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凤,郑可芳,何松国,陈凯丽,谢步高
(1.福建警察学院 实验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7;2.福建师范大学 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欺骗心理生理测试技术及其应用
黄新凤1,郑可芳1,何松国1,陈凯丽1,谢步高2
(1.福建警察学院 实验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7;2.福建师范大学 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介绍了欺骗心理生理测试技术,即“测谎”技术的发展沿革,从生理多导仪技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方面做了简介;探讨“测谎”技术在刑事侦查、民事诉讼、保险调查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以及解决思路.
欺骗心理生理测试技术;测谎技术;测谎应用
欺骗心理生理测试技术,即“测谎”技术,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技术成果以及神经生理学、生理电子学等研究成果,通过使用专业心理测试系统同步记录被测试者的各项生理反应指标,从而对被测试者是否具有对特定事件存在说谎的心理痕迹进行鉴定的科学技术.其测试原理在于心理刺激会引起生理反应,并被测试仪器转换为图谱形式或图像形式记录.而这种测试仪器俗称测谎仪.第一台实用的测谎仪是Larson于1922年发明的,它能连续记录受测者的血压和呼吸两个参数[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欺骗心理生理测试技技术也经历了生理多导仪技术、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等技术.
1.1 生理多导仪技术
生理多导仪又称心理测试多导仪,它所测量、记录和分析的人体生理参数主要有呼吸、血压、脉搏、皮肤电、体温等,其中呼吸、血压和皮肤电是公认的使用最为广泛的基本生理指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544-2005》多道心理测试系统通用技术规范就要求多道心理测试系统至少包括皮肤电、血压、呼吸这三项生理参数测试通道,并对其性能指标做了明确规定.多道心理测试仪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实施说谎行为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紧张、恐慌、内疚等心理情绪混杂在一起,并激活自主神经系统,从而出现肌肉紧张颤抖,语音语调不自然,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或变慢等等,有些人为了克服这种不自然情绪的外露,会通过深呼吸、调整坐姿、微笑、抚摸鼻子等一些小动作来掩饰.通过对脉搏、血压、呼吸等生理参数的记录,可以间接地反映被测人的心理活动.但一些心理活动如生气愤怒等情绪也可能产生个体类似的生理反应,因此,多通道心理测试技术无法避免存在误判的可能,这也是多道心理测试技术的检测结果在我国无法作为诉讼证据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是一项基于脑电图的技术,其定义是“与特定的物理事件或心理事件,在时间上相关的电压波动.这种电位可以被颅外记录,并凭借滤波和信号叠加技术,从脑电信号中被提取出来”[2].目前用于欺骗心理测试研究的脑电波主要是P300.P300是事件相关电位的内源性成分,不受刺激物理特性的影响,视听体感等性质的刺激均可诱发.其潜伏期、波幅与年龄有关.15岁以前随年龄增长,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强.在20岁左右时潜伏期缩短到最小,波幅最大.20岁以后,潜伏期与年龄呈直线相关,波幅与年龄呈直线负相关[3].靶刺激所含信息量越大或对信息加工的程度越高,P300的波幅越大.随靶刺激辨认难度增加,P300潜伏期延长,波幅减小.被测人接受与自己无关的刺激时,P300不会有显著差异,但若被测者接受的刺激与自己有关,如犯罪嫌疑人接受作案工具照片的视觉刺激后,因脑中存储有这些相关信息,因此会引起P300波幅或面积增大,若被被测人试图欺骗以隐瞒真实信息时,P300波幅或面积会更大.1989年,Rosenfeld以P300的波幅为指标,利用相关单词作目标刺激,测出被试者所拿走的物品,从此,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开始在测谎领域得到应用[4].
1.3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简称FMRI技术,其原理是人脑在执行某项任务或受到外界信息刺激时会激发特定脑区剧烈活动,该脑区神经细胞的生物化学过程迅速增强,必然消耗更多能量,需要更多氧气.这样会导致大脑局部血管血流增加,形成脑区磁场的不均匀性即磁场梯度,磁场梯度变化会使磁共振信号增强,增强的程度与血氧浓度有关.通过磁共振变化可以得知血氧浓度变化,而血氧相依对比可以判断脑区活动情况.fMRI测谎研究发现,说真话者的大脑额叶、颞叶的一部分和扣带回在活动;说谎的认知过程则导致大脑前部活动,主要是脑内侧下部和前中央区以及海马回、颞中部区和颞部边缘区[1].因此,被测人在接收外界信息刺激时通过脑功能成像图显示的脑区活动区可以推断被测人是否说谎.2001年Spence SA等人利用计算机和fMRI相结合技术,设计与被测志愿者短期情节记忆相关的问题.在抗衡实验中要求志愿者在回答指定的问题时都要通过按键做诚实和说谎回答.结果发现说谎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比诚实条件下的来得更长(p0.001),并且双侧腹外侧前额叶皮质活动更为活跃(p<0.05),表明腹外侧前额叶皮质参与了制造谎言隐瞒事实的过程,使得说谎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延长了[5].
1.4 其他新技术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一些新技术也不断应用到欺骗心理测试当中.如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心理测试当中,通过给被测者提供一个三维空间虚拟环境,并适时添加视觉、听觉、触觉等模拟,让被测者身临其境,更容易激发知情者的记忆,引起强烈的生理反应,而不知情者则对目标问题不会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6].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下属企业云从科技与上海交大联合实验室研发出“人脸识别”人工智能测谎仪,通过摄像头捕捉人脸关键点,配合非接触式传感器分析性别、微表情、肤质、局部温度、心率、语音等神经、生理的外在表现探测出被测者的内心倾向[7].
2.1 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
欺骗心理生理测试技术使用最为普遍的是生理检测多导仪.1921年,Larson组装了第一台记录呼吸和心动两个生理参数的两导心理生理检测仪用于刑事侦查,并在犯罪的仪器讯问中获得显著成功.从此,欺骗心理生理测试技术在刑事侦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今心理生理测试技术在刑事侦查中的作用除了最初的排除无辜嫌疑人外,还有以下作用:(1)有助于突破被测人的抵触心理,瓦解犯罪分子的心理防线.心理测试在实施之前,主测人会在测前向被测人介绍有关心理测试的科学原理、注意事项以及其使用的准确度,并进行心理测试演示其准确度,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的犯罪嫌疑人或知情人员,在等到演示结束之后心理防线就已经崩溃,会主动向测试人员坦露自己犯下的罪行或知晓的事实经过.(2)验证证据真伪,提供侦查线索,明确破案方向.办案机关在刑事侦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知情人或犯罪嫌疑人不配合讯问人员或是提供虚假证据,这种情况会使侦查过程变得十分艰难,此时利用心理测试技术能够为刑事侦查提供突破口.测试人员可以对与案件有关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司法鉴定人、犯罪嫌疑人家属朋友、被害人家属朋友、见证人甚至办案民警等与案件相关的人员进行测试,具体测试对象根据案情需要择取,并设计相应的问题,通过测谎,可获取以下侦查线索,如证据藏匿地、是否有共犯、犯罪动机、案发现场、作案方法等等,同时还可以对鉴定人所提供的鉴定意见进行补充或验证,对证据进行审查证实,排除虚假证据,降低翻供的几率,增强证据的定案依据力.(3)排除无辜,认定犯罪嫌疑人或知情者.心理测试在正式开始前,测试人员会充分了解案情,并对被测人员及社会关系背景了如指掌,根据犯罪现场的情况、被害人的陈述、案发时间等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在测试过程中,若是真正的犯罪分子或知情者,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一旦说谎,就会引发生理参量变化,而对于无辜者或不知情者,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其生理指标没有明显的变化.借此可以排除无辜,认定犯罪嫌疑人或知情者.(4)有助于深挖余罪,侦破串并案,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提高侦查效率.现在犯罪分子越发狡猾,会借助各种新媒体、新工具、新技术实施犯罪,并借助各种途径躲避警方的搜查.而且一些犯罪分子会团伙作案或流窜作案,如白银市连环杀人案犯罪分子会流窜到不同省市地区作案,一些电信诈骗案犯罪分子不仅会流窜到全国各地甚至会到国外进行作案,给侦查工作带来巨大困难,导致一些案件久侦不破.通过心理测试技术,可以从知情人、受害人或犯罪嫌疑人了解作案工具、作案手段、作案规律及作案风格,对犯罪分子进行心理刻画,及时发现犯罪嫌疑人未坦白的其他犯罪事实,开展有针对性的防范及抓捕工作.
2.2 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
在民事诉讼中,需要由当事人提供证据,但是有些案件当事人双方只是双方口头约定而没有其他证据,或者双方举证困难,导致案件认定困难重重.而法院对于已受理的案件都应当对其进行裁判,因此在没有任何证据或证据说服力极低的情况下,要最大限度地保证裁判的公正,法院有时候也不得不借助心理测试技术对当事人双方进行检测.在很多的民事案件中,当事人都是主动要求进行测谎的,并且对测谎结论持接受的态度;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测谎的准确性已经能够满足民事诉讼的证明要求.通过测谎,可以辨别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真伪,分清当事人言语的真实性,摸清当事人双方矛盾焦点或心理底线,有助于办案人员在调解或审判过程中有的放矢,言之有据,切中要害,化解矛盾,解决争端.测谎结果还可帮助审判人员建立信心,确认决策依据.如测谎结果与审判员的判断一致时,可增强审判员判案信心,加速决策;当测谎结果与审判员判断相悖时,则可使其重新认真审查证据,查找疑点,并最终作出正确的判决[8].
2.3 在保险调查中的应用
保险调查通常分为契约生存调查、理赔调查、生存给付调查等类型.欺骗心理测试技术在契约生产调查中,可对投保动机不明的投保人进行测试,审查其动机是否纯正,有无骗保嫌疑;在理赔调查时,对出险当事人、(嫌疑)目击证人进行测试,审查其心理痕迹是否正常,有无骗保嫌疑;在给付生存调查时,对领款(受益)人进行测试,审查其身份是否真实,有无冒名顶替“死后领款”嫌疑.除此之外,心理测试技术还可以用于保险欺诈案件调查,比如虚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故意制造保险事故、夸大损失程度等方面.在保险欺诈举报案件、内部作案、内部勾结骗赔案件、冒名顶替投保案件、“带病投保”骗保案件、“死后领款”给予案件等保险欺诈案件中,欺骗心理生理测试技术可以帮助保险人员查明事实真相[9].
2.4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近年来交通事故肇事案件日益增多,给人民群众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破坏了社会安定.通过借助欺骗心理生理测试技术,办案人员可以搜寻和认定交通事故肇事逃逸人,识别推卸责任的驾驶人员,认定交通肇事案件各方应当承担的责任.在一些重要岗位的人员面试中,利用欺骗心理生理测试技术往往能够评估被测人员是否在岗位申请中弄虚作假,申请人是否能够胜任该岗位,申请人申请涉密或政治敏感度高的岗位的动机是什么.在一些涉密岗位的人员政治审核时,心理测试技术能够协助提高审核的有效性、针对性和效率,而且能够及时发现具有倾向性的政治问题苗头,可以及时将该人员调离核心重要岗位以防范泄密事件发生.另外,郭扬波等人还将欺骗心理生理测试技术用于精神病司法鉴定当中,使用PG-10型多道心理测量仪,通过准绳问题测试法对29例精神障碍者和16例拟诈病者进行测试.结果心理测试技术鉴别伪装精神病的灵敏度达93.7%[10].
尽管欺骗心理生理测试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但所有这些技术都是由外在生理指标、电信号或磁信号变化来反推被测者的心理过程,被测者的个体差异、测试者的判断能力、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测试问题的设计和仪器的稳定性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测试结果,而被测者的内心世界我们是无法窥视的,因此,测试结论难免会存在误判的可能,这也是测谎结论在我国不能被用作证据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实践当中,要“知己知彼”,即测试人在测试前要详细了解案件及其调查进展,明确测试目的和测试方法,要了解被测人使用的方言、文化程度及社会关系背景等,有助于更好地设计心理测试问题.对测谎结论不能盲目相信,而是要客观、批判、细致、全面地以审查证据的方式去审查测谎结论.当被测人质疑测谎结论时,鉴定人应当将测谎原理、测试条件、测试内容、测试图谱、测谎评分方法与依据、各指标得分及总得分、分值与说谎程度关系等解释说明给被测人.被测人若还有异议,可以请心理测试专家对其重新测谎.
〔1〕董珊珊,陈飞燕,何宏建.脑成像技术的测谎应用及其心理生理学基础[J].生理物理学报,2013, 29(2):94-104.
〔2〕高飞,赵洪朋.运动表象训练生理机制相关研究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2014(4):375-377.
〔3〕刘宏亮,余洪俊.P300电位的原理和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21):3195-3196.
〔4〕付翠.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测谎技术研究进展[J].刑事技术,2009(1):36-38.
〔5〕Spence SA,Farrow TFD,Herford AE,et,al. Behavioralandfunctionalanatomicalcorrelates of deception in humans[J].Neuroreport,2001,12 (13):2849-2853.
〔6〕孙多金.大数据时代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及其应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25(9):29-31.
〔7〕陈剑.中国科学家研发出“人脸识别”人工智能测谎仪[DB/OL].2005-12-21.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2/21/c_1117523508. htm.
〔8〕兰剑彬.论测谎仪器在我国司法领域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3(8):17-18.
〔9〕谭文.现代测谎技术在保险调查中的应用[J].上海保险,2006(9):58-59.
〔10〕郭扬波,王俊杰,林振强,等.精神病司法鉴定中应用心理生理检测协助鉴别诈病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年,24(10):767-768.
D918
A
1673-260X(2017)07-0111-03
2017-04-07
2015年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2015C040);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1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