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市生态空间研究

2017-03-29 08:43专栏主持人吴志峰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城市观察 2017年3期
关键词:志峰空间生态

专栏主持人:吴志峰,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肖荣波,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导 言

珠三角城市生态空间研究

专栏主持人:吴志峰,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肖荣波,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始终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演变。那什么是“城市”?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非常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城市往往有不同的解读与理解。我国古汉语中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城”主要是为了防卫与安居,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内为之閬”,“市”则是指进行商品交易等经济的活动场所。因此“城市”的基本功能是满足人的居住与生活。1933年8月,国际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雅典宪章》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1]。城市生态学认为城市是一类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2]。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城市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已经广为人们所接受。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聚集于城市。2008年是人类城市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2008年开始,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定居于城市地区。由于城市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功能越来越凸显,我们观察城市的视角会更多地聚焦在这些方面,而城市的自然、生态属性被有意无意地忽视。直到各种各样的城市环境问题凸显,城市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在获得城市便利与红利的同时,切实体会到了“城市病”带来的压力[3],这时候我们才有所醒悟:原来城市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社会系统,不能仅仅只有钢筋混凝土与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生活在城市中的生命体不仅仅是人类,我们需要生态空间的庇护。

从城市地理学视角看,城市是由各种各样的用地空间构成。景观生态学的观点认为,城市是“基质—斑块—廊道”构成的景观镶嵌体[4],地理学对城市复杂地域空间的研究与观察更加具体、客观与多视角。本期《城市观察》的“珠三角城市生态空间研究”专栏,聚焦珠三角地区几个典型的城市:广州、深圳、东莞,从不同侧面观察与思考城市生态空间存在、演变与生态环境效应。郑子豪、陈颖彪等基于多源遥感信息开展了广州市生态用地的识别及生态风险评价,从太空的视角识别诊断了2016年广州城市生态空间的基本构成,借助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估,为我们整体把握一个城市的生态空间状况提供了一个参考案例;张棋斐、吴志峰等则聚焦高密度建成区一类典型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热岛”,同样采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对广州市中心区生态空间进行识别并反演地表温度,定量分析了生态空间斑块结构特征和空间布局对周边热环境的缓解效应;城市内部的河涌、水塘是一类容易遭受破坏与忽视的城市生态空间,据不完全统计,近30年来,广州某建成区内的小型水体景观消失高达70%;刘晓南、程炯等观测对比了1995年与2003年广州市天河区内的水塘数量与面积变化,分别减少了41%和34%,认为路网增长、建设用地扩张、人口增长是城市水体消失的主要影响因素;来自东莞市的典型案例研究同样有趣,陈明辉带领的工作团队从宏观视角测度了东莞市近30年不透水面时空演变,不透水面是指诸如建筑屋顶、沥青或水泥道路以及停车场等具有阻止雨水、地表径流下渗的城市硬化地表,不透水面快速扩张并对区域乃至全球的生态系统都将造成了明显的影响[5];陈劲松团队一直致力于华南地区的生态遥感与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此次基于2010年和2015年深圳市土地利用数据,结合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进行深圳城市生态用地变化探测,探讨了生态红线管控的意义。

基于生态空间视角观察城市,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尽管这些案例研究与探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但能给我们观察与构建城市生态安全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今后仍然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许多具体实践有待进一步探索。例如:关于城市生态空间如何界定与评估?城市生态空间与城市社会空间、城市建筑空间、城市经济空间的相互关系与交互作用如何辨析与诊断?城市生态空间的时空变化与质量提升如何监测?城市生态空间与城市生态红线如何进行有效的管控与优化?城市生态空间的各种生态服务功能与效应如何评价?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与现实需求等待我们去解答与实践。

城市,从来就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把城市看作一个复杂生态系统是研究城市问题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与范式[3];与此同时,城市观察与研究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升。城市生态空间的结构与功能或许是今后研究的难点与热点,这需要我们持续改进与提升研究与观测的技术手段。除了生态学研究常用的采样与定位观测外,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综合对地观测技术逐步应用于城市各种尺度的观测与研究,“城市遥感”研究方向方兴未艾;同时,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为我们开展“城市感知”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思路[5]。城市大数据目前虽然多应用于城市规划、城市人文社会空间,但是随着物联网与各种传感设备的不断完善,我们获取城市自然生态大数据的能力将不断增强,为有效感知城市生态空间的变化提供了值得期待的技术途径。

总之,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复杂系统的重要组成,城市生态空间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价值,希望我们的粗浅尝试能激发更多的对城市生态空间的观察与思考。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陈占祥.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述评[J]. 国际城市规划, 2009,24(s1):41-42.

[2]王如松. 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00,20(05):830-840.

[3]吴志峰,象伟宁. 从城市生态系统整体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视角透视城市内涝[J]. 生态学报, 2016, 36(16):4955-4957.

[4]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 生态学杂志, 2000, 19(1):42-52.

[5]吴志峰,柴彦威,党安荣等. 地理学碰上“大数据”:热反应与冷思考[J]. 地理研究, 2015, 34(12):2207-2221.

猜你喜欢
志峰空间生态
Spatiotemporal control of femtosecond laser filament-triggered discharg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agnosing gas flow fields
“生态养生”娱晚年
廖志峰运用六味地黄汤治疗杂病经验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Sex determin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Aurelia sp.1: the absence of temperature dependence*
一题多变各显其彰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