面众恐惧”共计58条“交流恐惧”的文章题录,其中7篇学术会议论文,6篇硕士论文,45篇学术论文.
1.2 方法
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参考具有代表性的交流恐惧学术论文的基础上,确定篇名,并从“论文发表时间、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期刊类别、期刊档次、研究机构、作者分布以及资助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11].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文献计量法,以发生频次对所有数据进行描述.
2.1 国内交流恐惧研究论文的刊载年份
国内首篇以“交流恐惧”为题录的研究论文刊发于1997年,在1997~2007年的十一年间,国内刊发“交流恐惧”的研究论文比较少(1、0、0、1、1、2、0、2、2、3、3篇),2008年达到一个高峰(8篇),2009~2015年所刊发论文分别为4、1、7、8、8、5、1篇.可见,该领域的学术论文在总量上还严重不足,且这一问题尚未得到国内有关学者足够的关注,还难以满足学科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2 国内交流恐惧研究的对象特点
交流恐惧的研究对象涵盖普通大学生(43篇)、幼师学生(4篇)、中学生(4篇)、高职生(2篇)、职业人群(护士1篇)、特殊学生群体(如贫困学生群体、“留守经历”学生群体、残疾学生群体等仅1篇)以及其它(3篇).表明国内交流恐惧研究主要集中于普通大学生,而对其特殊群体(如“留守经历”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残疾大学生等)、研究生、高职生、中学生以及职业人群等交流恐惧的研究还相当匮乏.
2.3 国内交流恐惧研究的内容
有关交流恐惧的研究主要包括现状及因素分析、相关或关系研究、对策研究、综述以及研究工具的制定与分析等方面.其中,部分学术论文的所属领域涵盖2个及以上方面的内容.分析发现,现状及因素分析21篇,相关或关系研究15篇,对策研究21篇,综述2篇,调查工具的分析与制定4篇(交流恐惧2篇、面众恐惧2篇),其它1篇.可见国内交流恐惧的研究内容的涉及面比较宽泛.
2.4 国内交流恐惧研究论文刊载的期刊类别
交流恐惧的研究论文发表的刊物所涉及领域较宽,如有13篇论文刊载于心理学专业期刊、9篇论文刊载于医学类期刊、7篇论文刊载于教育类期刊、13篇论文刊载于学校学报、2篇论文刊载于科技类期刊及14篇论文刊载于其他(硕士论文、会议类论文等).国内交流恐惧的研究论文主要集中于教育学、心理学和医学方面的视角.
2.5 国内交流恐惧研究论文刊载的期刊档次
刊发于学术期刊上的论文45篇(除6篇硕士论文和7篇会议论文外),有13篇刊载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含CSSCI),6篇刊载于统计源核心期刊(不含其它核心期刊).说明国内交流恐惧学术论文刊载的档次总体还不够高;刊发于CSSCI、中文核心期刊、统计源核心期刊等国内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还不足该领域所刊载学术论文总量的1/2.所刊载于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主要集中于心理学类(14篇),而医学类、教育学类以及其它类别的核心期刊鲜见刊载该领域的研究论文.
2.6 国内交流恐惧论文作者分布
有关交流恐惧的58篇研究论文仅涉及到26位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数量在1~8篇之间.其中,该领域有14位作者仅发表1篇论文,有7位作者发表2篇论文,有5位作者发表3篇及以上的论文.表明国内仅有少数作者对交流恐惧领域展开研究工作,且该领域的研究队伍极为不稳定,核心作者梯队也未能形成.
自1997年国内首篇交流恐惧的研究论文刊发以来,部分学者逐步把目光转向这一课题,并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由于缺少科学全面的规划和缺少构建体系的深入思考,国内交流恐惧的研究存在总量严重不足,质量不尽如意,有关成果还难以满足学科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现状.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在研究论文的总量方面,交流恐惧研究在我国虽历经近20年的发展,却仅有58篇文章刊载于各级各类刊物,与社会发展需求和该学科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从研究对象看,国内交流恐惧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普通大学生,而对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如“留守经历”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残疾大学生等)、研究生、高职生、中学生以及职业人群等交流恐惧的研究还相当匮乏;在研究内容方面,交流恐惧的研究论文集中于现状和相关因素研究、相关或关系研究以及对策研究,比较或差异研究尚未发现.当前国内交流恐惧的研究还仅局限在部分普通学生群体交流恐惧方面的调查和评估,而相关的理论探讨尤其是交流恐惧机制的深层次的研究较为缺乏.在交流恐惧研究刊载期刊的档次和类别方面,所刊载的学术期刊所涉类别较宽,但从人口学、统计学、社会学以及跨学科视角展开的研究还很欠缺,刊发在国内核心刊物的论文较少.
国内交流恐惧研究总量严重不足,还可能与更多学者把目光投向了与交流恐惧相关的研究领域有关.检索发现,自2001年国内社交恐惧研究的首篇论文刊载以来,至今已有207条相关研究的题录(数据来自CNKI和万方数据库,2015年9月1日前),较“交流恐惧”数量的3倍还多.交流恐惧与社交恐惧密切相关,两者虽有交叉但却有较大不同.相同之处都是一种恐惧心理,都与人际交往有关,都伴有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并出现出汗、脸红等生理现象.而不同之处主要包括:一是界定不同.交流恐惧是个体对真实的或想象的与一个人及以上的人交流时产生的害怕和焦虑(McCroskey,1970)[1];它虽没提及口语二字,实则就是口语交流恐惧(McCroskey,1983)[9].而社交恐惧是个体对一种或多种人际情境存在有持续的境遇恐惧和回避行为[12],表现为害怕与人交往,特别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在公开场合会出现面红耳赤、心慌、震颤和眩晕等症状.二是社交恐惧更倾向于一种病症,且外延更宽,破坏性更强;而交流恐惧仅为一种口语交流恐惧,与病症相比程度更轻微,但也须引起高度关注.三是交流恐惧涉及群体的比例大,而社交恐惧涉及群体的比例相对较小.据报道,我国西南地区90%以上的大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交流恐惧[13].当今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讲,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研究社交恐惧固然重要,但对交流恐惧的研究同样不可小觑,也应得到同步发展.
综上,完善国内交流恐惧研究体系,推进学科持续发展很有必要.建议从如下方面予以促进:一是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国内外相关科研工作者采取学科交叉的视角和前瞻性研究方法对不同研究对象的交流恐惧展开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在量上实现一定的突破.如可从跨学科视角、社会心理、生理学等视角探索交流恐惧的内在机制,注重理论研究,注重对中介变量的探讨,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对群体交流恐惧的评估和解释,除了测量定量法外,应积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微观层面对其问题进行比较详尽的描述和分析,便于了解把握交流恐惧的内在本质和发生机制.二是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职业学生、中学生以及普通职业人群的研究;不断推进交流恐惧研究的本土化,积极构建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体或群体交流恐惧的内在机制,逐步完善中国不同人群交流恐惧的研究工具,诸如制定和完善符合高职学生、特殊职业群体、中学生以及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的标准化量表.
〔1〕McCroskey,J.C.Theimplementationofa large-scale program of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for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J].Communication Education,1972,21(4):255-264.
〔2〕赵红利.大学生交流恐惧心理现状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69-71.
〔3〕王丽卿,王基鸿,李巧,等.海南省大学生交流恐惧现状[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4):1-3.
〔4〕胡寒春,王洪礼,邓云龙,等.大学新生交流恐惧的多因素影响模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2):829-831.
〔5〕王波,王本贤.合作学习对高职学生交流恐惧影响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7):113-114.
〔6〕安云霞,张秀芬,李丹琳,等.灾后护理中护士应对方式与交流恐惧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5,25(8):84-86.
〔7〕魏心.幼师学生交流恐惧集体治疗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357.
〔8〕张庆娟,潘玉进.医学专业贫困大学生交流恐惧现状调查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19):80-81.
〔9〕王洪礼,赵霞,袁宜.交流恐惧至中国大学生面众恐惧研究发展轨迹[J].心理科学,2014,37(3): 639-642.
〔10〕胡寒春,王洪礼,邓云龙,等.大学新生交流恐惧的多因素影响模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2):829-831.
〔11〕王平,徐礼平,张颖妮.国内择业效能感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6):700-701.
〔12〕麻爱华,于相芬,刘西俊,等.童年期虐待、应对方式、自尊与青少年社交恐惧症的相关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1):46-49.
〔13〕王洪礼,潘运,邹维兴,等.西南地区大学生面众恐惧现状调查与矫治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B848;G256
A
1673-260X(2017)07-0117-03
2017-04-06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志愿者心理资本与其志愿行为可持续性研究》(2016gh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