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蓓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
基于志愿服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吴 蓓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
志愿服务是一种公益性质的行为,指志愿者自愿的、无偿的服务社会生产生活,目的是为了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以及福利事业的发展,并且在这过程中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自我道德修养也得到了提高。志愿服务在高校的兴起和发展,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志愿服务的精神对于大学生奉献国家、服务社会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志愿服务体系至今发展还并不完善,存在着信息不畅通、组织和学生的对接存在问题、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所以,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以及如何去完善这个体系是需要我们去探究的。
志愿服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志愿服务一般是指志愿者组织、志愿者服务于公共生产,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行为。换句话说,志愿服务是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诚信为邻居、社区提供非营利、无酬、非专业的援助行为。志愿者不求物质报酬,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志愿服务起源于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宗教慈善服务,最初是为了协调政府和民间慈善组织的活动,成立了一个“慈善组织”。为抵御来自欧洲的宗教迫害而来到北美大陆的移民,为了克服困难,互相帮助,逐步发扬志愿精神,帮助别人,并把这种精神作为美国人的美德,保存下来,大量慈善心灵的人士成为最早的志愿服务人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美等国家通过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律法规。除了大批有专业奉献精神的社会工作者外,这些社会福利方案还需要动员和招募大批志愿者到有关的服务行业工作。因此,志愿服务也是政府所一直关注和倡导的。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的志愿服务不仅规范化,还扩展到政府或私营社会组织的各种社会服务。志愿者工作的重点不仅在于调整救助者的社会关系,改善社会生活,还要调整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志愿服务开始逐渐发展,制度更加趋于完善,服务人员也更加专业。
中国的志愿服务活动始于1978年。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开始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国志愿者服务进入有序阶段。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后,志愿服务越来越广泛,全社会大力提高志愿服务意识。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参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志愿者累计达到506多万人,北京奥运会共有170多万名志愿者参与其中。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由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服务和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自愿向社会无偿提供服务的各种活动[1]。近几年来,志愿服务在高校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趋势,志愿服务的兴起和发展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支持。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有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他们有着满腔热血,渐渐成为志愿服务中的主力军。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少不了广大志愿者在幕后默默地付出,其中也有很多的高校大学生参与进去。高校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技能,能够在这样的国际场合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当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志愿者也是积极参与到抗震抗洪救灾中去,他们不畏艰险、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精神都在社会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扬,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者团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高校的志愿服务开始发展得越来越快,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志愿服务作为一项社会公共服务为广大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教育和锻炼平台,对于社会和国家来说,在举办一些大型活动的时候,需要高素质的志愿者参与进来,更好地促进和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活动目标的达成;对于参与进去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精神文明境界,也能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收获更多,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这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开始投入到志愿服务的活动中去。
高校志愿服务的主体是当代在校大学生,现如今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课程的开展以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课程相结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书本知识的传授,也会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些红色旅游景点,或者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相关主题的辩论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既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储备了大量的相关知识,也让同学们的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掌握理论并且应用于实践中去,还可以增强班集体的活跃性和凝聚力。通过各种各样活动的开展,培养和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无私奉献、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优良品质。
2.1.1 自主性。高校志愿服务强调的是“我要参加”而不是“要我参加”,体现出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是一种自主自愿的行为。当前倡导传统的教育理念向现代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灌输”的理论早已过时,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的道德灌输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德育理念的直接灌输会导致大学生的自主性丧失,仅仅停留在被动地接受社会的一些价值观,不能真正认同,就更别谈将观念内化于心,高校的志愿服务完全秉承着自主自愿的原则,会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参与者能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2]。
2.1.2 公益性。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志愿服务,是蕴含着志愿服务精神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2001年国际志愿人员年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表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这句话指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表达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真诚赞誉。志愿服务精神是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的本质是社区的奉献和服务,其原意是促进社会更好发展,追求集体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
2.1.3 实践性。高校志愿服务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念是其世界观的主要内容,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我们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积累知识和经验,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将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由认识到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一个过程。
2.1.4 广泛性。高校志愿服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服务的领域也开始逐渐扩展,从刚开始的社区服务,乡镇街道服务,开始走向全省全国。近几年,国家重视脱贫攻坚成效,安徽省扶贫办发动了全省各大高校的学生参与到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工作中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社会关系较为单纯,并且对待工作也有饱满的热情和极高的积极性,大大提升了获取信息的真实度,能够更加有效地完成扶贫工作。动员大学生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去,使大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之余,能够对基层的情况有最直接的了解。有的学生在毕业后也会服务于基层,对自身发展和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都有一定的帮助。大学生志愿西部计划也是志愿服务中很重要的部分。西部地区发展较为落后,很多大学生愿意去西部志愿支教、支农、支医等等,是为了让西部地区的人们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和服务,虽然仅凭自己微薄的力量不一定能够从本质上去改变什么,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能够给别人带来幸福,能够为别人提供更多的便利和生活质量上的一点点提升,这对于学生自身来说,也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高。
2.2.1 志愿服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着一定的知识储备量,但是理论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检验真理、发展真理,我们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化。学校可以通过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让广大学生借助这个平台去施展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还能够服务社会,同时提升了自己的精神文明境界。高校可以尽可能利用课余时间,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兴趣,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赠人玫瑰,手留余香[3]。
2.2.2 志愿服务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形成。所谓主体性人格,是指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和独特的个性品质。其基本品质表现为独立性、能动性、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4]。高校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既能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又能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培养自身的独立性人格,独立自主地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自身的更好发展。开展高校志愿服务,一方面是社会需要,一方面也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社会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志愿者的参与,大学生也需要有一个这样的实践平台去锻炼自己的能力。高校志愿者服务平台发挥联系作用,不仅满足了社会需求,而且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培养了大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5]。
2.2.3 高校志愿服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也需要这些人才具备团队合作意识,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所以这也对在校大学生提出了要求,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建设型人才,如果没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很难保证工作的按质按量完成。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需要互相之间的共同学习和合作,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志愿服务开始发展,高校志愿服务团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现在很多高校都有青年志愿者协会领导组织的志愿团队,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参与其中,这表明志愿者服务在大学生中越来越得到普遍的认可。但是,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学生有积极参与的想法,但有时因为制度的不完善,会导致对接不上,挫伤了很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必然是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保障的。因为是志愿服务,所以参与者肯定是抱着无偿的态度去参加,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是需要资金支持的,而资金时常会出现短缺的情况,这就导致很多活动被搁置。安全保障问题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一直以来高校的活动中,安全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参与志愿活动也需要有法律保障,一旦志愿者的权利遭到侵犯,应当在第一时间得到维护[7]。
针对以上众多问题,有以下一些相应的对策。第一,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积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让高校学生的想法能够得到很好的实现,并且能够将志愿服务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前景相结合,这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去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将学生参与相关志愿服务的经历与将来的就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既能够服务他人和社会,又能够给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努力去落实。第二,志愿服务是需要花费一定财力物力的,这就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志愿服务的资金基本上来源于财政拨款,但是仍然会出现因为资金不足导致相关的志愿服务无法正常进行的问题,对于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应制定一些相应的倾斜政策,可以号召一些社会上的企业对高校志愿服务进行资金的支持,并且给予企业一些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并且对实施资助的企业进行宣传和表彰,让企业能够获得真正的实惠,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这样也能够有效缓解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因为资金不足而带来的发展压力。第三,应该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宣传,让学生形成高校的志愿服务团队,在校园里形成的一个组织,校团委需要对组织的各个方面掌控,不仅要做好宣传和动员的工作,更要维护好志愿者的人身财产安全,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让志愿者的权利能够得到维护和保障,让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没有后顾之忧,这也能促进志愿服务更好地发展。
[1]胡凯,杨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19-22.
[2]付蕊.论大学生志愿服务内涵的深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效性的发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128-129.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4]程建平.主体性人格培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6.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8.
[6]彭海.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88-91.
[7]白月娇,崔晓琰.浅析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S3):18-20.
G641
A
1672-2868(2017)05-0113-04
2017-06-08
吴蓓(1994-),女,安徽巢湖人。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