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进
(重庆师范大学 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
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包进
(重庆师范大学 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应用型人才的缺口日益凸显,地方高校顺势进行应用型本科的转型和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在应用型本科的建设中,仅依靠高校现有的资源和过往的经验难以有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挖掘社会资源尤其是企业资源是寻求突破的有效途径.本文将针对物业管理专业如何建设校企协同人才模式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物业管理;校企协同;人才培养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已经走在国际的前列,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服务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中对人才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尤其是地方和行业特色的需求,具备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特点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许多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面临的问题.目前,部分院校或专业试点或整体转型,已经开始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将培养学生在专业岗位上的应用能力为核心,重塑课题体系和课程内容.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仅依靠高等院校自身的资源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方面双师型人才等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尚需时日,另一方面教学指标体系过于陈旧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如何有效挖掘外部资源,以支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需要,就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利用外部资源方面,校企合作在国外高等教育体系中已经十分成熟,并已成为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从19世纪末德国率先开始校企合作的尝试开始,多年的发展使德国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影响着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除德国外,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结合本国实际,建立起各自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极大的促进了本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渠道和质量.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校企合作摸索和探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如长期全面合作协议、合作办学、委托定向培养等合作模式.而在实践中这些模式开展较为成功的多为工科专业,由于工科专业的办学特点,其在开展校企合作的合作意愿、合作内容、合作形式上都具备一定优势,而经管类专业在过往的校企合作在探索中,还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等问题,,物业管理作为新兴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1 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物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实训和校外实习构成.课程实训主要是依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开设,在物业管理专业较多集中在工程、建筑类的课程,在物业管理课程实训中大多依托各专业类实验室,采用模拟软件辅助完成,如物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等.虽然目前教学类的实训软件在设计上能覆盖课程教学的内容,但由于部分软件是以教学环境为背景设计,过分强调章节中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实践教学连贯性较差,系统整合性不高;而校外的课程教学实习,大多都是以参观相关企业或岗位为主,虽然能使学生获得相对直观的认知,但这种与岗位几乎“零距离”观察式教学方法,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实践相较于课程实训虽然在加深学生专业认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具备优势,但由于实习实践大多安排在教学体系的后期,学生即使通过实践发现理论上的缺失,现有教学体系也无法对其进行系统的改造或提升.而且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学校和企业可以说是各自扮演相对独立的角色,在教学体系上设计松散,关联性不强,资源尚未真正实现有效的整合.
1.2 学生实验实习场所匮乏
由于专业起步晚,物业管理专业实验中心在建设方面存在数量少、投入低、设计规划不合理等问题,而其中对实践教学影响最大的就是实验中心的设计上,有的实验室在设计论证阶段未能充分考虑整个课程体系的需要,影响其实际使用效率;有的实验室则未充分考虑到实践环节的具体需要,导致实践课程沦为在实验室进行的理论课程.物业管理专业实验室目前依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十分明显,在仿真性和互动性方面与其他学科的实验室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如导游等专业的实训室已可以实现人机协同,这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关注度不高.而实验室建设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对实践教学理解还存在差异,导致在设计的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实验室在设计的过程中都是依托学校为主体,设计单位根据学校需求提出方案,整个过程缺少企业的参与,这样难以避免实验室无法呈现和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情况,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有限.
同时,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亦存在诸多困惑.物业管理由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企业之间的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资质较低的物业管理企业合作意愿较强烈,但更多的是想借助高校解决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学生很可能变成低廉的劳动力,对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对行业的认知不利,而资质较高的物业管理企业又存在较为严谨的管理体制,对接收实习实训存在一定限制,造成了高质量校外实习基地在建设中存在一定困难,基地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困局.如部分知名物业公司在建立实习基地、接收实习人员等方面的都较为苛刻,不接收短期的实习实训,要求学生实习时间必须在半年以上,这与学校的现有的教学体系存在一定的冲突.实验室的专业化程度低和高质量实习基地数量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巨大障碍.
1.3 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物业管理专业由于建设时间较短,专业教师的数量本来就存在较大的缺口,并且由于专业的特点,涉及的交叉学科较多,造成了对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的情况.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紧缺,一方面是高校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升,教师大多具备较高的学历,理论功底扎实,但忽视了对教师应用能力的考核;另一方面教师缺少对行业接触的机会和渠道,造成了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而且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数量有效,多由相关学科毕业的教师担任,使得教师在实践指导工作力不从心.实践教学师资的人数的匮乏和能力的缺陷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多以教材为基础开展相关验证性的实验,学生既难以系统的掌握相关实验所需要达到的能力,以不能反映企业现实的运作情况,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甚微.
1.4 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缺位
目前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方面,物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课程或者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占比较低,并且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设计不合理.物业管理实践课程或环节主要还是依靠校内实验室开展,以实习报告等为课程考核形式,导致学生上机以完成实验报告为目的,这种模式注重实践结果的评价,而对实践过程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而物业管理企业目前非常注重作业流程的标准化,需要学生对作业流程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现有的评价机制难以达到企业标准.同时,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滞后以及企业对待实习的态度不一,使得部分校外实习成效较低,校外实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教师方面,部分学校对教师实践教学的工作量折算方式需要改进,目前部分学校对理论和实践课程采取区别化的工作量折算方法,这直接导致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下降,严重制约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1.5 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是另一个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点.部分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初衷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知名度或美誉度,在这种意识下,合作往往停留在纸面,后续的合作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持,这种类似于“僵尸”的合作模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开展校企合作的热情;同时在合作共同价值方面的认知差异,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企业和高校是为合作而谈合作,而不是在有共同价值基础上来需求合作,也就使得合作的长效机制缺乏有效的价值基础,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很大的制约.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不断转变的过程,转变的驱动力应当建立在专业所处的行业以及所处区域的人才需求之上,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已经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过往的校企合作模式,更多的呈现出短期性、阶段化、分割式的合作模式,仅仅是双方资源的简单相加,有限的实现了共享而远未达到资源的优化.如何促成校企合作有效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实现长期性、全程化、协同式校企合作模式,需要双方具备共同的价值基础,只有在建立在共同价值基础上的校企合作,才能推动双方的深度协同.
而目前的共同价值可以认为是建立在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统一性上,对高校而言,培养出的学生的素质能力,尤其是实践应用能力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而对物业管理企业而言,具备企业认同感、拥有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素养的员工是企业的追求.基于对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的共同价值,双方的合作才有了进一步开展合作的理由.
3.1 共同治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的起点是合作双方具备共同的需求,在合作中如果一方觉得自己只是充当配角,合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都会收到影响,要实现稳定、长效、协同的校企合作,首先就是要实现共同治理,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或学科建设中来.因此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在充分调研企业需求,听取行业专业人士的意见,尤其是物业管理专业不同岗位中对员工核心职业能力的标准,以此为基础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往“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过程中,一方面要以学校自身的资源为基础,如物业管理的办学单位部分是依托经理类学院,部分则依托于建筑类的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可以突出自身特点,侧重与物业服务或物业工程管理等不同的方向,另一方面,需要全面的考量物业管理企业现阶段对不同岗位人才的需求,分析企业对员工职业胜任力的要求,提炼和总结企业层面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评价标准,进而制定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最终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治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3.2 全程协同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协同式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可以尝试将物业管理龙头企业的员工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中,以企业对各岗位核心能力的指标体系为基础来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对于物业管理专业而言,还需要进一步对管理岗、工程岗等不同岗位的标准进行有效的整合,以形成较为全面覆盖物业管理全流程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阶段,高校主要完成理论环节和有条件开展的实训教学任务,企业则进行实训课程或实习环节的教学指导任务,企业不仅参与到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还参与到课程实施的环节,能更有效的保证课程体系实施的质量,真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企业真正意义上参与到课程体系建设.
3.3 全面整合的实验实训建设
过去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主要依托学校和投标单位两大主体,造成实验室未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因此企业也要成为实验室建设的主角,参与到实验室的设计和建设中,这样才能使实验室的建设反映企业的实际需要,发挥实验室在仿真性和综合性方面的作用,最大程度的模拟学生未来可能接触到的工作环境,提高实践环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探索过程发现,仿真性越高的实验室,越能实现人机互动的实验室,其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也越高.如我校的智能设备实训室,较为完整的构建起了一套家居智能化管理设备,从用户端到管理端,其设计以实际在楼盘中的应用情况为基础,显著提高了学生对智能化设备的管理能力,这套系统正是由校企合作单位企业参与下设计和建设的,并提供了部分设备.同时,企业参加设计和建设的实验室,不仅可以满足教学的需求,亦可承担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的需求,能够更加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3.4 互融互派的师资团队建设
提升应用型教学的质量,教师队伍的能力是其中的关键,学校师资建设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实践教学的经验需要积累,因此现阶段解决双师型教师缺口,提升实践教学师资水平的可行途径就是校企共建师资团队,将高校教师和企业人才,按课程的需要组建成师资团队,实现师资有效整合.要合理发掘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集中的优势,积极选聘具备教学能力、符合高校教学要求的企业相关人士担任部分课程和实习实训环节的教学;同时,学校定期将教师派往企业挂职担任一定职务,强化专业能力,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共建师资团队学校获得了更优秀的实践教学师资资源,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共建的师资团队在满足学校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对企业员工开展培训,实现企业在职员工继续学习的需求,帮助企业搭建学习型团队,实现师资队伍的良性流动.
3.5 共同参与的人才评价机制
人才评价机制的建设中要协同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从以往单一的以学校考核为主体、总结性考核为形成的传统人才评价模式,以校企间协同为契机,依据企业员工考核指标体系为蓝本,形成一套反映企业需要、适用教学单位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成立物业管理专业考核委员会,对学生逐年开展类似企业的综合素质考核,建立针对性强、效率较高的应用型人才的评价机制,最终形成基于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双重考核模式.
3.6 协会参与的长效合作模式
从企业的层面讲开展校企合作必然有一定的利益需求,而经营环境、经营策略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合作的进程和实效.而要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学校不应仅盯住企业,更应主动与行业协会进行深入的合作,有效的发掘和整合行业协会中企业的资源,以专业教研室为基础加入各行业协会,可以更有效的发掘行业协会企业资源集中的优势,便于建立稳定和长期的合作机制.
〔1〕应佐萍,吴志华,叶剑锋.校企协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10).
〔2〕金彦龙,杨皎平,李庆满.建立“协同式”校企合作机制培养适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6).
〔3〕何天祥,钟志平.基于校企互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4).
G646
A
1673-260X(2017)06-0173-03
2017-02-08
本文系“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G201600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