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敏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特色音乐教学机制研究
赵 敏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地方本科高校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面临生存发展困境,面对自身发展及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双重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必然要选择立足地方、办学转型的特色发展之路。在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双创”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应对接地方音乐需求,加强区域音乐研究,做好统一特色教学理念、特色音乐课程设置、特色音乐教材编写,形成特色教学模式,注重特色人才培养,形成地方高校特色音乐教学机制。
特色理念;特色课程;特色教材;特色平台;教学机制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大繁荣战略背景下,如何丰富音乐文化产品,在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同时,让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则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音乐学专业作为区域内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中心,如何通过深化特色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地方培养出适合时代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具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能力的“双创型”人才,成为地方高校音乐学教学改革一个重要的、不可回避的课题。
我国高校经过多年的升本和持续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满足了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在当今社会转型期,由于高校的发展以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模式为主,造成人才培养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脱节,众多地方高校面临生存发展的困境。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明确600多所地方高校实施转型。地方高校走应用、转型、特色发展之路成为必然。
“特色”,意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特征等。其表达的含义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由此可知,特色是由环境决定而产生的特质。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特色必然各有不同,并拥有各自优质、独特、个性的特色资源。
“特色”的含义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地方性、民族性、独立性,这就要求特色的发展必然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立足于地方的本科高校处于某一区域内,必然受到这一区域环境的影响,因此,区域环境独特的经济文化资源为地方高校的特色办学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基础与可能,而特色办学也因此成为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要途径,并在学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形成与地域环境相交融的“特色”。它是一所学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是一所学校区别与其他高校的特性,尤指出类拔萃之处[1]。可见,地方高校的特色音乐教学必然要立足地方,汲取地方区域独具特色、优秀的音乐文化资源,打造出出类拔萃的特色音乐专业,培养特色音乐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才能形成高校与地方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特色之路。
当今高校,生源竞争激烈,特别是地方高校,没有传统高校的资源优势,学术积淀相对不够深厚,加上生源素质相对薄弱,培养的学生学术性不强,技术也不够突出,这种“文弱武不强”的局面造成了学生就业困难。在国家的指导下,很多地方高校开始了特色转型发展之路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原有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当今时代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观念转变滞后,传统的教学理念依然占据主要的地位;特色目标不统一,教学中存在特色分散现象,不能形成核心特色;特色定位不准确,缺少市场调研,脱离社会发展需求;优秀地方音乐资源研究不足,特色教材内容贫乏,课程的丰富性、系统性缺乏;课堂教学模式封闭单一,缺少特色实践支撑平台;缺少学科互动整合、理论实践脱节;激励评价机制滞后,自主创造热情不高等。这些因素制约着高校教学改革推进,限制了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及特色“双创”人才的培养,也不能满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人才的需求。
时代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繁荣对“双创型”人才的需求,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特色音乐教学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对中华传统文化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围绕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意义、原则、内容、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指导意见,也为文化传承发展载体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意见》的核心“双创”战略则成为地方高校特色音乐教学人才培养的指路航标。
“地方音乐与高校音乐教学相结合,是开展特色教学的主要手段,还能为地方音乐提供传播的路径,……能够打造当地的音乐文化产业,带动整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2]。可见,特色音乐教学必然要与地方优秀的、经典的音乐相结合,怎样才能实现二者完美的融合,凸显特色音乐教学,形成教学机制,笔者有如下思考:
地方高校音乐教学长期受到西方音乐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响,而毕业于艺术院校的教师任教地方高校后,也多偏爱沿用西方的教学模式,忽视了本民族优秀的音乐艺术,特别是地方本土性优秀的音乐艺术,从而造成了教学脱离民众音乐需求的现状。因此,要形成具有特色的音乐教学,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西方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本地优秀的音乐艺术资源相结合,确立特色教学的目标,形成统一的特色教学理念。统一特色教学理念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课程设置,其实质是围绕学校的总体特色,准确定位音乐教学的方向与模式。
实践证明:统一的特色教学理念、准确的特色定位,是打开特色音乐教学之门的钥匙。
“特色音乐”意味着区域内代表性的、优势的音乐资源,每个不同区域范围内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独特音乐,这种地方优势的音乐资源也是地方特色的主要表现。只有做好区域音乐研究,才能在区域内繁多的音乐资源中,筛选出能代表域内特色的、社会认可的、影响广泛的音乐类型,并对代表性音乐的艺术风格、结构特征、文化意蕴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把握其内在精髓,提炼出其“特色”之核,方能在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的个性特色。
正因为这些地方特色的音乐进入课堂教学,从而凸显了音乐学专业的特色性,改变了以往没有特色、千篇一律的“一刀切”教学模式。教学中利用学生多为本地生,对地域音乐文化特别熟悉、易于接受的天然优势,积极创新,保留特色,以促进音乐教学的特色发展。“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利用地方音乐文化的特色优势,扬长避短,与院校自身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相结合,创办特色教学。……必将给学生的就业带来广阔的空间,调动学生在校学习的积极性,使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创特色、树品牌成为可能。”[3]
区域优秀的音乐文化是地方本科高校特色教学的基石,为音乐学专业特色教学提供了优秀的、不竭的素材资源。“地域文化中的人文资源是地方高校建设特色学科的重要素材,将特色学科建设与地域文化的特色资源紧密结合,可以促进地方高校特色学科的形成。”[4]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音乐学特色专业教学离不开区域音乐的研究,可以说,只有做好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才能为特色音乐教学提供不竭的教学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与条件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音乐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对西方音乐的过度倚重,造成音乐教育的同质化,且忽视了传统的民族音乐,本质上则表现为脱离了民众的需求,也不利于“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毕业生过剩,就业去向困惑,民众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这种人才的相对过剩与社会的真正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深层原因,在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脱离了社会需求。
教育部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指导意见中就提出:以需求为导向,分类推进;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区域服务经济能力显著增强。这必然要求高校要做好社会需求研究,才能使教学目标明确。例如,皖西地区是著名的红色旅游文化区,皖西艺术学院成立了红色文化研究团队、大别山艺术团等,以需求为导向,送艺术下乡,扩大了特色专业的影响力,促进了红色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创新性人才。学生的就业范围不断扩大,毕业不再仅仅面向中小学教育,成立艺术团、音乐培训机构、演出公司等,成为不少毕业生自主创业所选之路,人才供不应求,形成了良好的就业态势。这种形式正是建立在需求导向的基础上,推动了特色音乐教学的发展。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立足应用、立足地方、体现特色,关键是看社会需求,只有突出地方性、民族性,结合地方经济文化特点,才能创办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教学,实现专业特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而立足社会需求、发挥地方优势、适应区域环境也是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要途径。因此,做好社会需求的调研,则是特色音乐教学之本。
“引入具有当地区域特色的音乐文化素材,设置特色课程,是高校建立特色鲜明的音乐教育学科的有效途径。”[5]特色音乐教学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见到成效的,而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断积淀的系统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特色教学模式,并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对校园内的每个人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持续不断的影响力。这必然需要设置系统的特色课程,并有系列的特色教材作为支持,才能逐步实现特色教学之路。
依据专业的特色定位,设置特色课程,依据设置课程,选编特色教材。教材是特色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编写特色教材时,面对繁多、庞大的地方民间音乐素材,不能面面俱到,要去芜存菁,以培养目标为核心标准,精心选择能代表地方特色的精华作品,注重能培养学生实用性、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的作品。
如皖西学院音乐学特色专业在选编教材时,坚持以“大别山道路”为核心标准,选择能代表皖西大别山音乐特色的山歌、号子、小调、庐剧、新创编音乐、周边代表性音乐等具有较强艺术性、实践性、创新性的作品,教材深得师生的喜爱和认可,在实践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表演欲望,丰富了特色音乐教学的内涵,扩大了特色音乐教学的影响力。因此,设置特色课程、编写优秀的特色教材是特色音乐教学成功的必经之路。
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基层音乐工作者,一部分成为地方广大中小学的音乐老师,地方音乐文化的启蒙者、传播者;另一部分成为地方音乐文化的工作者,从事地方音乐文化的理论研究、舞台演出、创新宣传等。他们都能直接促进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必须培养出适应地方音乐文化发展所需要的特色人才。
音乐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特色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搭建起一个好的实践平台。皖西学院特色音乐学专业为此搭建了各种展现教学成果的特色实践平台。校内,组织特色演出;校外,与政府合作,参与社会公益演出等,检验特色音乐教学的成果是否合乎预期的培养目标,既扩大了专业的影响力,又促进了专业的发展繁荣。
皖西学院省级特色音乐学专业,依托特色教材,设计特色音乐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的内容、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把地方特色音乐融入教学,以培养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在教学模式上,打破学院传统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声乐教学中,在以科学发声教学训练为主的同时,邀请地方音乐传承人走进课堂,交流讲授地方音乐的演唱方法和技巧,把课堂教学向外延伸到广阔的民间。这种“双向”教学模式,更容易让学生在实践比较中感受和把握地方音乐的独特魅力;在教学内容、方式上,打破以西方音乐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学,把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曲目纳入教学内容,如皖西红色歌曲、西路庐剧、皖西山歌“慢赶牛”等,让课堂教学更有本土特色;在教学手段上,鼓励学生尝试用科学发声方法演唱自己编创的地方音乐,把科学性、地方性融为一体,实现地方音乐的创新发展;另外,学校每年都会定期举行原创地方音乐作品大赛,激发师生对皖西地方音乐进行深入研究和创作的热情;作为地方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皖西学院艺术学院也会经常邀请其他高校的民间音乐研究专家来校讲学,以加强地方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了实践特色音乐教学成果,皖西学院音乐专业的师生每年都会与六安市委宣传部、地方演艺公司等合作,于节假日组织送文艺下乡等活动。这些实践平台为特色音乐教学提供了检验教学成果的舞台,推动其不断发展完善,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双创型”特色人才,展现了特色音乐教学的魅力。可以说,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特色音乐人才是特色音乐教学结出的最美果实。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国家“双创”文化战略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众多传统地方高校在师资、生源、社会影响都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在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地方高校发展面临困境,围绕“双创”转型走“特色”发展之路成为必然的选择。而做好统一特色教学理念、区域音乐研究、社会需求考察、特色课程设置、特色教材选编、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实践平台方面的研究,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特色音乐教学机制模式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李孟辉.熊春林.凸显特色:地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点[J].中国农业教育,2007,(1):34-36.
[2]韩佳.地方音乐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音乐时空,2015,(12):176-176.
[3]刘爱珍.地方性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艺术百家,2012,(7):390-391+381.
[4]曹毓民.试论地域文化与地方高校特色办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69-72+94.
[5]崔雅.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设置特色课程的思考[J].陕西教育,2012,(12):30-30.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MECHANISM WITH LOCAL COLLEG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STATE TRADITIONAL CULTURE STRATEGY
ZHAO Min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Anhui 237012)
After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In the face of their ow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 of current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choose a special development path based on local situation and schooling transformation.Under the state strategy of creative convers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the local university musicology major should consider local music demand,strengthen local music research and form special teaching idea,special music curriculum,special music textbook and a special teaching mode.By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a music teaching mechanism with local college characteristics could be built.
special idea;special course;special textbook;special platform;teaching mechanism
J607;G642
A
1672-2868(2017)05-0155-05
2017-07-08
皖西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wxxy2017058);皖西学院皖西民歌研究所科技创新平台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wxkj1501);皖西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wxsk20170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17A0405)
赵敏(1972-),女,安徽蒙城人。皖西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地方民歌传承与创新。
责任编辑:李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