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征文
(商洛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刘征文
(商洛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当前,各类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课成为了每一名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必修课.但是,这些心理健康课程对于学生心理状况的干预程度却不是十分理想,有许多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都颇有“走形式”之嫌.要想真正的将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必须开创创新之路,深入学生的生活,从多个角度切入,进行多元化教育模式的设想.
多元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1.1 对大学生活不适应
走出高中的象牙塔,迈进氛围更加轻松的大学校园,对于学生来说本应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但是,角色的突然转换却让许多学生对大学生生活不适应.有些学生在高中时是老师喜欢、同学羡慕的尖子生,在学校中备受瞩目,但是却没能如愿去到自己最理想的高校进行学习,在退而求其次来到不是十分理想的学校之后,心理上会十分失衡,同样发生这种心理失衡情况的还有一些因为分数不够而没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而被调剂到其他专业的同学.还有的学生来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学府,却发现身边高手如云,比自己优秀的人数不胜数,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自我价值感严重丧失.除此之外,有些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整个中学阶段都全心投入学习,无暇顾及与他人之间的交往,来到大学之后就会发现自己与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难以融入群体,这就会造成学生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对大学同学间的交往感到畏惧的情况.
1.2 情感生活的困惑
大学生的生理已经发展成熟,但是心理却还处于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也会不自觉的关注异性,于是,爱情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年轻的爱情固然是美好的、是值得祝福的,但是由于大学生恋爱具有盲目性和很强的不确定性,许多年轻的、美好的爱情都要面临分手的结果,在面对这样的结果时,许多学生无法接受,情况较轻的学生也要经历一阵意志消沉、无心学习的时光,而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向提出分手的一方做出报复性的行为或者伤害自己,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十分严峻.
1.3 学习压力巨大
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考评大部分还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在许多高校,学生获得本专业的技能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证书已经成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但是,有许多学生在报考学校、填写专业时只是在家长和教师的指导下填写了所谓的“热门”专业,而非自己兴趣所在,对于大学中需要学习的课程感到十分头疼,更别说十分考验学生专业水平的证书了.在这样的学习压力之下,许多心理疾病开始生根发芽.
1.4 人际关系处理不善
在科学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的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人,尤其是在城市中工作和学习的年轻人重要的生活主题.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有智能手机,又几乎每一名大学生的智能手机上,都有“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这类社交软件固然给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带来便捷,但是,这种交流方式也让同学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变得越来越少.虽然想找到谁都能快速的找到,但是同窗间本应紧紧连在一起的心却疏远了,人际关系处理起来也更加的困难,长此以往,同学间紧张的人际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心理问题.
1.5 就业难问题
在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到高等教育的同时,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对于许多大学毕业生来说,“毕业就等于失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不仅大四的毕业生会感受到十分巨大的压力,就连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也会受到身边学长学姐以及社会中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讨论的影响,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焦虑之中.
2.1 家庭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也是伴随着孩子成长最核心的教师,父母的行为模式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其一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不和睦的家庭中,父母经常吵架,对自己的态度也十分粗暴,一旦犯错误就会受到来自父母的责骂,那么孩子从小就难以建立起一个自信的人格,充满自我怀疑、紧张和焦虑感,从而埋下心理疾病的隐患.反之,如果一个家庭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帮孩子做,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对的,那么就会养成孩子依赖父母、骄傲自大、唯我独尊的自私性格,虽然这些孩子很少自我怀疑、看起来十分自信,但是在与同学、朋友的相处中极容易造成他人的反感,从而出现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被孤立等情况发生,久而久之也会产生对他人、对社会的负面情绪.
2.2 学校影响
作为大学生生活的主战场,学校肩负着教育学生、使学生不断进步和成长的责任.但是,有许多高校在教育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容易诱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不是十分重视,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少有了解,在学生考评和教学设计方面有时会给学生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部分缺少正确认识,在课程设置上不够科学,难以发挥课程效果;其次,有些学校只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很少设置一些人文艺术方面的课程,限制学生的综合发展,这也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无法得到提高,心理压力无处释放;最后,许多高校由于设施有限,难以为学生提供娱乐场所,也很少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学生的大学生活被学习填满,十分枯燥和单调,产生强烈孤独感.
2.3 社会影响
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经济条件和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但是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们的竞争意识大大的被激发,分配不公、腐败等社会问题涌现,再加之西方文化的涌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论调在社会中盛行.容易被影响的大学生面对这样的社会有些无所适从,价值取向十分迷茫,心理上也出现强烈的矛盾冲突,从而引发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前途的深深迷惘和烦恼.
2.4 个人原因
每个人天生的性格特点是不同的,再加上后天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有些学生成长为了乐观、积极、活泼的人,而有些学生的性格却有些冷漠、内向和悲观.这样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往往不是十分擅长,很难获得他人的接受,遇到困难很容易放弃,并且会长时间的怀疑自己、郁郁寡欢.这种性格的学生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很容易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对于其一生的发展甚至正常生活都有负面影响.
3.1 学生方面
首先,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一个正确的道路.虽然过往的成长经历是不能改写的,但是自己的未来却是可以自己选择.大学生应当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坚持自己的原则,避免自己陷入矛盾、迷茫的情绪之中.
其次,学生要通过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以及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获知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内容,学会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树立自信心,找到适合自己的赶走负面情绪的办法,根据自己的不足,不断的进行弥补,塑造建立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人际交往习惯.同时,也要掌握必要的性知识、养成正确的婚恋观,遇到挫折能够进行及时的自我调适,为自己负责.
最后,要学会沟通,包括与家长的沟通、与教师的沟通以及与同学的沟通,在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及时的求助他人,同时通过沟通建立起与他人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改善自己性格中不好的一面,比如内向、自卑等.
3.2 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一定要重视起心理健康课的开展,设置更加科学的教学内容.比如说,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容易产生的不同心理问题进行课程的设置,大一的新生更容易对学校产生不适应的情况,也更容易对自己的未来茫然,那么大一的心理健康课程就可以主要从人生规划这一角度进行,辅以人际关系等内容的讲授.
其次,学校应当对每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科学的测量,一旦发现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通过专业人员进行干预.学校也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让一些心理上存在困惑的孩子随时进行咨询,及时解决问题.
最后,学校应当在网站上设立心理健康模块,即使有些学生因为害羞等原因难以与他人进行沟通,也能够通过网络的方式联系到心理教师,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渐解决自己的问题.
3.3 家庭方面
许多家庭认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给孩子提供经济支持,却难以成为孩子心理上的依靠.作为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及时发现孩子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即使对心理教育不了解,也要尽可能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自己的目光更多的放在孩子的心理环境上.除此之外,父母应当适当降低对子女的要求,同时经常性的对子女表达爱,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3.4 社会方面
一方面,大众传媒应当严谨对待传播的内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引导.在树立成功人士做正面榜样时,应着重宣传他们的奋斗历程,给学生以信心,而不是宣传成功人士的私生活,让学生的思想陷入香车美女的浮华世界中,从而产生矛盾的思想;另一方面,社会应当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接纳,不要动辄就只要有经验的人士入职,而是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培养力度.
心理素质是个人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提高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而且对他们在校期间的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指导的作用.要想真正的将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必须开创创新之路,深入学生的生活,从多个角度切入,进行多元化教育模式的设想.综上所述,近几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从而酿成惨剧的新闻事件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高等教育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当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强、生理与心理均健康的人才,是当前高校应当重视的要点.高校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之下的深层原因,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本身几个角度入手,多层次、全方面的对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模式,实现更为理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1〕孟旭,高耀彬.让学子告别心理困惑[N].中国教育报,2013-07-08(A5).
〔2〕申荷永,高凤.心理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65-67.
〔3〕华利平.心理健康和大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健康教育杂志,2014(09):34-35.
〔4〕孟兆怀.用创新思维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平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6).
〔5〕毕研洁,段玉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其不良心理成因的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13(05).
B844
A
1673-260X(2017)06-0075-02
2017-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