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 230601)
医学·心理学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研究
徐培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 230601)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症,最为常见的感染部位为颌下间隙.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一般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全身治疗措施包括原发感染灶的处理、抗菌药物的使用、支持疗法、对症疗法以及口腔护理方法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治疗方法;临床特征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其具有发病快、病情多变等特点,主要表现有发炎、红肿、疼痛等.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早期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大部分患者并没有很重视该疾病,但是如果病情突然加重,就会增加疾病对人体的危害,严重影响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早期治疗对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颌面部被筋膜分为很多肌筋膜间隙,脓液会聚集在肌筋膜间隙内,或者是扩散到其他地方,引起严重感染.如果口腔颌面间隙感染面积进一步增加,则会引起并发症,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导致死亡.因此,研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对提高疾病的治疗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感染位置分为以下几种:咬肌间隙,颞下间隙,颞间隙,颌下间隙,颊间隙,口底间隙等,可以通过损伤性、牙齿、腺体等多种途径进行感染,最为常见的感染部位为颌下间隙,发生率位于其后的为眶下感染.最为常见的感染途径为经牙感染,发生率位于其后的为腺源性.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分支杆菌等,其中革兰阴性菌的感染率高于革兰阳性菌.
2.1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诊断标准
CT和MRI对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诊断标准分为以下几种:①口腔颌面间隙感染部位的影像学表现为脂肪间隙密度增加,并且其感染部位表现为软组织占位影.②当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静脉输入对比剂之后,感染部位密度显示降低,并且其密度呈逐步降低,口腔颌面间隙感染部位的边缘会呈不同程度的加强.③侧面面部影像学表现与筋膜间隙或者是组织密度并没有呈镜面现象.
2.2 临床特征分析方法
医生主要是根据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临床表、感染原因以及面部感染部位等进行临床特征分析,根据患者诊断难易程度,选择性采取CT、核磁共振、彩超等影像学检查,全部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都进行药敏实验和细菌培养,判断感染病原菌的类型和数量等等.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一般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局部和全身治疗措施.全身治疗措施分为以下几种:原发感染灶的处理、抗菌药物的使用、支持疗法、对症疗法以及口腔护理方法等等.
3.1 局部治疗措施
保持脸部皮肤清洁干净,定期进行脸部清洗,一般使用清水或者是蒸馏水清洗,不可以使用香皂、洗面奶等,避免感染部位的肌肉活动,禁忌刀割、化妆品等多种伤害刺激,不可以进行热敷.降低感染扩散率.感染早期可以对局部感染部位进行药物治疗.
3.2 全身治疗措施
(1)原发感染灶的处理
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的继发感染灶,要注意及时彻底的清理创口,包括清理坏死组织和口腔颌面部间隙处的异物、将无效腔彻底的清除以及切开引流等,切开引流时,要注意彻底引流.除了要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以外,还要注意消除能够引起术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因素,如血流阻滞、阻塞、细菌大量繁殖等.引流手术结束后,可以进行冲洗,冲洗药物一般采用生理盐水和过氧化氢等,放置引流器进行引流.并且患者还需要进行高压氧治疗,治疗时间为每次一小时,每天治疗次数为一次.
(2)抗菌药物的使用
面部感染较为严重的时候,可以先根据感染位置和患者身体情况,早期适当的选用覆盖面较广的抗生素,然后再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分析,联合使用对症治疗的抗生素,并且抗生素的使用量要足量.同时要抑制面部处细菌繁殖生长,口腔颌面部间隙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分支杆菌等,给口腔颌面部间隙换药的时候,要注意先使用3%双氧水溶液和0.2%甲硝唑溶液进行冲洗,然后再利用消毒后的纱布蘸取盐水添塞口腔颌面部间隙引流.双氧水溶液的作用是能够在口腔颌面部间隙处营造还原的环境,不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而甲硝唑溶液直接就可以杀死细菌,减少细菌量.生理盐水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作用,并且提供了高渗环境,防止口腔颌面部间隙处生理组织液的丢失.每天都进行换药,换药次数为三次.
(3)支持疗法
在治疗患者术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同时,还要进行支持疗法,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提供支持,提高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愈率.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发生感染时,说明患者术后愈合较差,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当患者有营养不良和贫血症状的时候,首先要给患者输入血量从而纠正低血容量.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机体内蛋白质消耗过多,可以给患者输入蛋白质从而纠正低蛋白血症,还可以给患者补充维生素、葡萄糖,提高患者机体免疫能力,从而加速伤口的愈合.
(4)对症疗法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后,会引起患者一系列的身体机能反应,如发热、寒战、酸中毒、头晕头痛、氮质血尿等,医生要对患者采用对症治疗的方法,纠正感染所引起的机体功能障碍.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时,由于细菌的大量繁殖,机体内菌群失调,白细胞数量增多,引起患者寒战高热,面色潮红以及出冷汗,治疗感染的同时,还要控制高热,维持患者的正常体温.患者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引起机体内酸碱平衡紊乱,酸碱平衡紊乱会导致肾脏损伤,因此患者要输入晶体溶液和激素纠正酸碱平衡紊乱,从而维持酸碱平衡.当患者因肿块压迫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难,需要进行切开减压.
(5)口腔护理方法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需要进行口腔护理,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口腔护理方案,使用相应的临床设备和临床用药.口腔护理的方法具体有含漱法、冲洗法、机械性擦洗、咀嚼法等四种.口腔护理液剂包括:25%到30%硼酸溶液、碳酸氢钠溶液、0.7%生理盐水等.口腔冲洗法是目前临床口腔护理上应用广泛且效果较好的方法,当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因手术无法张嘴,口腔内有固定物、患有口腔疾病等时,患者口腔的清洁功能大幅度降低,唾液分泌减少,此时可用冲洗法替代患者的口腔功能.最常用的方法为负压吸引法,漱口液由左手缓慢注射,负压吸引管由右手持同时进行抽吸,注射与抽吸同时进行,该方法可以保持口腔清洁.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最为常见的感染途径为经牙感染,发生率位于其后的为腺源性.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一般是由于感染需氧菌和厌氧菌所引起的.牙齿周围的细菌会经由牙齿根部的间隙,进入到面部组织,从而引起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感染早期,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口述以及临床表现等诊断出疾病,但是感染严重程度进一步加重,形成蜂窝支炎等时,无法通过简单的检查进行诊断鉴别.通过药敏实验和细菌培养,可以明确感染的细菌类型,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诊断难易程度,选择性采取CT、核磁共振、彩超等影像学检查,超声诊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准确率比较高,通过常规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明确患者疾病类型,提高口腔颌面间隙感染诊断率.
口腔疾病容易引起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感染部位会出现红肿热痛,给患者言语和进食带来巨大的困难.如果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诊断热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酸碱平衡紊乱、败血症等多种并发症.因此,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的继发感染灶,要注意及时彻底的清理创口,还要注意消除能够引起术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因素,从而消除感染的来源,减小感染细菌的感染面积.进行手术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引流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引流管是否通畅,并且要多次对手术部位进行冲洗.部分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咽部、颌下等部位肿胀严重时,患者呼吸道被压迫后会引起呼吸困难,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导致死亡.因此,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时,需要进行切开减压.并且患者还需要进行高压氧治疗,从而促进患者机体的能量代谢,加快组织的营养消耗,加快感染部位组织增生,缩短其治疗时间,对患者的治疗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进行面部脓肿切开引流和高压氧联合治疗,可以提高其治疗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在治疗患者术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同时,还要进行支持疗法,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提供支持,提高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愈率.
〔1〕孙卫红,王涛,战金辉,等.老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300例临床分析 [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7,21(3):321-324.
〔2〕汪坚敏,吴莘,姜滨.老年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22例诊治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1,18(5):676-677.
〔3〕王守明,冷高峰,赵帅,毛广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探讨 [J].中国医疗前沿杂志,2010,07(13):66-67.
〔4〕王愿林,程莉,王和平,程绣萍,程静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07):1606-1608.
〔5〕李岚,叶蕾,张娜.成年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5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杂志,2011,10(33):6435-6436.
R782.3
A
1673-260X(2017)06-0040-02
2017-04-21